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镇漫笔【游记散文】

标签:
甘肃地方甘肃李三祥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平南镇漫笔【游记散文】
李三祥
平南镇地处秦州区西南部,北侧边缘地带为黄河流域,境内依地理单元划分,属长江流域的分水岭西南部边缘交会区域。这里也是我的老家。
据《秦州志》及相关文献记载,平南川又称平梁川、平阑川,俗称浪马河滩。
这里位于北秦岭西端的豁口区域,地理上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支流西汉水水系的上游支流地带,其山原川道,北起万家庄,南至赵家窑,长约15公里,宽1公里,平均海拔1680米。川区土壤肥沃,光热条件好,适宜农作物生长。
在自己的印象中,这里的一山一水,这里的人文之厚与物情之美,在历史的掠痕与记忆里,伴随着每一次离乡与返乡的游走,总是令人难以忘怀。
2023年6月11日,当自己的身影,行迹于天水陇南作家诗人的采风活动,回到这一片魂牵梦绕的乡土,以行游者和观光客的眼光,深入当地的几个村落开展文学采风活动,其中的体验和情怀,竟然是一种未曾有过的深刻与感动。
“上了平南川,又是一层天。”透过民间语言的生动表达,让我们感受和触摸到这一带独特的山形地势与物候之美。
平南镇距离天水市区33公里,境内有29个行政村,境内有居民5980户共43700人。高寒阴湿的气候环境,加上地处陇蜀古道秦州连接陇南的交通道路之利,曾经一个时期,这一带也是秦州区人口密度和总量分布最多的乡镇。
从过去的人民公社时期,直到改革开放后的前二十多年间,人多地少的矛盾,成了长期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穷则思变。生活条件的改变,社会的发展,纵然离不开人们对生存环境的依赖与共生。
环境可以造就人,但老祖宗留下的生存智慧里,也讲“人挪活,树挪死。”好端端的一个大活人,总不能被一泡尿憋死!世世代代生活在平南镇这一方土土地上的人们,也不可能在困境与穷等中碌碌而无所追求。要改变自身的生存现状,依托时代命题下的改革大潮与现实之变,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他们的目光,伴随着第一代创业者的足迹和身影,转向了村子外面更为广阔的天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道里的玄机,穷通求变的梦想,影响深远的传统文化心理,让那些祖祖辈辈依靠土地刨食而生的农家子弟,开始踏上了离乡打工的时代征程。适时而动的壮举,顺势而为的抉择,积数十年之功,不仅改变了当地乡村的人文环境,也改变了他们自身命运。
脱贫致富,离乡外出。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以打工族的身份融入建设者的人流,在城乡巨变的历史场景中,以波澜壮阔的旋律涌现出来了。
透过历史的烟云,正是这样一些这些引领和弹响时代高歌的能工巧匠们,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以自身有力的勤劳双手,把农家子弟所拥有的那股子韧劲与天性释放出来。那些托举起现代化城市建设大厦的打工族,凭着自己手中的一把抹子,一把瓦刀,开辟和演绎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新的文明高度。
曾几何时,离家外出,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话题。历历往事,拖曳着我们的思绪,穿越在历史的天空,那么近,又是那么远。种种回味,不由让人沉浸在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头脑里突然又想起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的感慨。
伴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变迁的节奏,那些引领时代的弄潮儿,在乡村振兴的旗帜下,正在经历着新生代农民在新时代背景下返土回乡的又一次华丽转身。
在癸卯年农历四月的下旬,正是芒种过后的日子,仲夏的风,在绿意葱茏的平南乡村,依然是清爽怡人的。
站立在孙集村特色文化小镇的路口,眼前的景观,被赋予了一种与时代节奏同频共振的繁华气象。
村头高大气派的村门上,嵌入彩饰辉映的几个金色大字“孙集寨村”,集当地名家的书法,章法和结体庄重雅致,让这一标志性建筑,显得格外醒目耀眼。
从这里通往青鹃山的道路两旁,是一派新建的高层民居楼房,与当地现代化城市里的低层建筑相比,其设计和建构之精工讲究,堪称经典佳作,绝美独俱。仅此一端,足见乡村振兴之变,起步已然不俗,文化铸魂,只待成风化雨。
青鹃山,这个在过去被称为青卷山的地名,在城乡巨变的时代大潮中,一改历史陈迹里青灯黄卷中折射出的人烟稀少的苍凉底色,被赋予了鲜活与繁华共生的勃勃生机。百亩塘,天河水,地名和文字里的密码,隐藏着这里在过去的历史时光里,曾经悠然且不为人所知的沧桑之变与人文地理玄机。
登高俯瞰,作为一位喜欢徒步的观光者,当是一种切身体验的心境,更是一种眼界大开的触摸情怀。
站立在滑雪场附近的观景台上,驻足遥看,目力所及,是一派山水相间的自然林泉景观之美。沿着通向村外的乡村道路一线,看远处是一片繁华高耸的楼房建筑,据介绍,主体格局建筑有1200套房屋的民居规模。
