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屈原《渔父》再读

(2013-06-08 08:11:21)
标签:

端午

屈原《渔父》

海笛随笔

杂谈

分类: 原创随笔

(文)海笛

        
每到端午,总会想起屈原,这是一位被中国,被世界人民爱戴的文化名人。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小时候对屈原的认识,在端午,在端午吃棕子,在端午划龙船,在端午戴香包。在中国历史上,屈原这么长久的深入民心,以至于被世界人民所热爱,这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长大后,有人问我屈原真正了不起在什么地方,有时我却沉默了。一个民族,自有她的文化积淀,也有她的历史传承。屈原是不朽的,主要是他的精神,特别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读书时读《渔父》之文,对这篇文章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
       
但我却深信这是屈原的文章珍品,这是屈原投江言志最后的绝笔无疑。
     
《渔父》用对话的形式,记录了一个打渔人父与屈原的相遇的过程。通过两人的对话,写出了屈原极度痛苦的内心世界。
        
作为渔父一个江潭、泽畔的渔人,他对屈原的认识必定有限,他认识屈原,却不了解屈原。在江潭、泽畔遇见屈原,看到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故问之“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你不是国家的大官三闾大夫吗,怎么憔悴、枯槁这般摸样了。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回答:“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了啊。”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渔父的认识:“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的回答:“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还唱着:“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这段文字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人生的追求。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著,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

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他至死不渝。
        
但有时我特欣赏渔父的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的人啊。
        
清水用来洗帽子啊,浊水用来洗臭脚。这也是一种生存状态,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屈原的悲剧就在这里,他不愿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最后只有怀石投江了。屈原的精神不朽也在这里。许多人活如渔父,安常处顺,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而生存,对现实是麻木的,对屈原是不理解的。
        
屈原生活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
        
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没有屈服。他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随波逐流。拿起笔抒写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指斥“群小”误国,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空负报国之心济世之志,却终因不能苟合于浊流而只能在江湖之远坐看国破家亡。
        
公元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着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而自沉汨罗江。他以死来表明了自己的志节,这种志节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写真。
        
我相信最后人们是读懂了这种精神的。于是每年才有农历五月初五,民间形成吃粽子、划龙舟的风俗,才就有了端午节的由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为之传承,直至永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