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梅花螳螂拳与组合手法介绍
---丛亚贤
太极梅花螳螂拳是螳螂拳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特点很多,本文仅就其组合手法特点展开讨论。我们将对太极梅花螳螂拳进行简要介绍,然后结合该拳种代表性套路白猿偷桃里的两段组合手法展开分析,并得出结论,即太极梅花螳螂拳的组合手法主要是通过攻击部位和步法,身法的灵活变换实现的,最后对日常训练提出建议。
一、太极梅花螳螂拳概述
1.1
太极梅花螳螂拳简史
螳螂拳的起源至今尚无定论。很多人认为,螳螂拳起源于明末清初,由武术家王郎所创。第一位有史料记载的螳螂拳传播者,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莱阳小赤山人李秉霄(约
1720——1800 )。据 《莱 阳县志》记载,李秉霄把拳艺传授给了同村的赵珠(约
1760——1840)。赵珠传梁学香(1810——1895)。梁学香传姜化龙(1855——1924 )和郝宏
(1865——1914 即郝莲如 )。姜化龙得艺后,将螳螂拳传授给了远亲宋子德和友人李丹伯。三人结义,亦师亦友,在山东广收门徒,加速了螳螂拳的发展。姜化龙弟子众多,形成了“梅花螳螂”一脉。宋子德在梅花螳螂拳的基础上开创了太极螳螂拳。由于宋子德师从姜化龙,姜化龙的梅花螳螂拳与宋子德的太极螳螂拳常被合称作太极梅花螳螂拳。郝宏一脉传承的螳螂拳也不断有重要发展,形成了郝家太极梅花螳螂拳。经过很多代螳螂拳传人的不懈努力,如今太极梅花螳螂拳已经成为重要的螳螂拳流派之一。
1.2 马汉清与太极梅花螳螂拳
在姜化龙的弟子中,曹作厚拳艺突出,曹作厚同时也是郝宏的弟子。丁子成于
1926 年开办了黄县国术研究社(黄县即今龙口市),曹作厚应邀前来授课。他与六合螳螂拳宗师丁子成交流换艺,共同向弟子学生们传授螳螂拳技艺。他们共同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螳螂拳传人,其中包括赵乾一
、张详三、单香陵、陈云涛等。
陈云涛 (1906—1978
),山东黄县人,曾任国家建工部副部长,自幼习武,精通六合螳螂拳和太极梅花螳螂拳,一生积极从事螳螂拳研究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螳螂拳技艺,为推动中国武术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陈云涛到北京之后,经吴式太极拳宗师杨禹廷介绍,把马汉清选定为自己的弟子,将自己的太极梅花螳螂拳和六合螳螂拳全部传授给了马汉清。后来经陈云涛介绍,马汉清又拜单香陵为师,继续深造六合螳螂拳。
北京著名武术家马汉清(1920—1997)曾任北京市武术家协会理论研究组副组长、北京市武协秘书、北京市健身武术社社长、北京螳螂拳研究会会长、吴式太极拳研究会顾问等职。马汉清自幼酷爱武术,他的表姑父杨禹廷发现他天资聪颖学拳刻苦,于是在他不到
10 岁的时候,正式收他为徒。杨禹廷把吴式太极技艺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马汉清。由于功底扎实,尽得精髓,年少的马汉清就开始协助杨禹廷教授太极拳。后来,经杨禹廷老师介绍
,马汉清又拜著名沧州武术家马云龙(1868—1952
)为师习练弹腿、查拳及十八般兵器。成为陈云涛的弟子之后
