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儿文武双全等于全面发展吗? (2013年3月)

(2013-03-20 21:00:55)
标签:

教育

全面发展

兴趣

特长

游戏

分类: 发表的文章

北京青年报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呵呵。。。

http://bjyouth.ynet.com/3.1/1303/20/7897452.html

(这次的连接包括了全部文章,不象以前那样一篇一篇分开了,我就全部搬过来,我的文章在最后一篇)


北京青年报成长读本栏目2013年3月20日



幼儿文武双全等于全面发展吗?


2013/03/20 00:00:00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http://file.ynet.com/2/1303/20/7897453.jpg(2013年3月)" />

 

  网友热传“牛孩儿”幼升小简历———

  编者按

  近日,网上流传着多个幼儿园小朋友为上小学而准备的简历, 其专业爱好和教育水平让大人们都自愧不如。孩子还没上学,就会写300多汉字,能用英语对话,还会弹钢琴、打冰球、玩轮滑、练武术……在幼儿阶段,家长该 不该让孩子过早地培养和发展各种特长?早教,到底是在培养天才,还是在毁孩子?有研究表明,幼儿学业上的“早熟”并不一定是好事,过早掌握太多的技能并非 全面发展,甚至有可能伤害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幼升小简历让成年人汗颜

  ◎陈海飞

  近日,网上流传的各种幼儿园孩子的简历直接秒杀当代白领,其中各项特长以及专业爱好让无数大学生都自愧不如,甚至有网友称,“我这学是白上了,连幼儿园的小家伙都赶不上了。”现如今,幼升小都要一张完美的简历来征服大家,令不少人汗颜。

  最近,网友“蒋子涵”发帖称,她帮爸爸朋友的孩子制作简历,结果“看过这幼儿园孩子的简历后,我都自惭形秽了”。该帖子被网友转发到微博上,引起网友的热议,不少白领称被“秒杀”了,称该充电了。

   从网友“蒋子涵”分享的这份简历来看,除了制作精美,逻辑清晰,内容也非常亮眼。纵观该学生简历,大致分为:教育经历、课外学习、体育运动、阅读、个人 特长、参赛及获奖6大方面。其中,教育经历相对简单:2009年至今就读于北京某胡同幼儿园。而该小朋友课外学习内容让不少人惊叹:2010年开始学习瑞 思课程,已完成Pre-K、K、prerise三阶段学习,进入S1课程。除此之外,还聘请了中央音乐学院专业老师一对一授课钢琴。更厉害的还有体育运 动,幼儿园期间,这位小朋友学习了轮滑、冰球、武术等。

  个人特长中,包含热爱体育、喜欢钢琴、喜欢思考、喜欢舞蹈,会写300多个汉字,能进行日常英语对话等。这位小小年纪便多才多艺的孩子,还获得过如“协会杯”北京市青少年冰球超级联赛单场最佳运动员称号……

  这样一个读三年幼儿园的小朋友有如此丰富的经历,不禁令网友纷纷感叹,同时也引起热议,“这孩子到底还有时间玩么?”“拔苗助长,形容的就是这种事吧?”“真让幼儿的父母恐慌”“小朋友活得好累”……

   如此丰富的简历着实让很多大学生也自叹不如。猜想这份精美的简历后面,是家长“赢在起跑线上”的极致心理在作怪,从小多方面培养孩子,进而上到最好的小 学、初中、高中。然而,这份简历却让一个学龄前儿童变成一个成人,笔者想问的是:他的童年在哪里?他的快乐在哪里?他的玩耍时间在哪里?这些爱好和特长是 否是孩子真正的快乐?

  不幸的是,幼儿园升小学制作简历现在已是一种普遍现象,甚至上幼儿园的小孩都需要简历。有的家长为孩子进入名校,花费千元制作一份精美的简历。在各种幼升小简历的背后,则是教育功利化的凸显。

  家长

  吐槽

  

没特长的孩子让人瞧不起?

