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圣光环照耀店通面(店镇)【散文】

(2023-07-18 17:13:57)
标签:

地方

甘肃

甘肃李三祥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诗圣光环照耀店通面(店镇)【散文】


作者:侯石代


儿时常听祖父说店通面(店镇)在解放前是跑"脚户”的歇马店。这个不起眼又落后的小山沟曾因诗圣当年沿着这条茶马古道去往成都的经历而注定了它的不平凡。


后来在店镇中学(今店镇中心小学)就读,那时的校舍都是土木结构的马鞍架房子,唯有一处建筑呈现出古建筑风格。


这个与众不同的建筑是母校的办公室,渐渐地知道它原来是一座庙宇,门前有两棵松柏,隔壁有一间房子当时好像用作厨房,后院都是单间的老师宿舍,整个校园呈田字状,校园外的东北角是操场,现在的戏楼院原来是一块玉米地,殿通庙是店镇的古名,当地人叫转名为店通面。


一股从黄家后沟里流淌来的浑浊不清的水从校门前流过,踩着落石走进校门,经常有学生掉进水里,我曾也穿着湿漉漉的鞋上课,虽有这股水从校门前流过,但学校师生的日常用水却要在两公里外的杨川村和阳湾去抬水吃。后来经学校自发民间出工乡政府赞助修建了现在的石拱桥,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还抱过石头。


当时的店镇街狭长窄小,两边铺面林立,基本都是土木结构,里边宽大正屋中间有几根柱子,从前门走进经过庭到后院,后院一般是安顿脚户驮运货物的骡马吃草料休息的地方,前面铺面由过庭分为两厢房子,盘有通铺供过往旅客休息之用,同班同学罗治和家就是这样结构的房子,因其祖父和父亲做的香醋很有名气,一斤八分钱,我每每拿着已故先生田维俊老师的两份钱去罐醋,憨厚纯朴的丑怪叔不但不收钱还要挽留我吃散饭,我曾经坐在丑怪叔的炕上吃着散饭,那是紧挨着房子两边墙的通铺,至少要供十几人休息之用的通坑铺。


丑怪叔在店镇街是很有名气的,为人厚道纯朴,从他家门斜对面就是黄家沟,戏楼就在那里,每每庙会期间,丑怪叔的扯面那是出名的,人们排着队抢着吃,他哪胸前的围裙被油浸渍着看不到本色了。


他的嗓门响亮“木耳边的扯面,两毛钱一碗”,人也和气大方热情,又加之祖传香醋和满满结实的臊子扯面,十里八乡的乡亲提起丑怪叔赞不绝口,人又活泛,家道殷实,扯面和香醋几乎成为他的代名词。


后来在汪川上学时多次走访同学家,同学的父亲几乎都走过这条闻名于世的茶马古道,提起关同面,水泉梁,店通面,还有十里长坂坡梁,在大门镇袁集寨记通家,他爸饶有兴致的讲述了他多次去秦州城卖山货在水泉梁和店通面住宿时的繁华与热闹。


随着沿川河道的道路开通,水泉梁和关同面逐渐的失去昔日的繁华而显得清静,店通面虽失去古时的热闹,但凭着独特的地理位置迎来了新时代的繁荣和昌盛,是店镇乡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经济贸易市场,随着华店公路的开通在公路两边新建了商铺而使旧街显得清凉,昔日的旧商铺也都变成了砖混的小二楼,华店公路和十天高速的全线贯通,长坂坡梁,水泉梁,关同面,铁堂峡成为学者们考查这条通向川蜀古道遗风的重要踪迹。


