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具的分类
形式多样的茶器茶具是华夏茶艺实践的结晶,是茶文化体系中的物质体现,是中国茶道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将数十件茶器具进行分类,可以有多种方法。如从茶具所采用的材料特质出发进行分类,可以分出陶瓷器具、紫砂具、竹木具、玻璃具、金属器具等多类;从茶具所具备的功能出发,又可分为燃具、贮水具、煮水器、置茶具、洗涤具等类别。
从今天茶饮生活和茶事活动的实际出发,我们将茶器具划分为四个部分:
(1)备水器具
凡为泡茶而贮水、烧水,即与清水(泡茶用水)接触的用具列为备水器具。
今天的备水器具主要为煮水器和开水壶两种。
煮水器是“有源”-的烧水器,其中有电加热和酒精加热等。
“开水壶”是在无需现场煮沸水时使用的,一般同时备有热水瓶贮备沸水。
(2)泡茶器具
凡在茶事过程中与茶叶、茶汤直接接触的器物,均列为泡茶用具。
泡茶容器:如茶壶、茶杯、盖碗、泡茶器等。
茶则:用来衡量茶叶用量,确保投茶量准确。
茶叶罐:用来贮放泡茶需用的茶叶。
茶匙:舀取茶叶,兼有置茶人壶的功能。
这部分器具为必备性较强的用具,一般不应简化,可替代性也甚小。
(3)品茶器具
盛放茶汤并方便品饮的用具,均列人品茶器具。
茶海(公道杯、茶盅):贮放茶汤。
品茗杯:因茶而宜选定的品尝茶汤的杯子,当用玻璃杯时,往往泡、品合一。
闻香杯:嗅闻茶汤在杯底留香用。
品茗器具专用性强,较难替代和省略。
(4)辅助用具
方便煮水、备茶、泡饮过程及清洁用的器具。
茶荷、茶碟:用来放置已量定的备泡茶叶,兼可放置观赏用样茶;
茶针:清理茶壶嘴堵塞时用,一般在泡功夫茶时,因壶小易塞而备。
漏斗:方便将茶叶放人小壶。
茶盘:放置茶具,端捧茗杯用。
壶盘:放置冲茶的开水壶,以防开水壶烫坏桌面。
茶巾:清洁用具,擦拭积水。
茶池:不备水盂且弃水较多时用。
水盂:弃水用。
汤滤:过滤茶汤用。
承托:放置汤滤等用。
这部分用具服务于泡饮三阶段,具有较大的可替代性,也较易省略。
通常人们将茶则、茶匙、茶针、茶夹四件装在一个特制竹或木罐中,组合起来便于收放和使用,但叫法混乱,且不够科学,为通俗起见,可称为“茶道组合”。
目前常见的四部分器具,共约20件左右,因茶品的开发、创新和时代精神的融入及生活需要的推动,这些茶具无疑会不断变化,不断推陈出新。
2、茶具的选择
茶叶与茶具的搭配是很重要的,需要“门当户对”“意气相投”,这是泡好茶的一大要素。故有“器为茶之父”之说。
茶具应包括泡茶时用的主茶具和一些辅助用品,以及备水、备茶的器具。中国茶具品种丰富,各民族与各地区的饮茶习俗多样,茶具的具体配备有很大的差异,再者由于每个人的爱好与品位不一,冲泡技艺的不断创新,茶具自然也不断变化与创新。在初步掌握茶具、茶性的基础上,可以自由选择、搭配茶具。
把握茶具质地的目的是掌握泡茶过程的散热速度。一般而言,密度高、胎身薄的,散热速度快(即保温效果差);密度低、胎身厚的,散热速度慢(即保温效果好)。茶具的质地还包括吸水率,吸水率太高的冲泡器不宜使用,因为泡完茶,茶具的胎身吸满了茶汤,放久了容易有异味,而且不卫生,所以应选用吸水率低的冲泡器。硬度低的器物并不代表吸水率高。
重香气的茶叶要选择硬度较高的壶或杯(所谓硬度高,指器皿烧结的温度在1100℃以上),绿茶类、轻发酵的茶类如龙井、碧螺春、文山包种茶及其他嫩芽茶叶等都适合,还有瓷壶、玻璃杯或盖碗,散热速度快的,泡出茶汤的香味较清扬,冲泡频率较高。重滋味的茶,要选择硬度较低的壶来泡,乌龙茶类便是。其他如外形紧结、枝叶粗老的茶,以及普洱茶等,应选择陶壶、紫砂壶冲泡。
用壶泡茶,壶的大小,口腹的比例,壶口到壶底的高度都与泡茶的个性需求有关。如泡乌龙茶,因追求在高温状态下进行,又是即泡即饮,每泡沥干,不留茶汤,故选配时均选体积小、壶口小的紫砂壶,既使泡成的茶汤量适合杯数,同时又有利于蓄温、升温,促进茶汤浓醇,茶香焕发。
沏泡红茶时,因茶汤量远大于乌龙茶,故壶应适当选大些,宜用鼓腹、深壁的茶壶,这样才有利于壶内温度的保持,焕发红茶汤的亮艳香醇。如以壶泡绿茶,就需选大口径壶,扁腹、浅壁为宜。即便如此,有时还需注意不要盖上壶盖,以防闷熟了茶汤,捂黄了嫩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