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不是潘金莲》电影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回归

(2016-11-21 08:53:38)
标签:

《我不是潘金莲》

电影评论

海笛随笔

分类: 原创随笔
(文)海笛

《我不是潘金莲》上映了,让国人震惊,这应该是我们影视界的大事。些许年了,我们的影视作品浮光掠影,胡编乱造,被假大空充斥,影视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几乎丧失殆尽。

记得2006年有位叫胡戈的小青年把电影《无极》中的片断重新剪辑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视频短片。短片完全以新闻纪录片的报道方式讲述了一起环环相扣的杀人案的侦破过程。《无极》中倾城成了脱衣模特,光明是城管小队长,鬼狼是特派警探,昆仑是重要嫌疑人,无欢是被歪曲了世界观、人性扭曲的阴谋策划者,告诫众“要对小朋友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另外,短片还穿插了荒诞广告,例如“逃命牌运动鞋”、“满神牌啫哩水”等社会现象……

这个短片在网上疯传。我觉得胡戈的作品很不错,只是重新剪辑就成了一部值得让人思考的片子。但胡的改编让陈凯歌大导演的大怒,要与胡戈对簿公堂,索赔经济损失。胡戈声称自己的作品不以盈利为目的,毫无惧色,随后又以《黑客帝国》及周星驰主演的电影为基础,创作了《春运帝国》。

据当年的新民晚报讯:陈凯歌从巴黎飞抵柏林,由他执导的《无极》将在柏林电影节主会场举行欧洲首映礼。陈凯歌一下飞机接受媒体访问时,就宣称已经起诉恶搞《无极》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陈凯歌生气地表示:“我们已经起诉他了,而且就这一问题要解决到底。我觉得人不能无耻到这样的地步!”

这件事影迷还记忆尤深,但最后也不了了之。当年我就这件事,在人民网以海笛老三届千寻本人的博客中发过《给陈凯歌大导演的几句杂言》这样一篇的文章。文章说:究竟谁无耻,我不便评说。我觉得陈大导演有点恼羞成怒的样子。对一个不见经传年轻人,大动肝火,大可不必。其实我是非常支持胡戈的,像这样的年轻人,他们的才华并不比陈导逊色,他们所缺的只是地位和金钱。他凭一个人的能力,用了极少的经费,就做成了两部不同风格受人欢迎的片子,这不简单啊,简直是有点化腐朽为神奇的味道。
  
作为陈大导演,其实你应该感到高兴,感到汗颜才对。高兴的是我国电影后继有人,不会葬送在你们这些江郎才尽人的手中。小胡们的作品起码还关注了社会现实,一个大导演却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所拍的题材,我看《无极》之类的片子才觉得真是胡编乱造,还有很多狗血的电影。花了那么多的钱,却血本无归,既糟蹋了钱财,又愚弄了观众,胡编乱造的故事,没有现实基础,又浪漫不起来。

难怪2006年是中国电影新百年的起点,在一系列庆典中,所有中国电影从业人员和影迷都为中国电影曾经的辉煌欢欣鼓舞。然而,让人多少有些沮丧的是,在2006年两个国际电影盛事中,中国电影的表现平平,假如我们中国的电影能拿出拍《无极》的钱来扶持一下小胡一样的年轻人,我想我们的电影恐怕又是一番天地。
  
在当年公布的柏林电影节参赛电影名单中,中国电影仅有一部香港喜剧导演彭浩翔的《伊莎贝拉》入围。彭浩翔虽然素有鬼才导演之称,但是他的电影偏向都市小品,技巧娴熟但厚重不够,这类影片在早就将技术玩透,讲究电影品质和现实意义的欧洲影展来说胜算渺茫。在其他环节上,虽然也有一些中国电影参与,但是对于已经捧过“金熊”“银熊”的中国电影来说,即便再捧走一个“水晶熊”也谈不上锦上添花。而比起冲击奥斯卡失败来看,柏林影展还只能算是小失落而已。以《无极》《如果·爱》和章子怡领军的冲击奥斯卡的“中国军团”在提名名单上的铩羽而归,对很多抱有期待的中国影人是一次重大的打击。这样一个黯淡的开局是让人始料不及的。
  
中国电影现实题材严重缺乏,是不争的现实。柏林影展一向讲究政治以及社会意义,而那年的奥斯卡电影节也延续去年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断背山》《晚安好运》《慕尼黑》《撞车》,包括在“金球奖”上击败《无极》的《天堂此时》等热门候选影片无不将目光锁定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严峻问题,同性恋、种族冲突、恐怖主义等方方面面敏感话题被大胆提及。

而中国电影却自顾自地炮制了一堆所谓商业挂帅、自娱自乐的“商业大片”,但是看似广博的中国电影市场却没有表现出足够潜力来消化这些商业片,票房第一的《无极》甚至不能在国内票房中收回成本,这是我们电影极大的悲哀。
  
我们的电影早已走入怪圈,影视作品反映的内容,与社会的现实脱节持续差距拉大。不遗余力地炮制着《无极》类似的作品,而且有投资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空泛。后来的《夜宴》重拾一遍《哈姆雷特》的牙慧,《满城尽戴黄金甲》把《雷雨》古装化,还有雷声大雨点小的《赤壁之战》等,翻拍的古装武打题材竟然占了一大半,投资大,现实意义小的古装武打片及宫廷片充斥市场,一晃就是这么多年。

《我不是潘金莲》这是这么多年来我国电影现实主义作品的一个好的开端,是我国电影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回归。影片从法院院长、县长、市长、省长,直至中央的各级官员,在李雪莲告状的故事中这些人物的形象刻画,敢于正视社会的现实,不回避社会的矛盾和问题,诸如官场的混乱,国家的购房、生二胎政策,老百姓假离婚等现状的应对,这些事在影片中看似乎荒谬,但确实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

这样的影片才接地气,才有生机。直面社会的真实,把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的光明和黑暗,以及人性中的美与丑反应出来,这样的文学艺术才会有生命力。冯小刚打破了他历年贺岁片的传统,《我不是潘金莲》让人眼目一新,这部电影是我国电影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的回归,对我国影视作品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愿这是个好的开头,观众期待更多这样反映现实生活接地气的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