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蟠龙飞凤云雾山,官屯岭上有仙山!

(2013-05-11 13:53:45)
标签:

沟壑

高科技

你说

话题

见证

分类: 故乡的云,难忘家乡的山水
蟠龙飞凤云雾山,官屯岭上有仙山!
 (图文资料摄影:嶓冢山人----甘肃李三祥)

  
  
  
  
  
  
  
  
  
  
  
  
  
  

官屯岭(诗作一首)----李三祥

秦南官屯岭,造化显神功。

主脉接昆仑,河汉始由分。

北望属渭水,南流入汉川。

折冲向东海,此处亦河源。

(李三祥<官屯岭>原创,作于2009年12月14日,现在网上公开发贴)

 

 后附:同一题材随笔文章发帖《关于秦州官屯岭云雾山的话题》(随笔)

关于秦州官屯岭云雾山的话题(随笔)
来源:原创 作者:李三祥 点击:82 2010年06月01日

  “秦州西南七十里之官屯岭”,这是位于现今天水市秦州区平南镇关同村西北约二三华里的道教地方名山云雾山的碑刻铭言。
  云雾山海拔1720米(秦州区行政区划图),也是属于昆仑山脉地理构造自然延伸至东南方向的余脉。
  地理方位和山势从南边向北,属沿梁走岭至北端一峰突起的形势。朝北俯瞰,远山尽收眼帘;左右两侧山峰形成“山”结构,站在高处鸟瞰,形势如飞鹏张开的两翼,云雾山主峰所在,正居头颈顶端。
  北山脚下是一条东西走向,东高西低直穿峡门的壑沟。如果站在北山脚下店镇张董沟向南仰望,一峰高耸入云,山脊陡峭如削,气势嵬嵬,直指苍穹,很有气势。置身期间,始信“天下名山僧占多”诚非虚言。
  关于在山上择地建观的时间,据现有尚存留的云雾山碑刻铭文,为“至大元年”。
  经查阅手头翦伯赞先生所著《中国通史纲要》(四卷本)对照,至大元年具体为元代武宗时期。据云雾山现存留的碑刻铭文,云雾山建观原由,是说“征代军人陈永寿”,鞍马劳顿,驰骋疆场,军旅生涯大半生,年过四十方才娶妻生子,值儿子生病长期药效无济,梦遇神人指点迷津,遂发愿作功德主,与秦州学谕等祝人连同地方名间筹资捐款,始有云雾山云云。作为现代人,这其中的附会和神话的成分,我们当然是不可以当真的。可以想象得到的最合理的理解,应该就是当时为了建观的需要宣传其存在的合理性。
  考其本原,中国历史上大元帝国兴起,作为北方马背上成长起来的游牧民族,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建立的蒙元政权,依靠了当时全真派道教邱处机道长的支持,出于回报,也是当时国策使然,道教在有元一代共九十几年的统治时期,兴盛一时。
  从我所知的天水境内的几处保留下来的道教名观碑刻来看,玉泉观也是与元代马志通道长有关(天水地方称马真人),秦州区平南镇境内的云雾山也正是在这样的世代背景下应运而出。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13/05/39577_201305111229021oMu3.jpg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13/05/39577_201305111229201gvBe.jpg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13/05/39577_201305111229371C1rZ.jpg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13/05/39577_2013051112295014gMF.jpg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13/05/39577_201305111222271kKgO.jpg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13/05/39577_201305111223251S6fq.jpg

铁堂峡话题(随笔)

 秦州史地小考

        雪爪鸿泥说秦州之一:杜甫从秦州南下经铁堂峡至同谷路径漫谈

                                             李三祥

               (2010年3月19日修改,第一稿书成于2009年8月18日)

