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地兮同寿:西汉水源头三江镇岳齐寿山【随笔】

标签:
嶓冢山人李三祥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寿,与日月兮同光
甘肃所在,就是古代华夏国的中央之地,《淮南子。时则训》“中央之极,自昆仑东絶两恒山,日月之所道,江汉之所出”就是汉水源头流域的参星对应之地。《汉书郊。祀志》提到的古雍州区域的天水市齐寿山(古嶓冢山)把古帝都所在的七大名山,明确限定在陇蜀一带,这有“故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尾在勃、碣。”这样的记载。
从秦州西南天水镇铁堂峡和其西侧的支流西溪水(门纽沟)以西,现在天水镇境内的北端,是北禄山,铁堂峡出天水关交口西侧庙坪村后靠的主山叫太祖山,这些存活在古文献里的蛛丝马迹,都指向先秦与汉代之际,西汉水流域的是我国地理山河及天汉星斗对应的中心区域。作为特殊的文化地理现象,这里不仅有古礼店(兰仓)大堡子山秦人先祖大墓所在地,而且从古漾水从西和县境内,沿着峡谷地带由南向北,经县城出石堡乡继续由南向北流出峡谷,在现在的西和长道镇以西,在礼县永兴乡境内的峡谷入口地带,与西汉水交会合流后,继续穿山越谷西向而流,直抵古天嘉(礼县县城)后有北来的燕子河汇入,再延着河川地势,过石桥南流,在雷坝一带折向东流进入西和境内过成县直抵嘉陵江。而它流经地域的附近的山系,正是北边礼县境内分界由祁山一带由东向西绵延而来的秦先祖古墓大堡子山下。
西汉水流域漾水所出的西和县境内,不仅有七月七古老的乞巧遗风民俗,这应该是古文献里关于河汉及天汉等文化符号遗留到现代的活化石。这有当地姜席一带巧娘即织女的古老民间传说。从2012年秋季起,一到每年的乞巧节,自己的足迹都要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感受和捕捉到一种从远古时代走来,一直传唱到今天,仍然可以感知到那种饱含着沧桑岁月里积淀下来的厚重质感和古老意味的东西扑面而来。这里在几年前,乞巧节已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你眼里看着,耳朵里听着,那些年近八旬的老人,在湖畔水域,河流水边边走边唱的时候,那种场景,不由人在头脑里,涌现出那个被流放江汉水域,披头散发行吟江畔的三闾大夫屈原的形象,只不过,所不同的是,他是在洞庭湖一带的汨罗江吟唱。但从江汉这样的字眼里,从沿着有水的地方唱巧的这样一种文化现象,似乎在想我们这些数千年之后的现代人,传递着一种由此而生发的古老文化密码和信息。因为,在古代称为河汉的黄河和汉水(或西汉水)和叫作江汉的长江与汉水,同是江河水流之谓,但其中的文化寓意,是有着它特定的南北地域之别的含义在里面。而西汉水流域,作为一个在地理上相对独立的单元水域,当我们的视野,把它和长江流域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其中独有的文化内涵,便彰显出一种古老而不同寻常的神秘底色。
【二】
嶓冢导漾,北流为汉。发源于齐寿山(古嶓冢山)北麓的西汉水流域,由于这里是南北地理分野上,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界山主峰的缘故,在遥远的古代,就已被当时的人们所关注。这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在山河地理上领域里,进入人们视野中并一度提及的原因。
