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6日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标签:
旅游随笔文化杂谈 |
分类: 游记 |
重庆的夜是喧嚣的,略带妩媚;重庆的昼是刚硬的,宁折不弯。别看重庆是水铺出来的码头,其实水是天下至刚之物,穿石洞山,百折不回,日夜不息。
今天去重庆东边,我们有一个白天的时间。我预定的是白鹤梁。
发源于陕西的千里嘉陵江在渝中区汇入长江;发源于贵州的千里乌江在涪陵汇入长江。从地图上看,嘉陵江和乌江就象长江的左膀右臂,为她汇入丰沛的水源。嘉陵江入长江处,是闻名天下的朝天门码头;乌江入长江处,是天下闻名的白鹤梁。朝天门在重庆的核心渝中区,白鹤梁在重庆的东部辖区涪陵。涪陵有的不仅是榨菜。充足的水利、便利的交通,使得涪陵有超过两千年的置县史。今天的她,东去重庆市区百公里,一个半小时的车程。陆运快过水运,是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变化。
到了涪陵,已近正午。找到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不难,难的是找到停车场。紧邻长江南岸的展馆宏伟醒目,东西两侧规划有长长的商业街、文化街,上下两层的店铺。一个不信邪,错过一头的停车场,就要开很远掉头,重新来过。所以再次停好车,我们好好享受了一次长江边的日光浴。
白鹤梁博物馆的门票并不便宜,相比之下讲解的价格并不贵。讲解员很贴心地提醒我们,这里没有耳麦,所以我们请讲解其实相当于给大家请讲解;而上一个给大家请了解的人刚离开不远,或许我们可以追上去与有荣焉。我们带着感激之情拒绝了。本来我们也不太介意与同路的人分享知识。看,这样的讨价还价多么愉快。一切讲清楚,行程开始。
白鹤梁,是涪陵段长江中一段天然石梁的名字,与江水同向,长千米有余。水有荣枯。秋冬枯水季节,长江水位下降,这段石梁才有机会露出江面。至迟自唐朝起,两岸人旅会在枯水季来到石梁上,题诗刻字留念,不但记年,也会记录水位。所以白鹤梁上记录了自唐广德元年到1963年,1200年间72个枯水年份的水文信息,弥足珍贵。馆里的资料说,长江上涉及水位记录的资料并不少,但如此连续,实属罕见。
唐时起,此梁上就刻有石鱼。根据经验,如果第一年枯水季水位低至石鱼露出,第二年往往会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所以一方面,人们纷纷在诗中记录水位去石鱼多远,另一方面当地官府也往往把这个当做祥瑞上报朝廷。所以朝廷对这梁、这鱼也很重视。元朝政府也曾在此留下题记。到今天,梁上曾经的题记经过岁月、江水的冲刷,还能辨识的,仍有160多则,万余字,书写者不乏名家巨擘,字体种种兼备,文字包含中外,兼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新的三峡大坝工程筹划之际,专家就已经在思考水位提高后,白鹤梁会永远没入水面之下的问题。经过招标,上海交大葛修润教授提出的无压容器原址保护方案获得通过。2003年开始施工,2009年白鹤梁博物馆建成,对外开放。实际的博物馆深在地下,扣罩在白鹤梁上,隔开了梁与江水;旁边是等海拔的观众步道。这是世界上首座遗址类水下博物馆,算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而地面之上,我们现在参观的两层楼的建筑,是附加的展馆,介绍着白鹤梁的前世今生。
听完讲解,等到水下博物馆开放的时段,我们迫不及待地跟着讲解员,穿过漫长斜下的扶梯步道,走入潜水艇舱体样的参观步道,右手边透过原型的舷窗,就能看到灯光照射着的白鹤梁。习惯了一会儿水下的光线,在讲解员的指点下,我们细细欣赏梁上一块块弥足珍贵的题记。
展馆做的很好,除了脚下的地面随着走动有些震颤,和声音略显空洞外,呼吸、压力并无不适。
不大的展馆,我们看了足足两个小时。白鹤梁,这么看你的门票一点都不贵。我本来没有安排之后的行程,老婆本来想去看天坑。遇到这么好的讲解员,我们当然向她请教有什么推荐。她说如果我们动作足够快,可以去816看一看。老婆一听就来了兴趣。我虽然一头雾水,但查了一下,两地不过30余公里,不到一个小时车程。而那里闭馆的时间是5点,完全来得及。那就去,难的有她想看的文化遗址。
辞别讲解员,顶着午后的骄阳,我们跑到停车场旁商铺的顶楼,匆匆看一下长江、乌江两江汇合处,然后登车启程,兵发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