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篁岭
(文)海笛
婺源篁岭的梯田油菜花让我们流连,在油菜花梯田的山坡上,依山而建的篁岭村古色古香,仿若宁静清幽的世外桃源。这个建村于明代中叶,距今有500多年历史 ,是清代父子宰相曹文植、曹振镛的故里。因这里多竹,故名篁岭。静卧在石耳山怀抱的篁岭古村,百壑群峰环绕,千亩梯田簇拥,万象华彩辉映,一直被尊为 “梯云村落”。村内钟灵毓秀,两溪汇合,村边有十几棵百年老树和成片的古樟树林怀抱,村中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与金灿灿的油菜花相映成趣,村内小巷均铺 青石板,曲折回环一步一景,美观自然。
进入篁岭的乡间小路,拾阶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而古朴的灰色青石建造的牌坊。从传说中的天街了进入篁岭村,皇帝御赐的牌坊,伫立在村头,庄严肃 穆雕刻“圣旨”“天街”给人肃穆之感。这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让这里满是传奇色彩。沿着天街走进篁岭,所有的建筑都以天街为中轴,向上沿着山坡而建, 向下顺着山坡而居,而天街的两边,徽式商铺林立,茶坊、酒肆、书场、砚庄、篾铺,古趣盎然,如同真走进了天上人间。从山上一股清泉奔流而下,绕过房屋 ,穿过石桥,时而形成小瀑布,时而沿着村中的沟壑飞流而下,这清澈的溪流,让篁岭村有了灵动的美感。再沿阶梯而上,就可以居高看到整个村落扇形的全貌 ,挂在山的半腰间。村落坐北朝南,视野开阔,所有民居建筑呈梯形,上下错落有致。典型统一的徽派民居建筑,白墙黑瓦,曲线柔美,如行云流水。
篁岭的徽派建筑,黑白分明的色彩和绿色山峦相映,如同一幅幅水墨画。这里村民们利用房前屋后自家窗户凿窗采光,支架晒物,在屋顶挂晒农作物,一年四季 不同,是这里的一种传统农俗。春晒茶叶、夏晒蕨菜;秋晒辣椒、稻谷、黄豆等,房屋间成了晒簟的世界,五颜六色的农作物与黑色屋顶之间重重叠叠,充满着农 家诗情画意。那天天飘小雨,我看到几个农户正忙著收晾晒的挂鱼,我摄下了几张照片,又是一种美景。
在天街的古巷转悠,古巷狭窄深长,处处闪烁着民俗风情亮点。这里没有嘈杂,没有过分的商业化,只有宁静。随意进入一户农家,房子在马头墙的围护下分上 下两层,房子从墙脚用山石砌起,第一层大门口朝着路,一个不大的天井,天井呈四方形,四面中,左手那一面是一堵高墙,高墙前有石头做的养鱼池,有鱼在 水草中游来游去。再往里进去是堂屋,天井的右手是厨房。堂屋坐北朝南,屋的地面高出天井,用石头砌成前沿,屋内的三面墙全是木板结构,靠正墙是雕花的 木制条几,几前是雕花的方桌和带扶手的直背雕花木椅,条几上摆放着古瓷花瓶和老式座钟,还有五彩瓷片,正面墙正中一幅山水画卷,两边各一幅对联。 其它 三面是二层住宅,每一个房间花格窗扇都是冲天井开着,阳光从天井上方照射进来,使每一间房子都有了明亮的光线。左手的高墙,从上到下都是白灰抹成,高 墙之上也是黑瓦顶,白墙上彩绘的鲤鱼和荷花,栩栩如生,中间一个大大的福字,充满喜兴。第二层从后面开门架起木制天桥,通向山上。进入村里,立时被这 里的美景吸引,炊烟从白墙黑瓦的房顶上袅袅飘出,鸡犬之声相闻,这是久违的乡村景色,感到亲切。
篁岭把婺源明清时代的古民宅,古桥,古碑,古牌坊,古楼台保护得十分完好,一个个门楼、窗棂、隔扇、漏窗,无不透露着徽州古文化的神奇色彩。漫步村上 各家各户,再看代表篁岭徽派民居典型之作的:五桂堂,怡心楼和上蔡世家这些高堂大屋,雕梁画栋,斗拱,驼峰,雀替,柱础等让人目不暇给,眼花缭乱。几 百年的时光长河,在我们的一转身一驻足一回眸中一一展现,祖国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是处处让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