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子成与太极梅花螳螂拳
---丛亚贤
【摘要】著名六合螳螂拳大家丁子成也精通太极梅花螳螂举。他的太极梅花螳螂
拳是与著名太极梅花螳螂拳大家曹作厚换艺所得。丁子成也让他的弟子们跟曹作厚学习了太极梅花螳螂拳。他和曹作厚共同培养了一批兼习六合和太极梅花两种螳螂拳的传人。丁子成创办的黄县国术馆是他们研习和传播六合螳螂拳和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主要场所。同时,黄县国术馆也是传播其他优秀拳种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丁子成:曹作厚:六合螳螂拳:太极梅花螳螂拳
1
前言
丁子成(1880-1956)是六合螳螂拳的大家,曾于20世纪20年代创办著名的黄县国术馆,有力地推动了六合螳螂拳的传播与发展。这些已广为武术界所熟知。实际上,他也精通太极梅花螳螂拳,他与他的弟们在传播太极梅花螳螂拳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大极梅花螳螂拳主要是与著名太极梅花螳螂拳曹作厚换艺所得。黃县国术馆不仅传授六合螳螂拳,也传授太极梅花螳螂拳和其他拳种。丁子成和曹作厚共同培养了一批兼习六合和太极梅花两种螳螂拳的优秀传人。本文重点讨论丁子成研习和传播太极梅花螳螂拳的历程。首先简要介绍螳螂拳,让读者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然后介绍丁子成的主要事迹和成就。接下来介绍曹作厚和黄县国术馆,从侧面认识丁子成与太极梅花螳螂拳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
2 螳螂掌简介
2.1
螳螂拳
螳螂拳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之一,属象形。它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另
外三种为孙膑拳、文圣拳、四通捶)。该拳种的起源至今尚无定论。我们倾向于认为,螳螂拳起源于明未清初,由山东武术家王郎所创。流派较多,主要包括太极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和六合螳螂拳等,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习练群体。
2.2
太极梅花螳螂拳
据民国年间的《菜阳县志》记载,最早传播螂拳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菜阳小赤山人李秉霄(约1760-1840)。李秉霄传赵珠(1760-1840),赵珠传梁学香(1810-1895),梁学香传姜化龙(1855-1924)和郝宏(1865-1914),姜化龙传远亲宋子德(1861-1932)和友人李丹伯(1858-1911)。三人结义,亦师亦友,在山东广收门徒,加速了螳螂拳的传播和发展。姜化龙弟子众多,形成了“梅花螳螂拳”一脉。宋子德在梅花螳螂拳的基础上融入太极理论,开创了“大极梅花螳螂拳。”
由于宋子德师从姜化龙,他的太极螳螂拳与姜化龙的梅花螳螂拳非常接近,故二者常被合称为太极梅花螳螂拳(本文不对姜化龙的梅花螳螂拳和宋子德的太极螳螂拳进行概念区分,以下称为姜化龙和宋子德所传的太极梅花螳螂拳)。郝宏一脉传承的螳螂拳也不断发展,形成了郝家太极梅花螳螂拳(笔者认为,姜化龙和宋子德所传的太极梅花螳螂拳和郝家太极梅花螳螂拳是两种风格的太极梅花螳螂拳,在本文中有所区分)。经过一代又一代螳螂拳传人的不懈努力,如今太极梅花螳螂拳已经成为重要的螳螂拳流派。
2.3
六合螳螂拳
六合螳螂拳也尊王郎为开山鼻祖,但其早期发展历史有待考证。一般认为,六合螳螂拳的创始人是山东莱阳人魏德林(1780-1873),又名魏三。他曾在沧州学习六合拳,后回乡拜赵珠为师学习螳螂拳,后将六合拳和螳螂拳融为一炉,形成独具风格的六合螳螂拳。
魏德林传招远林世春(1826-1912)。林世春自幼秉承家传罗汉拳,成年后又得魏德林六合螳螂拳真传,武功闻名遐迩。林世春传丁子成、王吉臣和赵同书等。丁子成(1880-1956)是六合螳螂拳的关键传播者之一,他创办的黄县国术馆,强有力地推动了六合螳螂拳的发展和传播,使之走出山东,逐渐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螳螂拳流派。