       杜甫流寓秦州期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七月至十月),由秦州城出发前往同谷,在南下途中有《铁堂峡》诗,记载了经行路线的大致踪迹。铁堂峡具体方位,在今天秦州区西南平南镇和天水镇交界处南北延伸的峡谷中。由于秦州组诗中提到“盐井”(《盐井》诗),史书记载称卤城,盐井即今天礼县盐关镇所在地。依此推断,当年杜甫一家正是沿着这条道路南下同谷的。
    铁堂峡,地处“秦州西南七十里之官屯岭”以南约五华里处。据现有可考见于文字的资料,是杜工部诗集中《铁堂峡》诗。当地实物见证可参见位于官屯岭(今平南镇关同村)西北云雾山存留的元代至大元年所刻碑石。当地口耳相传下来的称谓,就是“猫眼峡”、“铁堂庄”、“门纽沟”。
    根据山脉的分布和峡谷格局,地理形势上,官屯岭东西走向,海拔一千七百二十米左右,向北属今天店镇一带,为黄河流域边缘,以南沿峡谷一直延伸到猫眼峡(门纽沟口)也是一处关隘锁钥之地。地势穿谷越帐直出峡谷,抵达天水关川道口。整个峡谷全长大约有十华里,属长江流域西汉水支流上源区域。
    基于对地方史志的关注和探究,近年来曾着意于探寻关于杜甫流寓秦州期间,从秦州出发,至礼县囱城这一段经行路线的归属路径。在现有省道徐礼公路未开通以来,从秦州城出暖和湾到西南天水镇,沿途大致有二条道路可走。南端一条是沿现在的徐礼公路,翻过西坡梁进平南川道,再从赵家窑村出川,进铁堂峡南下出天水关。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参与秦州区地方志编撰工作的吴振中先生,就曾撰文有过考证。我也是持赞同他的有关观点的态度。另一条是沿天水至陇南成县的路径,经王家店南下,上稍子坡梁,出齐寿乡川谷,至平南川经铁堂峡,这两条路径是人所共知的。
    特别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古代官取道沿河谷,沿川,和翻山绕梁走脊过岭的习惯,车马经行,选择坦途。一般情况下都是选择直趋捷径,便利寄宿饮食供应的通道。从现今皂郊镇西侧经店镇沟谷,毫无疑问也是通往西南礼县西和的必经之路。理由是与当地两处地名沿革有关系。一处是店镇水泉村(也叫水泉梁);一处即店镇。在现今天水、平南二镇和华岐交界一带,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小商小贩和南来北往从西南西和、礼县一带到天水秦州城,肩挑马驮就是沿铁堂峡北上,沿官屯岭南面的狭谷翻越现关同村,向北经店镇境内水泉梁[今水泉村])直至店镇(这一段路径当地俗名叫长坂坡梁)。再经皂郊至秦州城。店镇一带,解放前后曾赶过马帮(当时叫脚户)的老年人讲,就是旅途住宿和过往客商歇脚的车马店。演化到后来就有了现在的店镇地名。解放前夕,从天水城南下撤逃的国民党士兵,和解放军彭绍辉部下,追击跟进的解放军小股部队,也是沿这一条路径南下的。现在年龄在七十几岁的老年人,仍然记忆犹新。据说当时的战士沿途逢人就讲:“我们现在就叫解放军,全国就要解放了”。还有可资的佐证,是解放后五十年代,附近村子的群众,曾帮助过现汪川镇从天水城返家途中,病故在关同村以南河谷中的某人之子,运送其父尸骨返乡的经历。足见这条路径应为当时人南下之首选捷径。
    史地考据,应基于佐证材料和客观事实,才能富有说服力和可信度。作为探究,以上看法还需挖掘文字物证的东西,以资见证。在实物材料和文献资料缺失的情况下,经民间口耳相传留传于世的信息和传说,也有其可资借鉴和采信的价值。以上看法,作为个人方面之谈,并作为引之,唯愿关心地方史志的方家同仁,,及沿途村落有识之士,予以关注并实地考察论证。

 
  以下是2011年3月16日嶓冢山人转载来自网络的无名朋友关于铁堂峡和官屯岭话题的跟帖:

        知道真理往往在少数人那边,在民间,不在学术殿堂。关同村有个苜蓿坡,在学大寨修梯田时就出土过一些文物,老年的村民都知道,有收藏。云雾山寺庙原址应在关同苜蓿坡,有遗迹可佐证。

       其实从秦州城向西南入川之路,历史上人行捷径在皂郊堡入右手进店镇,过长坂坡梁,翻过官屯岭,穿过铁堂峡如天水镇而去。 

       想象当年诗圣从秦州城出西南路径,只能是入店镇,过官屯岭,才能从铁堂峡东北入口进入铁堂峡,其他路径都无法进入铁堂峡入口啊。 

       铁堂峡的东北入口就在现今平南镇小林村北,哪里还有一个经久流传的,当地人熟知的铁门槛,铁门槛一边是堡子顶,一边是椴木林沟。 

       花功夫去考证,这区区70里地,有大学问啊。 

       从谷歌地图上看铁堂峡位置及走向,看看地形地势,行走路线便明了了。因为古人是依自然而行的,不会有错,听说将要修建的天十高速就走这条线的,应当是高科技对这一路线的印证。 

       想象当年诗圣从秦州城出西南路径,只能是入店镇,过官屯岭,才能从铁堂峡东北入口进入铁堂峡,其他路径都无法进入铁堂峡入口啊。 

以下是嶓冢山人的回复跟帖:
        感谢朋友,你说的很是,关于杜甫当年的南下路径我没有说清楚的你点出来了。 好! 

       从谷歌地图上看铁堂峡位置及走向,看看地形地势,行走路线便明了了。因为古人是依自然而行的,不会有错,听说将要修建的天十高速就走这条线的,应当是高科技对这一路线的印证。  
    嶓冢山人:就是,天水到湖北十堰的高速路线桩都已确定了,路线沿河流沟壑取得就是自然走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