母亲节这天在回家的路上,在皂郊桥头碰到一水泉八旬老人,他等车我等人,片言碎语中提到水泉村在这条茶马古道中的地位,老人家兴致很高,他说"我们水泉吧梁(今水泉村)在旧社会和店通面一样繁华,是过往客商的歇马店,王氏人家就是靠开店发家的,水泉到小天水二十里地,小天水到汪家川二十里地,水泉从十里长坡坡梁到皂郊二十里地,皂郊镇是秦州古城的南大门,距古城二十余里地,那时步行都撵山梁捷径,黑河沟沟底流淌的灰水因土质蔬松,到处水眼满地而浑浊不清,晴天都是泥泞满地不太好走,长坂坡梁呈鱼脊梁形状而且宽大干稍,利于马帮让道和客商行走,年轻时有时一天要走两回城里,要是现在顺车路走不止二十里地,从水泉梁经关同面去陇南还好走些,去汪家川经平南川,砖桥沟这一段太难走了,水眼到处都是,遇到阴雨天用镢头挖成窝,人和马帮踩着窝走,到车路没修通之前,去秦州城长坂坡梁是必经之路,现在社会这么好,十二块钱就进城了,不要人走,也不要人背,就是人老了不中用了,酿不了几年世事了。”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本来有一份很好的工作,生活应该衣食无忧,却偏偏的遇上了"安史之乱”,把这位本应给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人物推向了漂泊流浪生涯,流寓古城秦州的杜甫寄宿在南山之上,开荒种田,北流泉水化作永世不朽的汗墨,染红了藉水,留下了古城秦州的壮丽诗篇,这是古城天水的荣耀。


诗圣的伟大不仅仅是文学上的光茫,更为伟大的地方就是他给后人留下的那种身处逆境都带着阳光生活的态度和毅力,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决定了他光辉伟大的一生并激励后世的人们,是一面热爱生活不畏艰难困苦的人生旗帜。


“国家不幸秦州幸,留得诗篇千古名”这是著名诗人艾叶先生对诗圣的赞叹,古城天水的南廓寺,北流泉都因诗圣而闻名天下,一条不起眼的峡谷铁堂峡也因这个人闻名于世,也许我的家乡店镇是这位伟大人物当年拖家带口沿着这条茶马古道去往成都的"笫一加油站”,他的光茫永远照耀在这条古道上,吸引着许多学者徒步实地考查古道遗风的同时,为完善和发展地方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昔日的一条不起眼的峡谷,随着十天高速的全线贯通,从官屯岭的山脚下凿成的惊动天公的铁堂峡隧道,惊醒了诗仙的"蜀道难”,也唤起了诗圣的铁堂峡雄风,一条隧道和一首诗柔和成新时代的凯歌,回荡在秦陇和川蜀大地之间,从此蜀道不再难于上青天,也不用踩着石头担惊受怕的走出峡谷。


儿时还经常听老人讲在长坂坡梁对面的西坡梁(当地人叫五公里梁)曾发生过一次战斗,枪炮声像倒核桃一样,还俘获了一位旅长,附近的村民有捡回的枪支弹药,解放后经有关部门统一收缴,据魏启业先生在他的《回忆光辉岁月》一书中讲到发生在这里的战斗是一野笫七军军长彭绍辉所辖的第20师师长张兴华率部解放盐关时的一场遭遇战,之后把攻打盐关的指挥部设在平南镇大柳村魏启业家,英雄的解放军笫59团和6O团很快解放了盐关,打开了解放陇南的门户,书中还记述了红二方面军笫六军笫十六师血战龙池湾后,有几十名红军战士被打散经铁堂峡到达平南镇大柳树村,村民魏宝臣收留一名叫合合子的小红军并抚养长大娶妻生子,后移居皂郊镇门家河落户的故事,所有发生在这里的一切都是这条茶马古道的佐证。


当地著名学者侯金保先生,吴振中先生,李三祥先生等曾多次徒步实地考察这条古道遗风,依据史料记载和诗圣诗作及有关出土文物,进行了科学客观的论证考查并著文论述这条古道的踪迹和历史价值,几位先生为挖掘地方古文化遗迹和丰富发展地方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使这条闻名的古道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