3
丁子成
丁子成
(1880-1956)名尔忠,字子成,山东黄具(今龙口市)城关镇西北隅村人。丁子成家为黄县首富,在山东各地均开设当铺,聘有武师担任保镖。故丁子成有机会较早地接触到了各种武艺。曾拜沧州罗汉拳师崔禹为师研习长拳、罗汉拳和十八般武艺。后拜邻县招远六合螳螂拳宗师林世春为师,专习六合螳螂拳。当时同时跟林世春学习的还有王吉臣。丁子成习拳刻苦,尽得林世春之真传。林曾评论说“南有赵同书,北有丁子成”(赵同书主要在招远县传拳,丁子成主要在黄县传拳,招远县位于黄县南部)。
丁子成艺成后,开场授徒。早期弟子和学生多为当地富家子弟,后为弘扬国术,于
1926 年自费出资创办黄县国术研究社(后改称黄县国术馆,本文主要称黄县国术馆),并任社长。聘请本县及邻县武术专家担任教师,面向社会传授六合螳螂拳、太极梅花螳螂拳,以及其他拳种,使得当时黄县武术名家汇集,习武之风大盛。关于黄县国未馆,下文将有专门论述。
丁子成崇武尚德,交友广泛,与当时众多武术名家皆成莫逆,互传拳艺。如烟台八卦掌名家宫宝田、招远罗汉拳名家傅通,沧州八极拳名家神枪李书文,莱阳通背拳名家吕孟超、莱阳螳榔拳名家姜化龙及其弟子曹作厚等。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丁子成能够海纳百川,摒除门户之见,是难能可贵的,成为武林界的佳话。丁子成性情和蔼,对穷苦的人乐善好施。他爱僧分明,坚守气节,在日伪时期,甘于清贫,坚决不与日寇及其走狗同流合污。
丁子成为螳螂拳的传播与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可谓螳螂拳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家。同时,他以黄县国术馆为传播阵地,聚集了一大批杰出的武术家,与他们共同努力投身武术教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武术人才,为振兴中华武术贡献了重要力量。
丁千成的弟子众多,可谓桃李满天下,主要有:赵树林、傅嘉宾、赵乾一、于文卿、张详三、袁君直、刘云樵、单香陵等。
4
曹作厚
曹作厚对于我们了解了丁子成与太极梅花螳螂拳的关系至为重要,可惜目前关于曹的资料非常有限。不过,依据现有的一些可信资料,我们仍然可以形成一些重要认识。
从莱阳螳螂拳文化研究会编写的《莱阳螳螂拳》中我们找到了曹作厚的重要信息。书中的《螳螂拳传承总表》和《郝家太极梅花螳螂拳传承表》显示,曹作厚既是姜化龙的弟子,同时也是郝宏的弟子。那么可以推断,他既传承了姜化龙一脉的太极梅花螳螂拳,也传承了郝家太极梅花螳螂拳。
张详三著《六合螳螂拳》中的《七星螳螂历代系统表》显示,曹作厚是黄县人,字仁轩,师承姜化龙。该书对他进行了简要介绍。“曹老师作厚,在烟台开设骡马店生意,有西霸天之称,从姜师祖化龙学七星螳螂拳,系姜师祖之爱徒,与先师乡谊友好,久慕六合螳螂之妙。彼此交换技术,先师着赵师兄及余从其练习七星螳榔,自此之后本门亦兼习七星螳螂拳。
此处的“先师”指的是丁子成,“赵师兄”即丁子成弟子赵乾一,“本门”指的是六合螳螂门。此处的“七星螳螂”,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梅花螳螂”,或者“太极梅花螳螂”。曹作厚师从姜化龙和郝宏,传承的是太极梅花螳螂拳,不可能是我们当今所说的王永春所传七星螳螂拳。
张详三(1900-1982)是丁子成的弟子,曾任黄县国术馆教练,是当时螳螂拳传播的重要见证人之一。因此他提供的信息非常宝贵,值得我们高度重视。通过张详三提供的信息我们了解到:(1)
曹作厚是黄县人,字仁轩;(2)他师承姜化龙,系姜的得意弟子,同时也是郝宏的弟子;(3)他曾在烟台开设骡马店生意;(4)他与丁子成是同乡,曾相互换艺:(5)他让丁子成的弟子们学到了太极梅花螳螂拳,这些弟子中包括赵乾一和张详三。
通过对曹作厚生平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丁子成的太极梅花螳螂拳是他与曹作厚换艺所得。他的弟子们也跟曹作厚学习了太极梅花螳螂拳,丁子成和他的弟子们同时研习六合和太极梅花两种螳螂拳。
不少资料显示,曹作厚曾经在黄县国术馆任教,他与黄县国术馆有着深刻的渊源,这一点我们将在下文进行论述。