在过去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由于道路和交通条件所限,人们对其活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要获得直观上的总体认知,在视野所及的限度内,必然要以原始而又可行的办法,以目测步量的方式,通过寻找山脉的来龙去脉,以他们特有的知识和理解,把看山看水得来的印象,形成自己对山河大势脉络去走和纵横布局的识见。参照一定区域内,天上的日月星辰在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状况,来定位和把握天文地理现象,这也正是中国人从古到今,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特别看重和讲究堪舆地理和天文星象之学的特殊人文心理。在过去观测手段显得落后的条件下,以地面形势为参照物和基点,对照茫茫夜空里天体的变动轨迹,这就必然使得古人以天文地理上的分野,作为区划方域地位的依据。与这样的人文观念一脉相承,体现在行政区划上,依据山河地理形势,作为界定相邻两地的疆域界线,包括通驿大道的布局和古代行踪的经行路径,都以其饱含民族文化特质的表现形式,浸透和折射出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气息。
乡村的民俗文化,古老文明的根脉,在当地老百姓口耳相传的流行话语里,让我们在浓浓的乡土情怀中,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而且包容了古往今来诸多人文气息的东西扑面而来。
站立在足下这块古老而神奇的文化名山之巅,眼前的一切,触发和搅动起心思里激情涌动的不尽畅想。头顶的蓝天白云,书写着大自然风光无限的变化与幽寂之美。伫立在山头坡顶的一株株落叶松,在飞鸟和鸣的天籁之音里,让人思绪翩翻,追随着那一片充满生机的欣然绿意,把心思托付于那时隐时现的声声鸟语,一如掠过树影林梢的风影,給沉寂的山野凭添了一丝丝木秀林茂的天然况味。
从现在的庙会盛况来看,到了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庙会正会的日子,附近村落的各村会长和信众人士,都要承头出面,负责举办一年一度的民俗庙会。依照以往故例,只要是寺庙周围随会的村庄,每个村里都要推举一名分会长,由他们组成本届庙会管委会,在过庙会期间发挥运行筹备之责。每逢遇到了这样的日子,还要在寺庙里,由住持僧等举行一干僧俗人等参与的道场法会。这其中一项重大的社会文化活动,就是要约请外地或当地的秦腔剧团和戏班子,按照本届庙会资金的来源筹备情况,在这里的庙会舞台上,举行三到五天的唱大戏公演。按照民间约定俗成的庙会习俗,负责举办庙会的大会长和各村的分会长,都是轮流当值。一旦当年的庙会结束,便按约定俗成的惯例,重新产生和组织下一届庙会活动的管委会人选,也有个别成员,从个人信仰和自愿的需要,是长期参与其中的。庙会的开销和资金来源,除了按照会内人头或门户摊派收取以外,也有当地一些有钱的生意人或贤达人士,出于自愿,随意奉献捐款出资的部分。
在三月二十日正会这一天,剧团演出的节目,和其他庙会的情况大致一样,除了正戏加演传统相沿的折子戏《香山寺还愿》外,在上午的时间里,主要配合祭祀酬神活动,根据情况需要,由曾经发愿许下愿心的人士,以个人名义出资点戏,演出以酬神还愿为目的。演出的剧目,有《破宁国》、《临潼山》、《忠保国》等,都是以帝王将相题材为内容的角本。对于庙会期间午场和晚场演出的节目,都是由会长和剧团负责人相商点戏,一旦敲定,就由专人负责用毛笔书写后,在演出前的时间里,事前在舞台一角或附近人行路口,张贴露天戏报,以为宣传广告,提前示知。
(二)登临齐寿山的朝山之行:中途去了天水关前青龙观
2017年4月16日,赶上这一天正是农历的三月二十日,也是齐寿山慧福寺民间庙会的正会日子。我与西汉水源头平南镇境内,位于官屯岭前南侧西溪水畔小林下老家一个村子里的几位老乡,相邀同去,乘自驾车,作了一次从市内到天水镇青龙观,再沿徐礼公路经铁堂峡返回经平南境内去齐寿山庙会的朝山之行。我们一起的四个人,这次到齐寿山逛庙会,是在此前的2017年4月6日早就有了约定的。同行的李进元、李守全、刘引男等其他三个人,这次能够登上齐寿山这座古老的地方文化名山,对他们而言,应该是初来乍到的第一次登临,而对我来说,当自己的足迹再一次踏上这里的地面时,已然是第三次重游了。