,马汉清已进入中年。他把之后的精力主要放在了传承螳螂拳的方向上。他们师徒二人除了授拳学拳之外,整理校订了很多珍责的拳谱,还共同编写了富有学术价值的螳螂拳资料和论文。在陈云涛的指导下,马汉清把自己吸收的其他武学精髓有机地融入到了太极梅花螳螂拳中。长拳的舒展规范、大方美观,太极拳的粘黏连随、借力顺势,六合螳螂拳的松、沉、远、透都被他创造性地融入到了太极梅花螳螂拳中,使其技击性和艺术性得到了充分提升。马汉清所传太极梅花螳螂拳是螳螂拳在20世纪的新发展。时至今日,马汉清所传的太极梅花螳螂拳拳谱共有24套。除非特别注明,本文提到的太极梅花螳螂拳主要指马汉清所传的太极梅花螳螂拳。马汉清所传太极梅花螳螂拳也体现了传统太极梅花螳螂拳的基本特点。
1.3 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主要特点
太极梅花螳螂拳特点很多,体现在很多方面。在内容方面,套路丰富,技法多样,踢打摔拿,长短结合在外形方面,标准规范,舒展大方不拘一格:在速度方面,快速敏捷,大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劲力方面,刚柔并济,有机融入了六合劲、太极劲;在手法方面,组合手法,招招相连,三五连环,如梅花朵朵;在步法身法方面,灵活多变,通过位置和重心变化不断占据有利位置;在进攻方面,巧妙变换攻击部位,声东击西,取上打下,忽里忽外;在防守方面,化打结合,攻防一体。如果必须简单概括太极梅花螳螂拳的特点,可以是快速灵敏,灵活多变,“快”和“活”是太极梅花螳螂拳的核心特点。
二、白猿偷桃套路简介
2.1
取白猿偷桃中手法为例
太极梅花螳螂拳的特点较多,本文仅就其组合手法方面的特点展开讨论。前
面提到,太极梅花螳螂拳在手法方面具有“组合手法,招招相连”的特点。这种特点必须结合具体的套路,特别是富有代表性的经典套路,进行分析研究。限于篇幅,本文仅结合白猿偷桃套路中的两段组合手法展开分析和讨论。白猿偷桃是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代表性套路,深受螳螂拳习练者喜爱。通过该套路的两段范例,我们能够较清晰地了解到太极梅花螳螂拳组合手法的特点。
2.2
白猿偷桃套路简介
白猿偷桃套路短小精悍,不计预备式和收式,共37个动作。功架大气舒展,动作严谨连贯,手法简洁实用,三五连环,手手相连,充分体现了太极梅花螳螂拳组合手法的特点。步法灵活,以小登山步和猴步为主,易于打出速度,适宜表演。
2.3
白猿偷桃动作名称
预备式:并步站立
一 路
1、螳螂双封手 2、缠鞭过耳窝肚捶
3、左搂右圈捶 4、封手锁骨捶 5、偷展
磨盘打中堂(腰斩 ) 6、挑插捶
7、左采右下圈捶 8、左上圈捶 9、左阳帮肘 1O、
螳螂双采手
二路
11、左采右圈捶 12、双封锁骨捶
13、架打窝肚捶 14、回身架打窝肚捶
三路
15、闪身 闭手反尖脚 16、左采右劈砸
17、左封右崩捶 18、侧身鸳鸯脚 19、
下步闭手挺身 2O、螳螂双封手
21、白猿偷桃起膝打 22、左采右蹬踏 23、双封锁
骨捶 24、架打窝肚捶
25、回身架打窝肚捶
四路
26、缠鞭过耳 27、左采右上 圈捶 28
、右阳帮肘 29、海底取宝 30、翻身扑
面掌 31、双叫双帮肘
32、螳螂双采手 33、左展提膝右圈捶 34、右阳帮肘 35、左
封右上穿捶 36、上挑下插捶
37、螳螂双封手 收式:并步站立
2.4
白猿偷桃部分动作介绍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白猿偷桃的组合手法,有必要在讲解组合手法之前,简要介绍—下所选范例涉及到的招法。同时,这些招法介绍也有助于深入了解白猿偷桃套路的特点,有助于探究太极梅花螳螂拳的本质特点。接下来,将分别介绍螳螂双封手、缠鞭过耳、窝肚捶、圈捶、帮肘、海底取宝和翻身扑面掌。
2.4.1
螳螂双封手
