《醉翁亭记》解读
(2019-06-13 08:48:28)
标签:
365海笛随笔历史 |
分类: 评论收藏 |
《醉翁亭记》解读
序
环滁皆山君自悟,四时之景存胸中,得心寓酒留华章,
每读《醉翁亭记》,总会对欧阳修油然而生敬意。思绪越千载,酌酒一杯,灵犀一点,解读醉翁之意,乐也无穷也。是序。
我常想如饮一杯酿泉之酒,读《醉翁亭记》,从泉香而酒冽中定能品出这篇文章的深意来。解读醉翁一杯酒,这是我读《醉翁亭记》的独特之处。
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社会里,欧阳修不简单,他是真文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啊。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种文体兼备,不泛传世之佳作。
欧阳修又是高官啊,他算得上当时国家的公务员中央一级的官员吧。仁宗天圣八(1030)欧阳修成为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景佑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
嘉佑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的转变是功不可没的。但欧阳修不顺哈,景佑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之辩护,遭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遭牵连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
纵观欧阳修的为官,从朝廷到地方,从地方到朝廷,他算是能上能下了之官了。他不惧仕途坎坷,坚持操守,虽屡历遭贬而心不改的精神,却是他人品高尚的反映,是值得我们现在一些官员学习的。
我还觉得《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内心世界不屈气节的写真,传统说法把《醉翁亭记》称作游记,俺不完全苟同。
文中的点睛之笔"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了,能与民同乐;醒了,能写出《醉翁亭记》这样文章的,就只有他欧阳修。这是何等自豪和自信,每每读到此处,心若有所思。
想官场公款吃喝,宴酣之乐,觥筹交错,古今亦然矣。然而在喧哗者,众宾欢的时候,有如太守醒能述其文的,却没有其他人。
如此看来欧阳修始终是清醒的,来了那么一大帮子人,前呼后拥,只会吃喝玩耍赌搏大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作者醉了吗?只是不想划拳行令,大声喧哗,不想同流合污,不想让人看出自己的内心世界罢了。
前一篇:端午再读屈原《漁父》
后一篇:迷失查理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