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资管计划与信托的区别
(2014-07-20 11:32:41)
标签:
股票 |
:
相同点
:
1.
必须报备监管部门,信托是银监会监管,资管计划是证监会监管
2.
资金监管、信息披露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3.
认购方式相同,项目合同、说明书等类似
4.
本质相同,通道不同,都属于投融资平台,都可以横涉资本市场、货币市场、
产业市场等多个领域
不同点
:
1.
全国有
68
家信托公司有发行资格,
而资产管理公司只有
36
家,
资源稀缺性更
加明显
2.
资产管理公司投研能力强,尤其在宏观经济研究、行业研究等方面尤其突出。
在这样的研究团队指引下选择可投资项目,
能
有效的增加对融资方的议价能力并
降低投资风险
3.
资管计划具有
双重增信,经过资产管理公司、信托的双重风险审核
4.
信托小额只有
50
个名额,资管计划小额畅打,最多
200
个名额
5.
收益高,资管计划一般比信托计划高
1%/
年;期限短,资管计划期限一般不超
过
2
年
今后趋势:
基金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是证监会提倡的金融创新结果,因监管严格、
运作灵活,收益较高,小额不受限制、专业管理等优势,
未来基金专项资管用来
分拆信托或发起类信托产品是一种必然趋势。
基金子公司专项计划问题答疑
1
、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业务,如何理
解其“刚性兑付”?
首先,
“刚性兑付”是
监管层的一个态度
。
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业务,
他的“刚
性兑付”预期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一、
监管层面:
信托业的“刚性兑付”是银监会的一个态度,
其也并没有明文规
定。
证监会与银监会同属于一个级别,
证监会的监管风格更加稳健。
银监会是总
量控制,
证监会是事前控制,
我们通过基金子公司的报备次数就可以看出,
证监
会虽然放开了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业务,
但是其仍然是审慎的监管态度,
通过募
集前报备,募集满后再报备一次,证监会维持其严格的监管风格。
二、
行业发展层面
:
基金子公司由于刚开始发展,
其初期的业务指引着这个行业
的发展,
因此行业内的公司都是很谨慎的在操作业务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
34
家基金子公司成立,但是目前只有
19
家在开展业务,而且大部分都是“一对一
的专项资管业务”。
三、基金子公司层面
:
基金子公司背靠强大的股东背景,他的风险化解能力同
样很强,不比信托差(主要包括
产品自身的风控体系化解,大股东接盘,四大资
产管理接盘,私募机构接盘,保险资金接盘等等
)。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业务团
队几乎都是挖信托的人才,
他的管理风格,
风控体系延续了信托行业严谨的作风。
四、牌照层面:
类信托牌照仍然很值钱,这也是为什么政策放开之后,所有基金
子公司一拥而上,
争抢这个牌照,
没有哪家基金子公司敢于第一个打破“刚性兑
付”
,从而被监管层检查,甚至暂停、停止专项业务(即类信托业务)。
五、人员、业务层面:
基金子公司都是通过挖掘信托行业的人才,而且都是信托
业务骨干,风控骨干,中高层领导,都是信托业中精英中的精英,他们的业务水
准可以说高出信托行业平均水平很多很多,
他们对优质类信托项目获取,
融资设
计,风险把控更加得心应手,从而保障“刚性兑付”。
2.
基金子公司是证监会监管,股市的起伏,公募基金的产品让股民很受伤,基
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产品总让人感觉风险高,怎么办?
目标客户:
公募基金的认购起点是
1000
元,他的客户群体很大部分不是我们的
高净值客户。
产品层面:
中国的股市,偏股型基金很大程度上是投机,这是投资者,投机者的
行为,他愿意承担高风险,获得高收益,与类信托业务有本质的区别。
对比信托:
证券投资型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也是不保本的,
这不是基金子公司的
问题,
这是所投向标的和投资人风险偏好问题,
与监管层、
设计发行机构没有关
系。我们所指的“刚性兑付”主要指债权类集合型产品。
产品层面
: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产品,无论从融资人实力、交易结构、抵质押担
保、
风险控制层面都是很完善的,
不是那种投机型的无法掌控,
与其有本质区别。
3.