螳螂双封手是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一个标志性动作,经常出现在套路的起首或
结尾处。其用法和变化很多,限于篇幅
,本文只介绍其基本用法之一。简单说就
是:用两小臂粘黏对方右臂,然后用左掌朝对方面部平砍。其步法为左虚步。
2.4.2
缠鞭过耳
缠鞭过耳是太极梅花螳螂拳的常见动作
,走外门。其基本用法是:我快速移
至
对方左侧,以左手抓对方左臂(右臂亦可),同时以右拳轮横打对方头部左侧。其基本步法为猴步。结合其他步法和腿法,缠鞭过耳还有其他形式。下文
“组合手法例二”中的“26、缠鞭过耳”,属于缠鞭过耳的基本形态。“组合手法例一
”中的
”2、缠鞭过耳窝肚捶”中的缠鞭过耳加上了左膝攻击对方裆部。
2.4.3
窝肚捶
窝肚捶的全称是架打窝肚捶。此动作在太极梅花螳螂拳谱中出现次数不多。但它在白猿偷桃中出现最多,共5次。可以说,架打窝肚捶是自猿偷桃套路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它主要是用来击打对方腹部的。其用法是:右小登山步,右手反叼对方右腕,左拳击打对方腹部。
2.4.4 圈捶
圈捶是太极梅花螳螂拳的最基本的捶法之一,也是白猿偷桃的代表性动作之
一
。圈捶出现在很多套路中,在白猿偷桃中共出现6次 。它们是3、左搂右圈捶;7、左采右圈捶;8、左上圈捶;l1、左采右圈捶;27、左采右上圈捶;33、左展提膝右圈捶。其他套路中出现圈捶较多的有:扑蝉二路,5次四路摘要,5次梅花路,3次。
圈捶的基本用法是从对方外侧走弧线击打其头部。左右皆可用,现以右圈捶为例进行说明。右圈捶攻击时,侧身送肩,以腰带右臂,力达右拳背,击打对方头部左侧。同时,左手用采、搂、展、封等手法控制对方来手。圈捶以左、右圈捶最为常见,拳所走的弧线接近水平。此外,还有上圈捶和下圈捶。上、下圈捶所走弧线接近垂直,以拳的行进方向命名。上、下圈捶在白猿偷桃中出现了(7、左采右下圈捶;8、左上圈捶
27、左采右上圈捶 ),在其他套路中极少出现。圈捶的用法在白猿偷桃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因此可以说圈捶是白猿偷桃的代表性动作之一。
2.4.5 帮肘
帮肘是太极梅花螳螂拳的重要的肘法之一,分为双帮肘和阳帮肘,以双帮肘最为常见。帮肘主要是用来追击对方的,在对方被迫撤步或后移时,我方趁其重心未稳,迅速上步用小臂击打对方,使其受到重创或摔倒。阳帮肘进攻之臂的拳心接近朝上,因此叫阳帮肘;双帮肘进攻之臀的拳心朝下,因此也叫阴帮肘。
双帮肘的用法是:在左拳的助力之下,右小臂水平击打对方胸部。其定式为:
右小登山步;两手握拳;右小臂横于胸前,略外旋;左拳心扶于右小臂中部。双帮肘最常见的形式是双叫双帮肘。
阳帮肘可分为左阳帮肘和右阳帮肘,都是某一侧拳助力,另一侧小臂斜竖于胸前,向前向下击打或压迫对方身体,现以右阳帮肘为例进行说明。右阳帮肘的定式为;右猴步两手握拳;右小臂微向前斜竖于体前,右拳背朝前下方,与肩平;左拳
心扶于右小臂中部。
帮肘在白猿偷桃中共出现了4次。双帮肘出现了1次 (31、双叫双帮肘
),阳帮肘出现了3次(9、左阳帮肘;28、右阳帮肘;34、右阳帮肘)。与其他套路相比,帮肘在白猿偷桃中出现的次数是最多的。因此可以说,帮肘也是白猿偷桃套路的代表性动作之一。
2.4.6
海底取宝
海底取宝是太极梅花螳螂拳的重要招法。在拳谱中出现过多次,如白猿偷桃、钩法、蹦步、二路摘要等。一般是在我方攻击对方上部之后,重心突然下沉,以某侧之手撩击对方裆部。
2.4.7
翻身扑面掌
翻身扑面掌在太极梅花螳螂拳套路中出现得较少,其主要作用是用掌击打对方面部。在白猿偷桃中,翻身扑面掌接海底取宝,其用法是:转身面向对方,以双手缠封对方右臂;然后用左手控制对方右臂,同时用右掌击打对方面部。