  ◎雨中小菊

   没有孩子的时候,看周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使得小小的孩子为了这个那个特长而整日奔波在学习的路上,快乐的童年变成了忙碌又 烦恼的童年。家长也因此而疲惫不堪,感到很不理解。我曾暗暗下决心,一旦自己有了孩子,一定要给他一个快乐轻松的童年,让他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学什么就 学什么。

  这个想法一直坚持到了孩子上学,儿子毛毛是六岁上的一年级。开学没有两个月,我就被老师请到了学校。负责的老师告诉我,孩子在学校里很孤僻,几乎不和别的同学玩,参加活动也很怯场,总是一个人默默地躲在一边。我听了感到很诧异,毛毛基本属于一个外向型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和小朋友们都玩得很好,没有发现有这种情况啊。

  当我向孩子询问的时候,孩子委屈地流下了眼泪,告诉我说:“妈妈,班里的同学都笑话我是弱智,背后还叫我小白痴,他们都不愿意和我玩,妈妈我能不上学吗?”“为什么,你的学习不比别的同学差呀!”我有些奇怪地问毛毛,“可是,我什么特长也没有,有活动的时候我不能给班级争分,因为我什么也不会。班里的兴趣小组也没有人愿意让我参加,别的同学在家都专门学这学那,什么都会,就我什么也不会”。

  看着孩子黯然的模样,我的心顿时感到非常难受。我只想着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却没想到,如今孩子拥有各项特长已成了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没有特长的孩子甚至连和别的孩子竞争的机会都没有,这是每个家长都不愿见到的事实。

   虽然现在特长生在小学入学和升学时的优先权被取消了,但这只是消除了表面有形的影响,无形的影响依然存在。多一个特长,就多一分实力,多一分信心,多一分机会。试想,两个分数相同的学生,一个有出众的特长,一个平平无奇,学校选择的结果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家长让孩子在学习各种特长的兴趣班之间疲于 奔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上一所名校。

  这样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在于取消考试和各种证书认证,消除名校和普通学校之间各方面的差距。只有这样才能把家长和孩子从学习名目繁多的特长中彻底解脱出来!

  

孩子累倒在起跑线上

  ◎樊耀丽

   从侄女蒙蒙牙牙学语起,嫂子就决心把她打造成一个“十项全能”的通才:画画、舞蹈、古筝、棋艺……只要附近有机构开设的兴趣班,她都会根据蒙蒙的年龄逐 一报班。虽然花费不菲,可她一咬牙、一狠心,许下豪言壮语:“一切为了孩子!只要闺女有个好前程,我倾家荡产在所不惜!”

  奈何嫂子壮志 凌云,孩子却并不领情。不管是什么班,刚满四岁的蒙蒙都是“三分钟热度”。前两次热情尚可,第三次再去,就得连哄带骗了。几次下来,嫂子没了耐心,只好放 弃一些她认为不太适合蒙蒙的早教班。即便如此,蒙蒙每个周末都得马不停蹄地跟着妈妈去上剩下的五个兴趣班。

  蒙蒙上小学一年级时,在一次漫画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嫂子得知喜讯后高兴得像个孩子,觉得自己这几年在孩子身上倾注的心血、花费的金钱总算没白费,她甚至由此坚信自己的早教理念是正确的:艺不压身嘛!让孩子多掌握几项本领,将来总有一种技能可以确保她衣食无忧。

  可蒙蒙的表现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她竟然拒绝领取班主任颁发给她的奖状。当孩子完全冷静下来之后,蒙蒙解释说,她痛恨妈妈把她当作学习机器。即使是在这么小的年龄,蒙蒙已经意识到她取得的成功越多,负担的学习压力就会越大。

  在随后的两年里,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蒙蒙做家庭作业就如同让她去上战场。每次打开课本之前,她都要唉声叹气,她很担心作业出错被老师用红笔画上叉子。

   嫂子带蒙蒙去看少儿教育心理专家。专家通过测试得出结论:蒙蒙的认知功能测试分数相当高,不存在学习困难的迹象。专家分析蒙蒙害怕做作业可能是心理负担 过重。了解到具体情况后,专家建议嫂子今后不要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要给她施加太多压力,否则会导致孩子厌学,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影响她的健康成 长。

  嫂子听完专家一席话,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回家后,她每天都会有意识地腾出时间和女儿待在一起,聊聊学习以外的生活和见闻。她没 空时,就让整天忙于应酬的大哥抽时间陪蒙蒙。周末,她们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疲于奔命于各个兴趣班,而是一起去公园散步、游玩、拍照……放慢了生活节奏,一家 人都感觉轻松惬意。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蒙蒙总算恢复了她那个年龄该有的天真烂漫和纯真笑容。在学习上不再患得患失、被动应付,而是积极乐观地应对学习上的压力。

