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可以回家了,昨天城市开始可以自由出入。下午还没有人发话病人是否可以出院,医院让问社区,社区得请示,到下午4:30,等到通知可以回,但居家封控隔离。好消息,狂奔进超市,抢购,两次,提不动,晚上又出去一次,做好被封的准备。然后是处理从医院回来的各种东西的消杀处理,衣物的清洗,晚餐,各种事情
,躺上床是凌晨12点,累,但心里稍许踏实了点。
三天,已经给大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下午的超市还是买买买的顾客。一些小店来不及准备还没有开门,街上最显眼的是排成了长龙的HS检测队伍,父母年事已高,搞不了四码,进不了各种大小场所,只好依靠我们,这几日,我也是指望不上,只好依靠妹妹。先生受伤住院,在妹妹的追问下,最后还是告诉了她,她尽己所能给了我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当你老了,身边的人也老了,求助谁都不太合适,除了家人,可家人也老了,孩子鞭长莫及,告诉了只会节外生枝,所以孤独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的感受,还有人际圈子的渐趋退化而带来的人脉的锐减,曾经有那么一刻,我把能够张口求助的人默默进行了梳理,发现这个不好意思,那个可能不行,最后还是得自力更生。不给有添乱,前提是自己不能乱。
第一次住院,经历了两个医院,各种程序不懂,只是盲目地听医生的,但医生负责项目与护士负责的项目又不尽相同,引流管插上以后,护士没来过,注意事项,统统不知,偶你被护士发现我们的危险操作,才正式到病房进行专业的叮嘱,这已经是四个小时之后,如果出问题早已经出了,似乎医生护士都忙得不可开交,对接不畅,办住院手续时被告知负责我们的是某护士,但从扎针到输液一直都在换人,见到本人时又是一顿数落,似乎都是病人的不是,谁都可以来一顿指挥,要求也是不尽相同。搞得病人不知所措,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横竖都是病人不对,责任都在患者一方。
周四上网课,看不到学生,对着个屏幕,没有回应和反馈的课堂,激情不易被激发,情绪也不是很到位,但网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为了保证质量,让学生的注意力都在课堂里,我要求下课后学生将随堂的课堂练习拍照上传,3名学生还是没能完成任务。或许我这么在乎上课质量的老师很少吧。
古典诗词讲到了李清照,她的词作的画面感第一次体悟到,似乎找到了李词写作中的一些基本套路。方法到今天才悟出,有多少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教给了学生什么呢?这段子很好,能说明很多问题:
纵观现在的语文高考题,都是深挖、研究模式的,我这么多年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也只是停留在“《春晓》的作者是孟浩然”的层面,没有关注过作品背后的东西,所以教育才被卷的。作家作品的写法曾经认为也是不重要的,但认真研究了鲁迅的《在酒楼上》,才明白方法不仅重要,而且很重要,学生学习作品的思想情感重要,表达思想或情感的方法依然重要,但多年来在语文教学都被严重忽略了。想来大部分优秀学生都是自学成才的。老师以其昏昏,怎么会使人昭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