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牛的认识
(2013-02-08 10:19:16)
标签:
牛海笛散文随笔文化 |
分类: 原创随笔 |
(文)海笛
小时侯放假,我常到乡下去。村中有几个孩子常约我上山放牛。一次,这些孩子教我学骑牛,开始见牛如此庞大的样子,又有一对弯月似的尖角,我很害怕,不敢骑。一个才五岁大点的农村孩子竟当着我的面,敏捷地窜上了牛背,看着我笑。
牛、孩子、旷野、远山,如同一帧硕大的山水画,有人在图画中的感觉,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从那时起,我便认识了牛:憨态可掬,说不上漂亮,但非常温和。牛是乡下人的命根子,家家少不了它的帮助。一年四季,春耕秋播,牛都辛勤的耕耘着,任劳任怨无声无息。渴了,喝几口小溪或塘里的水;饿了,啃几口路边或山间的野草。它从不计较自己的得失,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只要有一点干草,它就能心满意足了。
牛就是这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奉献的是自己的力量。但它从不炫耀这些,它太平常了,平常得不被人注意。只那些新翻的泥土,那些丰收的田野,记载着它的功迹。一想到这些,我对牛的敬意便会油然而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高尚人品的写真;谢觉哉老人曾以“牛心未改,牛颜永改”自励;续范亭赞林伯渠是:“革命先锋一老牛”;科学家童第周“愿效老牛为国捐躯”。
古往今来,以牛喻己,以牛喻人的不乏其例,正是这些视国的优秀儿女,中华民族的脊梁们,像“牛”那样,默默无私地奉献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解放,祖国的发展繁荣才有了希望。
眼前繁华的大街上,一条牛拉着沉重的大车,它已和这些现代文明的街市极不相称。拖拉机,汽车从它的身旁轰鸣而过,它还是坚毅地拉着这超负荷的车,在痛苦中蕴蓄着力量,在沉重中挺进。
“哞-一哞!”我听见了,听见了牛的叫声了,这分明是一声长长的叹息。还是我儿时认识的牛么,我已很久没见到到你了,你似乎早已被人们遗忘。这时我突然想起了一位在教育岗位工作了四十多年的老教师,老党员,他教了数不清的学生,如今还在工作着,但他始终无怨无悔。他说他算是一条老牛。想到这些我的心还能平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