  对成年人来说,掌握“十八般武艺”尚属奢望,孩子又怎能负担得起这个重任?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对普通人来说,如果想样样本领学到手,那只能样样本领都平庸,百艺通不如一艺精。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只要精通于一门技能,就能在那个领域里游刃有余。

  学者观点

  兴趣是孩子的,不是父母的

  ◎付小平

  在家长圈里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每个孩子至少需要掌握一门乐器、精通一门棋艺或书法、擅长一个体育项目,最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所以,我们会看到大多数学龄前的儿童以及部分中小学生,在周末和假期里都在各种兴趣班之间穿梭。

   很多家长让孩子上兴趣班,有一个最大的误区,不是希望真正培养孩子的爱好和特长,而是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独门绝技”。绝大部分家长都觉得兴趣班一定要上,而且多多益善。这样就可以培养孩子更多的特长,甚至可以发展成为日后赖以生存的一技之长,一技在手就可以让孩子以后有更多的选择。

  有个妈妈一直要求孩子学钢琴,她的理由可能代表了很多父母的内心想法:“一方面,钢琴考级可以对以后择校有帮助,证明孩子有特长;另一方面,等孩子长大后还可以教其他小孩子弹琴,这样也有点额外收入。”

   抱持这样的功利目的和心态,我们的家长往往更关注的是孩子上兴趣班学到了什么、掌握了多少、进步有多大,从兴趣班回来往往问孩子的第一句就是:“今天老师教了什么,展示给爸爸妈妈看一下。”为了顺应家长的现实需求,老师的教学方向和形式因此也逐渐变得更实用、更功利,每一次课都考虑一定要在课堂上教会孩子什么,希望孩子回家能展示什么。虽然家长和老师配合得天衣无缝,但这却跟真正的兴趣班应有的面貌相去甚远。

  让我们反思一下,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兴趣?兴趣应该是人们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 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真正的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如果说得更简单一点,兴趣就是人们疯狂 喜欢某个事物或某项活动,并愿意全身心投入这个事物或这项活动。

  作为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兴趣班的时候,是不是完全遵循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呢?有多少兴趣班是孩子真正喜欢,你不让他去上,他就会跟你急的呢?又有多少兴趣班是我们自作主张,强迫孩子去上,最后你让他去上,他就会跟你急的呢?

  有个朋友提到孩子上兴趣班的时候,总是很感慨地说:“我发现,兴趣班一定要让孩子自己选择,我儿子自己选择的兴趣班他都坚持下来了,我帮他选的到后来全部都不去了。我观察了一下,周围的孩子也是如此,凡是家长强迫孩子参加的效果都很差。”

   如果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兴趣班的时候,不是以孩子的兴趣为主,而是从父母自身的兴趣或者从功利的角度(考试会加分、择校有帮助),就会失去兴趣班的真正 意义。到头来,我们不是在真正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而是在提前破坏孩子的学习胃口,最后让孩子对所有事物或活动都丧失兴趣,甚至对生活都感到枯燥乏味。

  孩子自然产生的兴趣爱好,会让孩子始终处于快乐的状态。而兴趣一旦要成为什么特定的目标就会变得痛苦,因为加上人为的功利的因素,就免不了急躁和焦虑,就少不了强制和压力。

   如果我们选择的兴趣班,真正切合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那么就应该鼓励孩子尽情享受学习过程中的乐趣,而不仅仅是一味追求一定要达到什么程度。家长往往认 为既然投入了大量金钱和时间,就要立竿见影,如果孩子学了一段时间,没有任何长进,要么就是老师教得不好,要么就是孩子没有这方面的天赋。

  孩子的身心发展有自身的成长规律,对一项天赋的发掘或者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该更在乎的是孩子在兴趣班的感受和状态,而不仅仅是某个阶段的结果和目标。

  教育研究

  让幼儿过早掌握更多学业

  可能伤害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陈忻

  学龄前儿童精通十八般武艺,是不是就等于全面发展了呢?现在的早教机构真的能将幼儿的最佳潜能开发出来吗?我想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讨论这个现象。