在这里,新建有可供游客休闲住宿的场地和配套设施,还有一处按照四星级标准打造的高档宾馆。与旅游观光主题相配套的温泉资源,就在青鹃湖2 号湖区附近。围绕冬季滑冰运动主题的经营项目,有利用当地山坡地势劈建的滑雪场。
地处谷底中间位置的青鹃湖,无疑是这个乡村旅游景观的新贵。湖心岛,拱形桥,沿湖堤修建的小木屋,还有可供游人荡舟游弋的行船,在湖水中追逐戏嬉的游鱼和数只鹅鸭水禽,依岸行游的人影,被外围环湖地带的绿化树环绕其中,呈现出一派江南水乡般的绝美化境。纵目水面,看湖水清莹如镜。有头顶的云迹,探下身来。辉映在堤围地带的绿树柳影,映衬地湖水青绿如翠,让人感觉到一种镶嵌如画的境象之美,顿生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意之想。
靠近湖面不远处的山脚下,有散布在田间地头间的低层楼房建筑,一排又一排,整饬有序,不远处散布在树影下的几户人家,点缀其间,为传统风格的民居院落。
看眼底如画,是一派绿意萦绕的景象,微风撩人,送一袭花香扑面,人间烟火里的繁华,在高山平湖的青鹃山,让曾经的九眼泉,呈现出中国美丽乡村旅游模范村的迷人风姿。
平南镇胡家窑如意月季园,园子里养殖有牡丹、芍药、玫瑰花、鲁冰花等花卉苗木。
芍药可以观赏,在花期盛开的季节,可以趁着花骨朵尚未泉绽开的孕花期这一节点,把从枝头上切下来的花束,拿到市场上去销售,按照一枝切花出售3元的价格,应该是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
据主人介绍,胡家窑如意牡丹园占地面积350亩,投入种苗70万株,总投资1200万元。辰洲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花卉种植项目基地,是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腾盛牡丹种植合作社共建项目,这里为其生产基地之一。在这里的苗木种植园,总占地面积720亩,其中花海有300亩,油菜小麦400亩。通过生产经营合作社的模式,把这里生产的油菜籽,还有从本地农户手里收购过来的油籽,经过传统的加工现榨,变成进入市场的优质油料产品,作为食用油品,即绿色又环保。种植园里附带生产的小产品,还有牡丹花茶。在开花期过后,把从枝头间采集下来的花瓣叶片,经过火烤的传统工艺,进行高温处理,制作成可以饮用的牡丹花茶。对于牡丹花蕊,也就是牡丹花的花心心,通过一套复杂的工艺程序进行深加工,可以提取出牡丹籽油,作为一种珍贵的护肤美容和保健产品上市,经济价值可观。
沿着花海一道川,赏花观景,看沿途路下盛开在农田里的三五亩蓝香芥,为这次仲夏时节的乡村赏花之行,真切地感受和体验了一番满地花香,令人流连忘返的花海之游。在新建成的现代农业养殖大棚里,有幸见到了一株花繁叶茂,疏影摇曳的罕见花种。经利用手机识花君软件查询辨识,知道这是一种叫黄花木曼陀罗的植物,也叫醉心花,全株有剧毒。正是花开旺盛的光景,花叶肥硕独特,状如喇叭,煞是好看。这株难得一见的传奇之花,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几位同行的作家诗人,尤其是喜欢拍照的女性作家诗人,在她们与生俱来的爱美天性驱使下,一个个争先靠近花前拍照留念。受其感染,我也不失时机地留下一张合影,把游历所见的瞬间,定格在光影艺术的记忆中。
在走出大棚的路上,突然想起了曾经在南京游览明孝陵时,看到的在路边草坪间盛开的彼岸花,作为一种极具观赏价值的花品,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这次在平南镇故乡之地见到黄色曼陀罗花,知道这两种富有神秘色彩的花卉植物,其共同之处,都是有毒而不可食用的物种。所不同的是,曼陀罗在古典白话小说中,是江湖人士惯用的制作蒙汉药用材原料,而在佛经中提到的曼陀罗花,在印度向来被称为天界之花。
作为平南镇文化助推乡村旅游“千山万水 . 就爱天水”“天水之间 . 最美秦州”秦州区平南镇乡村文化旅游系列活动之一,在这次活动中,自己作为天水和陇南两地作家诗人采风团的成员,还游览了苏湾村民俗庄园、王坡村天河风情水街等美丽乡村建设景观。游迹所至,深切地感受到一种源自当地乡村变化所带来的心灵震撼。
在自己固有的观念中,平南镇就是一个自己曾经成长和生活过的地方。我的老家在平南。时隔三十多年后,当自己以旁观的眼光,重新审视和品味这里所发生的变化时,眼前的景象,触动和勾拽起的,已然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感动与沉思。
体验乡村之变,深入乡村文化小镇之行的所见所闻,感受苏湾村民俗庄园里留住的文博古建与园林风情之美,带给自己的思想冲击,不止是停留在眼前可见可感的硬件设施建设,而围绕乡村振兴和文化旅游所迸发出的人文活力,一种体现为精神力量的东西,透过现实层面上的物质塑形活动,引发出沉淀在内心深处的诸多思考。
文化先行的功能,是启人心智,旅游观光,体悟的是景观背后的人文之美。当我们从王坡村农耕文化博物馆走出来的时候,知道了凝聚在农具里的乡愁,那是一种透过历史的沧桑,可以触摸得到的农耕时代的记忆回响。
穿过正在施工建设的天河水街项目区,眼前的场景,让我想到了与天河相关的历史。如果说,叩问历史,是我们这代人对地方文脉和厚重文化的深情回望,那么,乡村振兴,则是在新时代条件下,现代人架通在未来远景与历史长河中的精神对话。
感动于朋友圈文友的深情寄语“天水陇南,依托秦岭,一衣带水,民风相近,永远是割舍不了的难兄难弟。”文化铸魂,记录和抒写时代的变迁,贴近生活,用真情实感留下时代的足音。
汇聚文化的力量,让我们以西汉水的名义,用文字记录平南镇乡村的时代变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