5 黄县国术馆
1926年,黄县国术研究社在黄县东城的丁家花园成立。丁子成出资创办该社并任社长。1938年日寇入侵黄县,该社被追停办。1944年,该社恢复运行。黄县国术馆免费传授六合螳螂拳,使该奉种在黄具得以迅速发展壮大。除了传授六合螳螂拳之外,该馆还聘请当时的武术名家传授其他拳种。张详三在《六合螳螂拳》中写道“民国十五年先师发起创办黄县国术研究会,自任主任……余及各师兄弟担任教练,广征会员,商请县教育局饬令各学校列国术为正课,由本会派员免费教练,聘请本县及临县各门各派专家担任教师,凡过境之名师,皆礼聘授技留念。如河北沧县之神枪李书文、烟台八卦专家宫宝田、中央国术馆名誉副馆长张骧武,均曾到会授技,并详为讲解”。
徐阳和王开文曾于 2010年在《中华武术》上发表过一篇题为《姚黄魏紫竞芳
菲——六合螳螂拳寻访》的文章,内容是采访当代六合螳螂拳名家张道锦的对话录。文中张道锦说:“1926年、他(指丁子成笔者注)创建黄县第一家武馆——黄县国术研究会.1936年更名为国术馆,自任会长、馆长。其间,邀请烟台八卦掌名家宫宝田、招远罗汉拳名师傅通、莱阳通背拳名师吕孟超、沧州八极门五世掌门人神枪李书文、莱阳螳螂拳名家姜化龙及其弟子曹厚作,来馆授艺”。(笔者认为,姜化龙曾在黄县国术馆教学的说法值得商椎。一般认为,姜化龙生于1855年,卒于1924年。他去世两年以后,黄县国术馆才成立。但他很可能曾与丁子成[1880-1956]进行过交流切磋)。
刘敬儒的《六合螳螂拳》中也提到了曹作厚曾在黄县国术馆教学的事实。“丁
子成为了传播六合螳螂拳,在1923年(此处应为
1926年-笔者注)出资成立了黄县国术馆,丁子成为馆长,曹作厚,宫宝田、李书文等为教师。”
关于黄县国术馆的教师,还有一个重要人物纪春亭(1885--?)纪春亭于
1917年在烟台拜宋子德为师。1926年去东北教授螳螂拳,在大连武坛享有声誉。纪春亭传授的是宋子德一脉的太极梅花螳螂拳。据《莱阳螳螂拳》记载:“1932年,名声在外的纪春亭,应当时黄县国术馆馆长、六合螳螂本名师丁子成及赵乾一的邀请,到黄县国术馆任教。在此结识了神枪李书文、八卦掌名师宫宝田等,武艺更加精进。此后,纪春亭经常往返于大连、胶东之间,直到
1937年武馆解散”。(此处1937应为
1938—笔者注)
综合以上材料可知,曾在黄县国术馆授课的教师和以及他们传授的拳术有:丁子成(六合螳螂拳和太极梅花螳螂拳)、曹作厚(太极梅花螳螂拳)、纪春亭(太极梅花螳螂拳)、宫宝田(八卦掌)、李书文(八极拳)、张骧武(八极拳)、傅通(罗汉拳)、吕孟超(通背沾粘拳)等。张详三说“余及各师兄弟担任教练”,那么可以推断,丁子成的弟子们也属于黄县国术馆的任课教师。
丁子成领导下的黄县国术馆拳种丰富,名家汇集。师资力量强大,持续时间较长(仅就
1926至1938年这段时期而言,就运行了12年),成为螳螂拳和其他一些拳种传播的重要阵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武术人才,为螳螂拳乃至中国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黄县国术馆的分析,我们加深了对丁子成研习和传播太极梅花螳螂拳的认识;曹作厚曾在黄县国术馆授课。丁子成很可能利用这段时期跟他学习了太极梅花螳螂拳,同时彼此交流技艺。丁子成的弟子们也很可能是在黄县国术馆与曹作厚学习了太极梅花螳螂拳。同时,黄县国术馆也应该是丁子成和他的弟们向外界传播太极梅花螳螂拳的地方。他们首先让太极梅花螳螂拳在黄县得以广泛习练和传播。丁子成和曹作厚共同培养了一批兼习六合和太极梅花两种螳螂拳的优秀传人,为他们完成传承发展螳螂拳的光荣使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
结语
丁子成不仅研习和传播六合螳螂拳,也研习和传播太极梅花螳螂拳。他的太极梅花螳螂拳是曹作厚传授的,是他与曹作厚换艺所得。丁子成也让他的弟子们跟曹作厚学习了太极梅花螳螂拳。他和曹作厚共同努力培养了一批兼习六合和太极梅花两种螳螂拳的传人。丁子成创办的黄县国术馆是他们研习和传播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主要场所,同时,黄县国术馆也是传播其他优秀拳种的重要阵地。丁子成与所有曾在黄具国术馆授课的教师一起肩负起了弘扬中华武术的重任,为传承武术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