我们几个人,早上起来,各自从家里出发,在伏羲城西侧的花鸟市附近,坐上由李守全夫妻两人自驾的车辆,过藉河西大桥,出天水郡向南沿着去皂郊的方向前行。最初的想法,是直接驱车去齐寿山。但经过电话联系,需要先到徐家店路口接人。原来李进元出门早,已经坐上了由市内发往天水镇的客车。知道我们三人同坐一辆自驾车,他特地在徐家店下车等我们一起会合。几个人见面以后,决定先到位于天水关东山头上的青龙观庙会去看看,然后再折回来去齐寿山庙会。明确了这次出行的路线之后,我们乘坐的车辆,便沿着上山的路径,经西坡梁到平南镇,再沿着徐礼公路穿铁堂峡,抵达位于天水镇石滩子村前不远处的高速桥下就地泊车。
我们到现场的时候,看这里上午的庙会舞台上,正由太白县秦剧团在唱秦腔还愿大戏《临潼山》。从制作的宣传牌幅里,也知道了下午演出的节目是本戏《金沙滩》,特邀演员是陕西戏曲研究院的刘随社。还有已故大师级的老一代秦腔表演艺术家貟宗汉先生的弟子包东东、刘红梅、张兰秦等陕甘两地的著名演员。
在一条沿着西北到东南走向的山梁路段,于斜坡地带的一处豁口地带,有通向山顶最高点慧福寺所在的车行道路。我们同去的四个人,因为决定是要徒步走上山去,便尾随着附近一带朝山逛庙会的当地村民,沿着一条过去上山的老路与他们一道前行。在一处公路和人行小路交汇地带的交会处,由于这里靠近山麓坡地和邻近的农田,可以看到有几处摆摊设点的杂货摊和卖烧烤的生意点,买卖做地有声有色应接不暇,消费者大多数是小孩和年轻人。在不远处一处开阔的平地上,见有一个放蜂人搭起的帆布帐篷,在它的附近,是排列有序摆放着的的蜂巢,大约有三四十个,都是用木板钉做的,因为正赶上这一带农村田地里的油菜花和杏花开放的时节,可以看到时起时落的工蜂飞出飞进的忙碌景象,也可以听到嗡嗡嘤嘤的蜂鸣声,在行人经过的时候,传到耳朵里来。那些散落在坡头地梗和路旁道里树影里的一株株杏树,夹杂在一片片成条成块的油菜花和麦田间,让人在关注和探看的凭视里,心里有暖意洋洋的意绪扩散开来,带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舒畅和温馨,以致迷醉了眼目。
因为我们不是土生土长的齐寿一带地方上人,所以对这里山形地势走向的东西南北,在大致方位是有所知晓的,但对山梁一带具体的走向和布局还不是太熟悉,好在自己在这几年四处周游的阅历中,出于事后要写作游记文章的考虑,尤其是对所到之处的地理方位,在游历的过程中,必须要留下一个准确的方位界定。所以事前早就在思想上做好了必要的条件准备的。这次出行当然也不能例外,早上出门时早就在自己的挎包里,顺便带着一部照相机,还有就是几年前登临市内天靖山麓的玉泉观时,在那里置买一个不大的罗盘针。这次游览和登上齐寿山,这个家当还真的派上了用场,凭借着这个宝贝,我也知道了,从齐寿廖集寨到九源村到坚家山沟底一带上山,沿着山梁朝向齐寿山和赵家山的这一带脊岭,大致是沿西北到东南走向延伸的。
一路爬坡而上,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游人和香客。有老有少,有男有女,而且多数人都由大人们带着小孩子在一起的,因为庙会时间在三月二十日这一天是正会,也是当地民间信奉的娘娘爷的会期,所以朝山的女香客人数格外的多,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记忆,赶上逢年过节的日子,村子里耍烟歌时时候,唱小曲的歌子里“三月里进庙把香插,娘娘爷,保佑我,到明年养一个儿子娃”这样的情景来。民俗唱曲里折射出的以上场景,其实在我们刚刚去过现场的天水镇青龙观,这种遗风似乎更加浓厚一些,因为在那里,我们看到有好多中年妇女和老人包括一些年轻的媳妇,她们都在怀里揣着传统手工制作的剪纸彩花,有的是进庙去烧掉,也有的是从庙内怀揣着花朵出来这样的情景。但在齐寿山,这里的庙会,商业气息似乎表现地更加浓厚,买纸花的情况反倒不是那样引人注目。
