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4日安岳五孔雀洞

标签:
旅游随笔文化杂谈 |
分类: 游记 |
终于不用再过环岛。终于不用再上山。从茗山寺南下4公里,就是孔雀洞。这是我今天计划的最后一站。
孔雀洞的大门就在路南,小坡上,铁栅栏,牌子上写的“孔雀洞文物管理处”。隔着格栅就能看到里面的建筑,非常好找。我做好坡停正往回走,一个老汉恭送了众人,也返身要进栅栏门。我忙赶过去,一起进去。一问,果然是朋友介绍过的此地文管员周世夏老汉。今天的孔雀洞,曾是分给老汉的厨房。那个年代,他央告之下保住了文物。今天,作为文管员,他早已把厨房搬去他处,自己每日坚守在这里,拿着微薄的薪水,尽着无穷的责任。
孔雀洞就在大门后那座木建筑的庇佑下。洞呈半圆,孔雀明王头戴化佛冠,结跏趺坐坐于大孔雀上;身后的岩壁上遍雕天人、帝释天、阿修罗种种。老周的介绍集中在孔雀身上,熟练而疲惫:孔雀身高二米三;头部微微偏转向东南方向,通“孔雀东南飞”执意;雀头颈下悬空,足证工匠技艺非凡。所以此孔雀为全国诸多孔雀塑像中最可宝贵者。他的语速迅疾,神情乏漠,我闻尤怜。




无论是孔雀还是明王,颇具此地宋刻的饱满、优美,细节满满。无论是孔雀明王还是身后的浮雕,颜色涣灭,渐渐模糊不清。
孔雀洞西侧,还有两窟,一窟是三世佛;另一窟网上说是阿弥陀佛,塑的是四尊佛像,不知道表达的是什么含义。没看到这些鲜艳的大佛的时候,还真觉得缺了点什么。不过这两窟,在边边角角的地方,仔细看,也都有值得看的细节。






院落中漫无目的张望的时候,又一老者热心为我指点。我忙带着孩子们跟他出院,左传,上山,去看他说的更好看的所在。
指点着路边青苔覆盖的千年青石,走过半满的牛棚,我们爬到了一座大雄宝殿。网上说这里是清代的三清殿,不过现在名字变了,门前玻璃罩住弥勒佛,殿内高坐的也是释迦、迦叶、阿难和众罗汉。就这?






穿过这座改换门庭的大殿,原来乾坤在后院:这里有一座造型奇特的三层石塔。上前细看,塔分八方,内柱外栏。三层八方的石栏上,密密麻麻的刻满经书的名字。这就是唐代的经目石塔,高12米,周身有24座佛像的浮雕和144部佛经的名字。这相当于版本目录学的资料啊!我绕塔细观,刻字深狠,笔意清晰,结构劲抱,周正圆润,应该算唐楷里的精品了。学书法,认生字,老人还特意带我攀围楼观塔刹。就连那面目不清的建筑,簇拥在唐塔的前后,也显得生动可爱起来。后来经朋友确认,这位热心的老人,正是周世夏老人的堂哥。一门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