三、对两段组合手法的展示和分析
3.1
组合手法例一
组合手法例一包括三个动作名称(实际上是四个动作):1、螳螂双封手;2 、
缠鞭过耳窝肚捶
3、左搂右圈捶。以下为组合手法例一的动作过程和用法。
3.1.1
螳螂双封手
对方出右拳击我头部。我身体微右转,以两小臂粘黏对方右臂以化其力。紧
接着,我右掌变钩拿其右腕,同时左掌在对方右臂上方朝其面部平砍 。
3.1.2
缠鞭过耳窝肚捶
对方必撤步后仰侧身,以其左掌向其右侧拍扶我左腕。我左脚迅速移至对方左侧,上右步,与其贴近;在移左脚的同时顺势回收左手,逆时针画弧至对方左侧抓其左臂。紧接着,以右拳轮横打对方头部左侧,同时起左膝击其裆部。(以上为缠鞭过耳用法
)对方必撒步。以其右掌向外拍扶我右腕;同时收腹,左掌本能地努力摆脱控制
拦截我左膝。我右手反叼对方右腕,左拳击其腹部。(以上为窝肚捶用法 )
3.1.3
左搂右圈捶
对方必撤步收腹用左掌下截我左拳(或用左掌向外拍扶我左拳),同时其右臂
也
本能地顺势下截。我顺势回收左手,沿顺时针画弧至对方右大臂上方并下搂之;
同时上左步,以右拳圈击其头部左侧。
3.2
组合手法例二
组合手法例二包括五个动作:26、缠鞭过耳;27、左采右上圈捶;28、右阳
帮肘;29、海底取宝;30、翻身扑面掌。以下为组合手法例二的动作过程和用法。
3.2.1
缠鞭过耳
对方立右步以右拳直击我面。我向左侧身以左手抓对方右小臂内侧同时上右
步,以右拳轮横打对方头部左侧。
3.2.2
左采右上圈捶
对方必撤步用左手来招。我上右步,然后重心后移,以右脚勾住对方左脚;
同时左手迅速放开对方右臂,去抓对方左小臂外侧,同时以右拳背由下而上画圆
弧圈击对方头部。
3.2.3 右阳帮肘
对方头必向后或斜后闪躲。我迅速向对方身后跨右步。同时以右小臂挤靠对方,左拳助右臂击之。
3.2.4
海底取宝
对方必以左手来招。我以左手挑抓对方左手,同时重心突然下沉,向左侧身,
以右手撩击对方裆部。
3.2.5
翻身扑面掌
对方必收身后撤。我回身面朝对方,上左步,以双手向内向下缠封对方右臂;
紧接着,我留左手抓按对方右臂,同时以右掌击对方面部。
3.3
对两段组合手法的分析
人们常说太极梅花螳螂拳如“梅花朵朵、三五连环、招也打,不招也打”。通
过以上两段白猿偷桃手法范例,可以看出确实如此。这些手法都是组合使用的,招招相连,环环相扣,令对手防不胜防。众所周知。在实战中如何不断获得最有利的攻击部位,是取胜的关键。太极梅花螳螂拳这个问题上,颇有独到之处。在实战中总能够灵活巧妙地创造有利攻击部位,从而达到理想的技击效果。接下来,我们结合这两段组合手法范例,进一步分析太极梅花螳螂拳在获得有利攻击部位方面的特点。我们将密切关注我方攻击部位的变化,以及我方所处位置的变化。
3.3.1
分析组合手法例一
在组合手法例一中对方直拳来击。我方用螳螂双封手化解其进攻,然后用左掌平扫其面部。此时攻击部为对方的面部,我方位于对方右侧。对方以左手截击我左手,我移至对方左侧,左手抓其左臂,右拳横击其头部左侧,同时起左膝击其裆部。此时,攻击部位变为对方头部左侧,同时其裆部也受到攻击。下方的攻击部位非常隐蔽。我方位置变为对方左侧。对方上下同时受到威胁,只得收腹,重心后撤,被动地招架,已顾不上还击。我方趁势以右手反叼对方右腕,左拳击其腹部。此时,攻击部位为对方的腹部。我方位置在对方前方。假如对方仍做出了有效防御,使我方左拳落空,我方还可以继续创造有利攻击部位。当对方及时后撤,竭力用双手下截我左拳,我方上左步,以左手搂其右臂,以右拳圈击其头部左侧。此时,攻击部位又回至对方头部左侧。我方仍在对方前方。在组合手法例一中,我方的攻击部位的变化过程是:对方面部→头部左侧+
裆部→腹部→头部左侧。我方所处位置的变化过程是:对方右侧→左侧前方
前方。
