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深市禁炒楼市调控表面文章流于形式财经 |
分类: 经济与时局 |
最近,深市中小板炒作疯狂,深交所向各大券商发出的“禁炒令”, 同时,甚至向各大券商发出监管函,要求“人盯人”监控成飞集成(002190.SZ)、棕榈园林(002431,SZ)、壹桥苗业(002447.SZ)、金利科技(002464.SZ)等股票,防止过度炒作风险,要求引导理性投资,避免盲目跟风炒作。
然而,与过去的多次的“禁炒令”一样,只是监管部门察觉某些股票波动太大,阶段性地进行风险提示,并不会真正解决问题。关键是,调控的主体是深交所,同时需券商们配合,那么,炒作活跃的最大收益者是谁?深交所和券商们!因此“禁炒”一开始就注定难以落到实处了。
其实有没有遭到炒作,投资者一看便知道,关键是这种行为不会受到监管机构严厉的处罚,归根结底还是国家法律法规很多,但没有真正落实。“禁炒令”只是表面文章,不解决真正的问题。”
针对房产炒作的调控也一样,一直以来屡屡是“空调”。“国N条”的政策和号称史上最严的调控措施的推出时。人们曾预期: 房价的涨势理应预期告一段落了吧。然而,几个月过去了现在依然没有看到房价涨势逆转的迹象。
经过近几年来多轮的上涨,无论是从租金的投资回报率还是居民的收入房贷比,我们已都看不到中国城市房价的合理性。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刚性需求,我国土地资源的稀缺,经济高速增长下房价大涨合理,流动性充裕推波助澜等等老生常谈也均不能合理解释。唯一的有效解释是“只涨不跌”预期下的投资需求。而“只涨不跌”预期从何而来?正是各级政府多年以来对“培育”房地产行业的“作为”。
为什么房子没有投资价值,而房价却连年上涨?因为还有炒作的投机价值!支撑房价上涨的因素正是“对房价上涨的预期”。从惯性操作的角度,顺势而为毕竟能为投资者带来超额短期的投资回报,策略上是无可厚非的。
更何况,我们的投资者群体中,绝大多数没有投资房地产而遭遇价格长期下跌的经历。在他们的思维定式里,房子价格是只涨不跌的。
其实,控制房价泡沫的最有效办法,是改变投资者(投机者)对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的始作俑者,正是各级政府。地价高对谁最有益?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 房市兴旺对谁最有利,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GDP目标!因此,控制房价上涨的措施每次多流于表面,而救市又或是推市和托市的政策和“作为”却是条条落到实处。投资者们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当然是有恃无恐的参与这种“花钱买风险”但却几乎“只胜不败”的投机。
疏导炒房的刚性需求的治本策略是允许超低成本的“房市大小非”上市流通。农村宅基地的上市流转以及“小产权房”政策的有限松绑,就能像股市“大小非”上市流通时对股市大幅降温的作用一样,有效抑制房市的长期上涨空间。而农民同胞们也分享土地增值的成果。农民致富而楼市降温,一举两得。然而,此举大大影响政府的卖地收入,因此难以实行矣!
总而言之,调控主体的利益所在,屡屡令“深市禁炒”与“楼市调控”流于形式。调控主体的利益所在,也体现在而宏观货币政策上的“作为”:
大家一定会感觉实际通胀压力远大于公布CPI的3.5%, 更难相信房价较一年前仅涨8%。即使是CPI“被管理”在3.5%,但也已连续七个月远高于一年定存利率(仅为2.25%)。不加息其实是将存款从银行迫出来,最近蒜头辣椒绿豆以及一切能炒的都被炒上天价,我国投资渠道狭窄,资金舍房地产何从?负利率下压房价,就像压弹簧,一但松手,弹得更高!
长期的“负利率”很可能进一步加剧通胀预期而令投资者恐慌性投入房地产以及一切可炒得资产。只有尽快加息,让实际利率为正才能有效地把“流动性”这一“猛兽”关在银行的笼中。为什么一直不加息,加息会提高央企的成本,影响其业绩。而加息会放缓GDP数据而影响“政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