等我们几个人登上山顶的时候,那里的周边场地和通向寺院和戏场的道路,已经是人满为患了。原本是位于山顶一带的不太开阔的场地上,道路两边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吃零食摊位,都是临时搭起的顶棚和摊位,有买孩童玩具的,也有买香烛贡品的,而更多的商贩,是一些专门赶场的小吃和烧烤经营户,还有现场煎炸的油饼酥饼和热蒸现卖的花卷与烤饼等一系列熟食等应有尽有。至于酒水饮料和小炒扯面等更不在少数。也有几个在舞台一角空旷地带经营供儿童游戏的旋转器材和摇摆设备的。
整个庙会现场的人流和生意场景,其拥挤不堪的场面,不由让人想起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前十年,在老家平南乡下,每到年前腊月的逢集日,大街上商品摊贩和人流摩肩擦背盛况,出现在这里的庙会上,的确让人心里涌动起一种久违之后一旦重现的感动与震撼。
当我们在人群里躲躲让让间进入庙会会场的时候,在位于寺院对面不远处的齐寿山舞台上,正在由兰州西艺秦剧团演出还愿的秦腔传统折子戏《香山寺还愿》。我们同去的几个人,一上山进入人流,各自间便都不见了踪影,好在现在有手机可以随时电话联系,在人海中找人也不是啥问题。我自己一如既往,在可以取景的角度,抓拍了一些现场人里涌动的的大场面,后来又去了舞台,在台上的不同侧面,取了几个观众看戏的台下大场景,从台上往下看,那种人山人海的拥挤场面,就像后来一位看了我博客图片的不知名的戏迷所说,真是人山人海啊,一看这,就知道秦腔是陕甘人民的魂。我在台上拍摄了部分主场戏《下河东》里的人物场面,又沿着台阶下来,顺便沿着舞台后面的山梁,沿着水泥路面游转着看看山形走势。真是凑巧,迎面碰到了两个当地的熟人,一个是在齐寿乡村学校教学的平南校友丁艳艳和她的爱人,还有在平南大柳树村任教的戏迷老乡魏康乐老师。知道我要沿着位于山头一带的道路一带看看,丁艳艳老师提醒我,树林里别进去,那里边有野猪哩。我说好的我不怕,我也不会进去的。看着道路两边和满山满坡的落叶松高大挺拔,遮挡住了眼前的视野,行走在树影相沿的道路间,要看远处和四围的山形地势,其实是不可能的,走了不远的一段路径,我也就折返回到庙会戏场这边来了。
当日的天气,天空是多云与阳光交替的光景,站立在齐寿山,看那位于西北方向上空高悬的一轮日影,从不远处的云层间,投射下柔和的光影,看远山遥映,沿着西北方位山谷出口的远方伫望,让人想起了崦嵫望日落这样的字眼,为了能够让自己在心目中,对自己涉足登临的这一古老的文化名山,有一个明晰的方位感,我当时拿出自己挎包里早就准备好的罗盘针,在舞台附近一处平坦的位置,朝向天边的太阳测定了一下方向,知道了沿着山顶所在的寺院和它正对面的戏楼,其山体走势大致应该是南北方向。
在穿过人流通往慧福寺路口的顶棚里,看着有一处买小吃的摊位上,凳子上坐满了人,正在吃地津津有味的食客围了一大圈,经营小吃面皮的摊主,热情招呼客人正忙地不可开交,当我把相机镜头对准那儿拉近焦距抓拍的时候,一抬头才发现,在这里又遇到熟人了,原来是同村本家的老弟李永刚和他的儿子李毅博,赶紧按下快门,捕捉了几张他们正在忙乎的特写镜头,留下这次游览和登临齐寿山,逛乡村庙会期间的民俗采风瞬间。在舞台出口的附近,还碰到了又一个老家里同村的乡亲李学文,他是开着自己做生意专用的面包车,专程从平南镇来到庙会做赶场生意的。因为专注于拍照摄影捕捉镜头,我还没注意到他在车里,碰到熟人,我俩打过招呼相互问候之间,他已顺手递过来一瓶冰红茶给我喝,我因为随身带着茶杯,在游览寺院时,刚从庙会工作人员处添加了开水,盛情难却,我也就不便再推辞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