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光坎儿井——新疆掠影(3)

(2010-09-29 09:34:06)
标签:

新疆

旅游

坎儿井

林则徐

暗渠

吐鲁番盆地

分类: 原创散文

 

 

 

(文/图) 海笛

 

 

 

http://blog.people.com.cn/blog/blogspace/haidi/201009040853170834.jpg

  

 

   

    从葡萄沟出来,公路旁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干燥的沙土踩上去灼热烫脚,当天气温达四十多度。我惊叹这里的反差竟如此之大,不是亲眼所见,我真不敢相信这荒漠的戈壁竟有如此郁郁葱葱美丽的葡萄园沟。透过车窗,我看见顺着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座落有序地伸向绿洲。我正疑惑时,有人告诉我,这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我早就听说过坎儿井了,但没有见过它真正的模样,于是我们又参观了吐鲁番的坎儿井博物馆。

 

 

 

 

http://blog.people.com.cn/blog/blogspace/haidi/201009040853180141.jpg

 

  

 

    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尔井、长城、大运河被称作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坎尔井是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在新疆境内的坎儿井全长五千多公里。坎尔井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份组成。竖井,主要是为挖暗渠和维修人出入、出土用的。暗渠是在地下的流水渠道,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处到农田之间的水渠。涝坝,就是储存渠水的一个蓄水池。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民族英雄林则徐到哈密看到坎儿井后的价值后,曾大规模的开发坎儿井,极大的造福了这里的人们,曾被当地老百姓亲切的称为“林公渠”。2005年后,国家已投入大量资金修复保护了新疆各地的坎儿井,使之成为新疆一道亮丽的风景。

 

 

 

http://blog.people.com.cn/blog/blogspace/haidi/201009040853180068.jpg

  

      

 

     吐鲁番素有“火洲”之称,是全国气温最高的地方,每年六七八3个月日平均气温达38℃以上,绝对最高气温曾达到49.6℃,地表最高温度达82.3℃,年平均降雨量仅为16毫米,蒸发量却达3000毫米以上,因此水贵如油。北部天山雪水融化,渗入戈壁滩在地下流淌,成为宝贵的水资源。于是,古代吐鲁番人创造性地开挖了地下暗河(即坎儿井),将渗入地下的天山雪水引至农田屋旁,用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坎儿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珍贵人文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原来气候极其干燥的吐鲁番,有大片的绿洲和美丽的葡萄沟等,我明白了个中的奥秘。

 

 

 

http://blog.people.com.cn/blog/blogspace/haidi/201009040853170936.jpg

  

       

    坎儿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汉代在今陕西关中就有挖掘地下窖井技术的创造,称“井渠法”。汉通西域后,塞外乏水且沙土较松易崩,就将“井渠法”取水方法传授给了当地人民,后经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逐渐趋于完善,发展为适合新疆条件的坎儿井。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兴建的。据史料记载,由于清政府的倡导和屯垦措施的采用,坎儿井曾得到大量发展。清末因坚决禁烟而遭贬并充军新疆的爱国大臣林则徐在吐鲁番时,对坎儿井大为赞赏。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正月,林则徐赴天山以南履勘垦地,途经吐鲁番县城,在当天日记中写道:“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弱,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坎儿井的清泉浇灌滋润吐鲁番的大地,使火洲戈壁变成绿洲良田,生产出驰名中外的葡萄、瓜果和粮食、棉花、油料等。在坎儿井博物馆我了解了坎儿井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又了解了维吾尔族民俗情况等。坎儿井是吐鲁番人智慧与创造力的见证。

 

 

 

 

http://blog.people.com.cn/blog/blogspace/haidi/201009040853180006.jpg

  

   

 

    我们沿阶梯进入“坎儿井”地下部分,发现有点像进入了地道战中的地道。地道正中是流淌着天山雪水的暗渠,为方便游人参观,上面覆盖了厚HO的玻璃板。就见渠水清冽,源源不断,流向不可测知的远方。每隔一段路,就有一竖井通向地面,是开挖暗渠时的施工入口。最后,暗渠的水依地势从地下流出地表,流向农田,流进吐鲁番的家家户户。吐鲁番盆地上的坎尔井分布着四通八达,犹如蛛网。没有歌声的地方是寂寞,没有水的地方是沙漠。坎儿井不会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坎儿井引出的地下水,给戈壁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凡参观过坎儿井的人,无不为它设计构思的巧妙,工程的艰巨而赞叹。它真是我国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