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目解析】
广州市 2022 届高三年级调研测试语文学科作文题,采用近年全国高考一直使用的新材料作文题型。考生须在阅读题目给出的材料后,按所给的任务要求进行写作。
一、关于题意理解
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一)对材料的理解
1.材料共两个自然段,表达了三个层次的意思。
第一段为第一层次,概述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中国完成“脱贫攻坚”之路的两个历史事实,并得出了“路是走出来的,每条路都有一个终点”的结论。
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历经万险,达到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这句话概述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事实。张骞奉命出使西域,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开辟了一条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道路——“丝绸之路”,有力地推动了西汉与西域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达到西域”,是张骞西行之路的终点;“开辟‘丝绸之路’”,也是张骞肩负的中外交流的历史使命的终点。语文阅刊(yuwenyuekan)
“历经万险”极言开辟“丝绸之路”过程之险,“达到西域”突出开辟“丝绸之路”路程之遥。正是张骞等前人所具有的勇于开拓、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使他们最终到达了看似不可能达到的终点。
2020 年底,“脱贫攻坚”历时八年,披荆斩棘,圆满完成目标。
这句话概述中国完成了“脱贫攻坚”的历史目标。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2012 年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党中央就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2015 年11 月 23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21 年 2 月 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历时八年”极言“脱贫攻坚”之路耗时之久;“披荆斩棘”突出“脱贫攻坚”之路过程之艰。虽路遥且艰,但正是因为“脱贫攻坚”之路上的行路者们有着上下齐心、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精神,才能最终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达到了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摆脱贫困的梦想的终点。
路是走出来的,每条路都有一个终点。
这句话是对第一段的总结。“路”既实指“道路”,如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也可引申为“达到某种目标的途径”,如“脱贫攻坚”之路。“路是走出来的”,照应“历经万险,达到西域”“历时八年,披荆斩棘”,突出到达终点、实现目标的过程是艰辛的,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需要不畏艰险、勇敢卓绝的精神品质。“每条路都有一个终点”,照应“开辟了丝绸之路”“圆满完成目标”,意指我们不仅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在路上,而且要有实现目标、到达终点的信念与勇气,方能开创非凡的事业,取得辉煌的成就。语文阅刊(yuwenyuekan)
2.第二段为第二个层次,概述了“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划时代的宏伟规划,表达了“每个人都在路上,每条路都有一个起点”的观点。
二十一世纪,中国人以“丝绸之路”为新起点,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连通世界。
这句话承接第一段第一句话。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这是终点;二十一世纪,我们没有止步于终点,而是以“丝绸之路”为新起点,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立足于“新起点”的这一伟大倡议,体现了中国人高瞻远瞩、继往开来的历史格局与眼光,体现了传承历史薪火、接续奋斗的伟大精神,也体现了开放包容、拥抱世界的广博胸怀。
2021 年,中国开启乡村振兴新计划。这句话承接第一段第二句话。“脱贫攻坚”历时八年圆满完成目标,但是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我们开启了“乡村振兴”新计划。乡村兴则国家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有着开拓进取、踏实苦干、不负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人民并不以“脱贫攻坚”巨大成就为终点,而是开启了乡村振兴新计划,站在新的起点,庚续奋斗,奔向下一个更辉煌的终点。语文阅刊(yuwenyuekan)
每个人都在路上,每条路都有一个起点。
