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不能站高一点,面向未来
(2015-01-20 22:04:00)
标签:
育儿教育个体差异 |
分类: 心理/教育/杂谈 |
我们能不能站高一点,面向未来
陈忻
有很多父母纠结上小学前要不要学认字,因为看起来不管怎么做都是有风险的。有妈妈说,自己一贯对孩子快乐教育,学前没有辅导任何认字和算术,结果上了小学跟不上,天天被老师差评,自己每晚都忍不住对孩子咆哮。还有的妈妈说,学前教认字和算术就行了嘛?太多学前教了小学内容的孩子,一年级上课没兴趣听课,不停的和别人说话反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看起来这真是让人纠结的问题,教还是不教?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第一种情况,不教,有的孩子有可能跟不上,再加上来自老师和父母的压力,从此丧失学习兴趣;第二种情况,不教,有的孩子可能不影响,很快就能跟上。第三种情况,提前教,有的孩子可能觉得自己会了,上课不听,反而没有学习的兴趣;第四种情况,提前教,有的孩子觉得自己会了,自信心大增,同时受老师喜欢,进入良性循环。
为什么同样的事情,结果迥然而异?
我们作为父母,能不能站得高一点,不要只关注孩子的问题,而是和孩子一起面向未来呢?
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自己应该怎么做?这都是父母的选择。教还是不教,看自己的孩子再做选择。其实怎么做选择,跟父母的价值观也是息息相关的。我想说的是,一旦做了选择就敢作敢当,承担后果。如果结果和自己预期的不一样,孩子学业跟不上也好,有一些行为问题也罢,回家跟孩子天天咆哮,不是敢作敢当的父母。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事情已经发生了,不管父母怎么后悔,啊呀,我应该事先教/不教,这都于事无补。不管父母怎么跟孩子咆哮,也于事无补。
所以说,要和孩子一起面向未来,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如果孩子一开始跟不上,在学校来自老师的压力大。回到家,父母应该给他们解压,并行之有效地帮助他们跟上,找到某一个擅长点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如果孩子提前教,失去兴趣,应该和老师去沟通。失去学习兴趣也可能是事先教的方式不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或者没有激起孩子自身的探究欲望,总之原因也有很多。父母后悔也没有用,这个时候应该和老师积极沟通,尽快找到原因,解决问题。很多学习超前的孩子并没有失去学习兴趣,而是越学越想学,对什么都有兴趣。这些孩子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内部动机。
所以,父母纠缠要不要上学前认字,数数,没有必要,因为各家各情况,各说各有理。父母应该解决的是自己的情绪问题,以及站得高,看得远,预见在不同的情况,怎么做能够积极地帮助孩子。
再送一篇以前写的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3954530101cnac.html,对“零起点”的认识(应该尊重个体差异)。不管认不认字,识不识数,我敢说,有一件事情是必须做的,那就是培养孩子的一些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有了这些,孩子入学适应才会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