   美国坦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凯西·赫什-帕萨科等人的一项研究告诉我们,幼儿学业上的“早熟”也许并不是好事。120个孩子参加了这个研究, 他们有的去以学业为主的(academically oriented)幼儿园,有些去以社交为主(socially oriented)的幼儿园。结果表明,当孩子年龄达到5岁时,前者比后者知道更多的字母和数字。但当他们正式入学以后,前者不比后者显示出更高的智商, 而且前者比后者创造力更差,对学习也更缺乏热情。

  所以说,过早让孩子掌握更多学业很可能伤害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那么,其他才艺 呢?要训练一个幼儿滑冰、弹钢琴、下棋等等才艺,需要花很多时间。相应的,这个孩子在其他方面,比如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亲身体验人际交往的时间就减少了, 这可能会伤害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如果孩子非常在意某个领域的成绩,总是通过成绩来评估自己,也不利于他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以及信心。

  有20年儿童和青少年咨询经验的詹姆斯·泰勒博士在心理咨询中发现,很多有特长的孩子,往往在情感发展上落后2至5年,这是由于父母在他们的特长上花了大量的精力,却没有重视孩子的情感发展,情感发展不成熟往往导致孩子无法面对挫折,人际沟通不力等等问题。

  哈佛大学教授博通·怀特在一项长达13年的研究中发现,很多优秀并且快乐的幼儿,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做他们自己选择做的事情,甚至他们有很多时间非常悠闲。

   这个悠闲的时间很可能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孩子的发展。吉尔·斯丹木是研究大脑发展的心理学家,她指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一些所谓寓教于乐的玩具,让父母觉得要利用每一分钟来“培养”孩子。事实上,大脑需要休息,需要一点时间来建立连接。大量的信息涌进大脑,要让它们变得有意义,需要时间去整理,吸收。这 也是为什么幼儿需要自由玩耍的时间甚至无所事事。创造力不是说大脑吸收的信息越多就越有创造力。创造力来自我们怎么整理和运用已经吸收到大脑的信息,并且用我们的特有方式比如表演、画画、写作、操作等等各种方式表达出来。从这个角度说,如果孩子的大脑一直被灌输信息而没有时间整理,运用这些信息,也没有机 会输出这些信息,这反而是阻碍了儿童的发展。

  对于小白鼠的研究发现,过于丰富的环境和信息可能反而不如自然环境有利于大脑的发育。行为 神经学家威廉姆·格林纳夫为了研究不同环境对白鼠的影响,把白鼠分别放在3种环境里生活。一组被隔离在小笼子里,没有任何老鼠和老鼠之间的互动。第二组是 在一个相当大的笼子里,几只白鼠生活在一起,接近自然环境。第三组是几只白鼠生活在像迪斯尼乐园一样的环境里,有各种滑梯、轮子之类的。后来发现,即使是 迪斯尼乐园环境里的白鼠,也不及生活在野地里的白鼠聪明。对人类幼儿可能也一样,过多的刺激有时候可能反而会造成伤害。幼儿自然的生活环境就已经足够儿童 的发展,而幼儿早期的学习很可能会造成神经拥堵现象(neurological crowding),反而会影响智力发展。

  对于人类大脑的研究发现,有一些技能,比如阅读、下棋、拉小提琴等等,叫体验依赖行为(experience-dependent behaviors),这些行为的获得不取决于早期学习。这些行为的学习在人的一生里都可以进行,并且能促进新的大脑发育以及改良大脑已有的结构等等,这 个过程每个个体都不一样。所以,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需要尽早开发这些技能?过了这个阶段就不能掌握了呢?答案当然是:不。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说,幼儿从小一直在体验和学习,接受信息的方式很重要。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然而然接受外界的信息,可能是有助幼儿发展的比较好的方式。很多研究都 指出,游戏能够促进幼儿发展。游戏能够促进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帮助儿童建立更好的注意广度;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语言发展;促进幼儿自我管 理的能力等等。赫什-帕萨科等人在她们的儿童教育指导书《爱因斯坦从没用过学习卡片》详细论述了幼儿游戏的好处和缺乏游戏可能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所以,学龄前儿童学习十八般武艺,是不是就是培养孩子更好发展?我们要问的问题是,他们是以什么方式学的?有没有占用他们自由游戏的时间?这两个问题要留给父母去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