基金子公司注册资本低,风险化解能力弱,他的基金子公司类信托产品的
风
险化解能力怎么样?
信托的化解能力:信托的化解能力主要包括产品的风险控制措施,大股东偿付、
自有资金接盘、资金池产品过渡、资产管理公司接盘、保险资金接盘、私募机构
接盘等等。
基金子公司的化解能力同样很丰富,主要包括产品的风险控制措施、大股东偿
付、资产管理公司接盘、保险资金接盘、私募机构接盘等等。只比信托少了自
由资金接盘,和资金池产品过渡两个手段。
给您详细讲述下少了这两个的区别:
自有资金接盘,
所谓的自有资金,
也是大股
东的注资才有的,因为基金子公司的规定注册资本
2000
万起,大股东可以花较
少的钱提高他的资金使用效率,那么大股东为什么要增加注册资本呢?
当出现风险事件,
基金子公司的大股东背景实力都非常强,
都是些
大型央企、
中
国
500
强,
世界
500
强企业,
不比信托弱,
基金子公司的大股东的偿付实力很好。
而且,
为什么证监会的规定,注册门槛
2000
万起就可以了呢?
我们觉得,
这是
监管层的一个态度,
监管层认为在一定时间内,
类信托业务还是很安全的,
监管
层鼓励其管理的机构做类信托业务。否则,以证监会事前控制的稳健监管风格,
他是不会这样发文规定。
资金池产品过渡:
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业务,
虽然目前
未在市场上看到资金池产品,
我们相信,
未来一定有,
因为资金池产品是体现基
金子公司自主管理能力的一个表现。
凭借基金子公司的业务团队,
风控团队都是
信托行业内的精英,
他们的资产管理能力,
他们带来的经营体系,
风控体系都非
常强,
他们也会发起资金池产品,
并且依靠以往公募基金的发行募集渠道,
能够
迅速建立规模庞大的资金池产品。
而现在的类信托产品,期限都是一年,两年,
因此,
基金子公司的资金池产品经过严谨的规划设计
(现在应该还在严格规划中)
适时推出问世之后,
基金子公司的的主动管理能力,
以及对旗下的优质类信托产
品都是很好的保障。
4.
基金子公司人员少,其类信托产品如何保障因其人员不足带来的风险?
人员的结构:
首先,
基金子公司都是通过挖掘信托行业的人才,
而且都是信托业
务骨干,风控骨干,中高层领导,都是信托业中精英中的精英,他们的业务水准
可以说高出信托行业平均水平很多很多,
他们对优质类信托项目获取,
融资设计,
风险把控更加得心应手,从而保障类信托产品的安全。
量化分析:其次,我们做一个量化分析,以市场上做的比较好的,具有一定知名
度的方正东亚信托做一个类比。
2012
年,
方正东亚信托的资产管理规模是千万
亿级别,我们按照
1000
亿计算,他的员工数量是
200
人左右
(上述数据网上可
查到)。
平均每个员工对应管理的资产是
1000
亿
/200=5
亿,也就是说方正东亚
信托平均每个员工管理的资产是
5
亿
/
人。
而我们看基金子公司的,截止
2013
年上半年,
基金子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是
600
亿,实际开展业务是
19
家公司,
平均每家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是
600
亿
/19=32
亿。每家基金子公司的人员大约
数十人,我们按照平均水平
20
人计算,那么一家基金子公司的平均员工管理的
资产数量为
32
亿
/20=1.6
亿,远远低于信托行业的平均每个员工管理的资产。
人员与业务规模发展:
基金子公司成立之初,
就全部是精英团队,
随着业务规模
的发展,
其一定会建立起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团队数量。
一个公司的优秀经营管
理,
也是保障这个公司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因此,
基金子公司的人员
相对于其的资产管理规模,
业务发展速度来讲并不少,
而且可以说,
比信托更加
具有保障,
因为他们都是精英,
资产管理能力非常强,
而且平均每个基金子公司
员工管理的资产同比信托还要少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