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嶓冢山人李三祥的博客
嶓冢山人李三祥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023
  • 关注人气:77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地湾的风,女娲的烟火【散文】

(2024-07-29 23:20:50)
标签:

甘肃

地方

嶓冢山人李三祥

甘肃李三祥

文化

大地湾的风,女娲的烟火【散文】

大地湾的风,女娲的烟火【散文】

李三祥

清水河岸的习习谷风,吹过了八千年的岁月,也吹醒了大地湾沉睡的陶人,犹如历史老人的一双手,打开了可以回望过去的一扇窗口,透过这里,让我们与一段尘封的往事相约,感受来自古老文明的微光与传响。

悠悠古意,伴随着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的出土,让人们在欣赏的眼光里,领略其古拙与神情浑然的风采,在面对面的打量中,体验和猜想它所承载的智慧与人文之美。

古书上说,知识的获取,书要读万卷,路要行万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自身为了活下去,必须要遵循的自然法则。顺应自然,顺天而行,才能让自身的个体生命,得以继续生存,同类所在的族群,能够延续和繁衍下去。道法自然,看似神秘而玄幻,但自然即天然,顺天即为道,而道,既是自然固有的规律。趋利避害,是一切生灵得以活下去的理由---生命赖以生存,是需要以环境为保障的。

站在清水河的南岸,眼底平坦的川道谷底,对面列卧成岭的山梁,情状犹如一堵东西延伸的屏障,山水相依,沿着西北方向,形成一处游龙般的条带状地貌。

两山夹谷,起伏错落,被沿着南北两山坡面顺势而下的水道沟渠,切割成大小不一的单元地理分布。看山看水,看眼底聚散绵延的村落,呈现出一派新时代背景下的安逸与繁华。

大地湾遗址坐落在五营乡境内的邵店村东,距离秦安县城东北90华里。这里在地理地貌分布上,属陇山以西的葫芦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带,海拔1458-1673米,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范围约275万平方米。

根据出土文物年代碳测鉴定,这里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时间跨度,距今约8000-4000年。被称为中国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大地湾先民聚落遗址,主体座落在背山面河的开阔地带,从考古挖掘呈现出的文化分期断代属性,展现了聚落在同一个遗址内历经3000年跨度的文明进化轨迹,标志着以磨制石器和彩陶制作为内容,原始狩猎采集文化,以及以黍为开端的最早种植粮食作物的原始旱作农业的时代已经出现,长期以来,困扰史学界的疑案,得以破解,仰韶早期文化的源头,在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清水河畔的这一方水土中,被发现和找到了。

1958年该遗址被首次发现,沉寂地下的中华文明之光,在经历了八千年的风雨洗礼之后,在深情的等待中,一次偶然的发现,让出土文物,引领人们触摸历史的光影,通过考古挖掘,搭建起眺望远古文明的平台,透过石器与彩陶碎片的文脉,感受历史沧桑背后,煜煜生辉的人文烟火底色和旷远遗响。

在后世子民的殷殷守望与期待中,经过连续7年的考古挖掘,1988年1月13日,大地湾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伴随着后续的发现和大地湾史前博物馆的建设落成,朝圣之门,终于打开。

站立在编号为F901的宫殿式遗址地带,史前遗址博物馆为来到这里的人们,开辟和呈现了一派透视远古先民生活场景的直观画面。

这是一处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中心性质的房屋建筑,宫殿式建筑的房址,防潮和性能坚固的混凝土地面,其建筑面积最大和和工艺水平之高,开创了后世宫殿式建筑的先河。在其他几处遗址,发现和出土有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业作物标本,文字雏形、彩陶以及独立的绘画,这些被称为“六个之最”的文化特质,为大地湾遗址所代表的历史时期,留下了中华文明史前遗址独有的文化胎记。

在先民们由原始的半地穴建筑,发展为平地起建居室的岁月里,夜晚点起一堆篝火,闪动的火苗,照亮了他们一群人黝黑的面孔,也在散发出温暖的过程中,驱逐了足以伤害他们的野兽。这是一簇簇与星辰为伴,象征着人类原始蒙昧长夜的启明之光。火的使用和出现,也促进了人类由原始社会,转折过渡向文明社会的节奏与步伐。

陶器的出现,印证了先民们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在提高。人类是智慧的,为了生存,除了日常的饮食之需,一次又一次的观察与发现,启迪了智慧,也积累了经验。

看见水中游动的鱼儿,他们以孩童般的好奇眼光,想到的是捕捉回来,果腹而食。鱼鳞的花纹,鱼形的梭影,启发了他们原始本能的想象力。一场大雨过后,托泥成团,用手捏成鱼状的玩具,偶然的一次经历,把它放在火坑中,潮湿的泥块竟然烤干了,继续烧烤,一件坚固的原始陶器产生了。

先民们受到了禽鸟蛋壳形状的启发,创制了最早的陶钵。用黏土加水和成泥巴,仿照椭圆形的蛋体,捏造成蛋壳状的器物,用它取水。在长期使用火的经历中,获得了在火中烧制的认知,陶钵,陶碗,其他圆底陶器的出现,拓展和印证了先民们意识的觉醒,开始仿制模形各种器物的尝试,就这样,因为一次的偶然成功,打通了蒙昧的天窗,促成和点亮了早期人类神奇而又童心般的智慧之光。

文明的传承方式,都只能靠后天的学习。先民最初的各类手工制作,从后来见样学样的文字密码中,可以获得解读的方式与答案。人类的早慧,首先是从双手的进化和神奇功能体现出来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衣食住行保证了生命个体的生存与发展,而心灵智慧的萌芽与发生,则展现出精神世界的微妙与灵性。

当他们还处在幼年时代,吃着母亲的奶水长大,让他们在头脑中,留下刻骨铭心的形象记忆。由此而滋生出惊人的想象力,催生出人类成年以后,与饮食相关的日常生活中。文明的化迹,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体现出挥之不去的民族特质,留下了独一无二的胎记。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与吃饭相关的一切,都有碗的文化基因。端起碗来吃饭,丢了工作叫丢了饭碗。碗作为一种器物,其现实的功用,就是用来盛饭吃的。作为一种情怀,他被赋予了一种富有人情味,浓缩了民族特色的文化底色。碗的造型,由下面的底托和上部的盛体组成,如果把它倒扣下来,其形象,不正是一只放大且具有象征意义的乳房状食器物吗。

不仅如此,人们在捕食动物的活动中,发现动物的胆囊和尿脬以及胃体等,都与饮食相关,都呈现出可以手提的袋状形质,受到启发,在后来的生活实践中,就仿制出圆底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和陶葫芦瓶,作为汲水用具。

透过石器和彩陶文化的遗存,大地湾遗址时代的先民,留给后人诸多回味不尽的启示,长流不息的清水河,让我们倾听出来自母系氏族时期远古的足音。

这,正是女娲时代的历史烟火与文明遗响。

大地湾的风,女娲的烟火【散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