这句话是对第二段的总结。“每个人都在路上”,指走在“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的路上的,是每一个中国人。“每条路都有一个起点”,指出“一带一路”是以“丝绸之路”为“起点”,“乡村振兴”是以“脱贫攻坚”的圆满完成为“起点”,“终点”即新的“起点”。
3. 综合材料内容,聚焦三个思考重点。
(1)只要努力,在每一条路上,我们必能走到终点,赢得胜利,获得成功;
(2)路有终点,但没有尽头,我们须以终点为起点再出发,不懈前行;
(3)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将带给我们更广阔的新天地、新辉煌。
(二)对引导语的 理解
本作文题第三段为引导语,规定了写作任务。
1.上述材料,给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1)交代了写作者身份——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你。“立足当下”,是指考生在写作时要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国家现状;“面向未来”,是指考生写作时要有长远眼光,放眼未来,着眼全局。“你”,指考场上的考生,即十七八岁的当代青年。
这启示考生要在写作中体现一定的身份意识。
(2)明确了写作的内容——上述材料给你带来的联想和思考。“上述材料”是指题目中提供的关于“路”的理解,以及与此相关的具体事例。“联想”,是指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相关的别人或其他事物”,可以是对材料中的历史人物、时代事件的相似联想,也可以是对比联想。“思考”,指“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这要求考生既要认真思考材料的内涵,如材料背后隐含的时代精神、历史意义等;又要思考“终点与起点”背后蕴含的哲理思想;更要思考当代青年在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时所面临的青春使命,如如何规划好人生之路的起点与终点,如何在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砥砺前行等。
2.请以“前行中的终点与起点”为主题,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1)规定了写作的方向——以“前行中的终点与起点”为主题。
“前行中的终点与起点”是一个关系型的主题,包含着两个层次的逻辑关系。语文阅刊(yuwenyuekan)
第一个层次是“起点”与“终点”的关系。考生需首先理清“终点”与“起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阐述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终点”是指“一段行程结束之处”,结合材料,可理解为结果或成就。“起点”是指“开始的地点”,结合材料,可理解为出发点或基础。“终点”与“起点”之间存在有机关联,富有哲理意义。“终点”可以是结果或成就,但“终点”并不是终止、结束,有可能是新的征程的“起点”;“起点”是出发点、基础,但并不是“从零开始”,它可能是上一征途的“终点”。结合材料,把“终点”与“起点”放到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轴上理解,可阐述为:我们曾历经万险,披荆斩棘,开拓道路,抵达某个“终点”;传承薪火,以前人的“终点”为面向未来的“新起点”,必将抵达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终点”。
“终点”与“起点”二者是相互接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当然,有机关联还包含统合、因果、条件、并列等形式的关系,考生若能从其它方面理解,也是可以的。语文阅刊(yuwenyuekan)
第二个层次是“前行中”和“终点与起点”之间的关系。“前行中”照应了材料中的“路”,可理解为“前行(道路)中”。“前行”之路,既可实指材料中的“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也可虚指身为当代青年的写作者的青春之路、人生之路,还可以上升到乡村振兴之路、中华复兴、民族崛起之路的层面。“前行中”既是对“起点”“终点”的限制,也是对“起点”“终点”的阐释;而选好“起点”,明确“终点”,都是为了不断“前行”,或者说,才能更好地“前行”。
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要结合材料,阐述主题所提示的这一系列辩证关系。
(2)限定了写作要求——综合材料内容。
材料第一段侧重阐述路的“终点”,材料第二段侧重阐述路的“起点”。考生写作时,既要表达对材料一的内容的联想与思考,也要表达对材料二的内容的联想与思考,不能只写其中一个方面。
考生在写作中要以材料为起点,文章的中心论点应要由材料得出;行文中间要提到材料,以材料作为重要论据;结尾要回扣材料。不可置材料于不顾,不可抛开材料写作。
(3)表明了写作形式——写一篇文章。
题目没有对写作文体方面做出限制,考生可以自主选择一种文体进行写作,但是须符合相应文体的基本特征。
(三)对写作要求的理解
第四段是材料作文写作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写作角度选择、立意确定、标题拟写三个方面提出要求;二是对写作态度与考试纪律提出要求,明确反对套作,禁止抄袭和保证公平;三是对字数提出要求,不少于 800 字。语文阅刊(yuwenyuekan)
二 、关于是否符合题意
判断考生作文是否在题意范围之内,主要看是否能综合材料内容,以“前行中的终点与起点”为主题,表达自己的联想和思考。
具体而言,符合题意须完成以下三方面要求:
具体要求
材料 综合材料;由材料引发的联想和思考
主题 “前行中的终点与起点”
身份 “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