3.3.2
分析组合手法例二
在组合手法例二中,对方立右步以右拳直击我面部。我侧身上右步,移至对方
左侧,以左手抓其右臂,以右拳轮横打对方头部左侧。此时,攻击部位为对方头部
左侧。我方位置在对方左侧。
对方必用左手迎击我右拳。我用左手抓其左臂,以右拳背由下而上圈击其头部
左侧,同时上步用右脚钩住对方左脚。此时,攻击部位仍为对方头部左侧。我方仍处于对方左侧。
对方头部必向后或其右后闪躲。我趁机向其身后跨右步,同时以右阳帮肘挤
靠对方。此时,攻击部位变为对方胸部。我方基本位于对方左侧。
如对方及时逃步,同时以左手招架我右小臂,我以左手挑抓其左手,同时重
心下沉,以右手击其裆部。此时,攻击部位变为对方裆部。我方位于对方左侧。但我方身体已左转,重心已下沉,头部远离了对方的反击范围。
如对方及时收身后撒。我方则回身上左步,以双手控制对方右臂;然后腾出右掌击对方面部。此时,攻击部位已变为对方面部。我方位置已由低位侧对对方,转为常规高度正对对方。
组合手法例二中,我方的攻击部位的变化过程是:对方头部左侧→头部左侧
→胸部→裆部→面部。我方所处位置的变化过程是:对方左侧→左侧→左侧→左
侧→前方。
3.3.3
分析总结两段组合手法
通过对以上两段组合手法的分析和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太极梅花螳螂拳的攻击部位总是在不断变化,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里忽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让对手疲于招架,无力反击。实现攻击部位巧妙变化的前提是灵活的位置移动,这需要身法和步法的配合。只有具备了灵活敏捷的步法和身法,才可能在实战中不断创造出最有利的攻击部位。
与组合手法例一中的步法相比,“组合手法例二”的位置移动较小,主要位于
对方左侧。其实,”组合手法例
二”中的步法和身法变化也是多样的;缠鞭过耳
用猴步(重心在前);左采右上圈捶用右虚步勾脚(重心在后)右阳帮肘用猴步(重心
在前) 海底取宝用猴步(重心在下
);翻身扑面掌用小登山步(重心在前)。本段通
过步法的
变换,重心的移动,也为我方争取了有利战机。
大范围的身体移动,有助于获得更好的进攻部位小范围的身体移动,有助于提
高进攻速度。这两段组合手法各具特色,都充分体现了太极梅花螳螂拳身法步法
灵活,
巧妙变换攻击部位的特点。在实战中,应随机应变,因地制宜,不断选取最合理
的身体移动方案,让位置移动为手法变化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这两段组合手法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太极梅花螳螂拳在获取
有
利击打部位方面的独到之处。太极梅花螳螂拳充分地利用对手最可能做出的反
应,通过灵活的身法步法变化,巧妙地变换攻击部位,达到最佳的技击效果。可
以说,步法身法的变化,加上攻击部位的变化,使太极梅花螳螂拳立于不败之地。
4、结论
组合手法是太极梅花螳螂拳的显著特点。通过对以上两段范例的分析,我们
可以得出结论,组合手法这种特点的实现,是通过攻击部位和步法身法的灵活变
换实现的。步法身法的变换是攻击部位变化的基础。手法、身法、步法三位一体,
密不可分。
那么,想要练好太极梅花螳螂拳,首先要加强对步法身法的训练,充分提高
反应速度和灵活程度,同时也要加强实战训练,培养自身不断创造有利攻击部位
的能力。在掌握套路的同时注重组合手法训练,达到随机应变、得心应手的程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