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格范文:“最美落英缤纷”//转发
(2018-11-15 11:18:58)分类: 范文分析 |
一、升格范文成就“最美落英缤纷”
【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年秋冬季节,都是落叶飘零的时候。为了加强城市管理,有的地方甚至让环卫工人24小时连续工作,相同的地点组成四个小组,轮流值班,坚守在“落叶第一线”;有的城市还喊出了口号“确保地面没有一片落叶”,以确保生活环境的干净清洁。但《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获悉,市属公园首次尝试不立即清扫景区落叶,打造出了20处“最美落英缤纷”赏秋景点,引来无数市民前往拍照留念。
对此,你怎么看待?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体验?
请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作;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审美情趣
【审题】(一)限制性
1.特定的情境设计:秋冬之际,城市中落叶飘零,怎样处理这些落叶,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考生必须在这个情境下进行思考、思辨。
(二)开放性
1.“对此,你怎么看待?”暗示写作角度是自由的,在和命题人价值取向大方向相同的情况下,可以自由发挥。
2.“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体验”,这句话实际是在引导考生思考类似现象,“是否有”表明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没有类似经历或体验的话,可就此一事深度挖掘;有类似经历或体验的话,可在类比情况下归纳出自己的认识。
3.考生在综合材料的基础上,既可从清理的角度出发,也可从造景的角度出发,还可以站在更高、更客观的角度去评价。
4.“你怎么看待?”暗示考生可以理性分析;“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体验?” 引导考生展开联想,在同类事件的比照中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或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记叙,可以议论。
【解题】
材料的核心任务是:面对城市中飘零的落叶,你对两种处理方式有何评价;考生要有鲜明的任务意识,要在行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意味着考生要有明确的观点,更要在提出观点之后进行切合材料的分析。
2.在剖析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借鉴“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逻辑,进行有选择地行文;在这个过程中,要体现 “科学精神” “审美情趣” 和“解决问题”的命题导向,弘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参考立意】
1.打造最美落叶,表达最美情趣;
2.从“净化”到“美化”,从“解决”到创造性解决 ;
3.打造最美落叶,只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4.留住城市里的自然之美,让城市多一点个性和张扬;
5.打造最美落叶之景,考验管理者之智。
【考场例文】
别具匠心留落叶
某考生
近日,北京市属公园首次打造“最美落英缤纷”赏秋景点,引来无数市民前往拍照留念。我对此不禁啧啧赞叹,不仅减少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使他们享受到温情;更是激发了人们的享受热情,与自然融为一体;别具匠心地打造出特色景点,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市民深切体味到别样的秋味,感受来自一枝一叶的深情。
钢筋水泥的建筑,拥挤喧闹的人群,有人这样描绘城市的坚硬与浮躁,但城市与现代人无论如何是分不开的。生活在城市里,诗意显得那么奢侈,又那么可爱,一旦被发现就令人兴奋不已,比如城市的落叶。
留落叶,关怀情,环卫工人享温情。
若不是清扫落叶,怎会有环卫工人“风餐露宿”日夜连续工作;若不是“抗争”落叶,哪里有环卫工人“坚守落叶第一线”的席不暇暖;若不是清除落叶,怎能有环卫工人清除落叶脚不沾地。在心疼他们之余,我们应当以“打造落叶景点”为目标,以“市属公园”为标兵,尽量创新设置景点,让更多的环卫工人,能有空闲去休息,去吃一个热馒头,喝一碗热汤。
留落叶,秋思情,北京市民赏秋景。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本身就有其独特的蕴味和内涵。我们理应发现它与众不同的美。正所谓,一叶知秋,落叶便是秋的使者。近日市属公园打造的“最美落英缤纷”景点,毫无疑问为市民提供一个赏秋平台。落叶飘零下,浓浓的秋味中,或吟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或静赏落叶翩飞静美的壮丽。一切的秋景都尽收眼底,满地的落叶惹人哀怜,遐想不断,如此,人们又怎能不来争睹秋的芳容。其实,留住的落叶,便是留住一份秋思,一份念想,一份人文情怀。
留落叶,立新情,市属公园赢赞声。
深秋,北京,景美,人醉。一片片落叶,装饰了城市,平添了别样的美。在北京大大小小的城市公园里,落叶比往年多了,或薄或厚地铺在地上,增添了秋的韵味,让北京有了“文艺范”,也更有诗意。市属公园打造“最美落英缤纷”景点,吸引了无数市民的目光。他们利用独特的季节特征,没有一味抱怨落叶浪费人力的做法,实属难能可贵。其他公园唯有望其“引来无数市民前往拍照留念”而兴叹,这再次证明创新、立新的心情是成功的不竭源泉。
其实,留住落叶是一份创意,一份不囿于定论的豪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落叶里面有大世界,打开来,你会发现一枝一叶总关情。
【升格建议】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既要有议论文的观点明确,又要有散文的意境优美。本文议论方面已做得很好,但诗意上还欠功夫。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升格:
1.第一段去掉啰嗦的话,快速入题。
2.三五七段语言简洁,使文章结构清晰,但诗意不够,可做成骈句,引入诗句。
3.第四段,前面的反问句很有力,但后面的话很平淡无力,把后面的话改为反问句,继续发问,并将反问的方向指向第三段分论点。
4.七八段合二为一,扣住七段分论点,并回扣材料,以优美的意境收束全篇。
【升格作文】
别具匠心留落叶
【评】化用板桥句佳,镶嵌关键词妙。
某考生
近日,北京市属公园首次打造“最美落英缤纷”赏秋景点,引来无数市民前往拍照留念。“最美落叶”不仅减少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更让市民深切体味到诗意秋味。别具匠心打造出特色景点的做法值得点赞。【评】准确引述材料,总括文意,开篇点题。
钢筋水泥的建筑,拥挤喧闹的人群,有人用“石屎森林”描绘城市的硬冷,但城市与现代人无论如何是分不开的。生活在城市里,诗意显得那么奢侈,又那么可爱,一旦被发现就令人兴奋不已,比如城市的落叶。【评】延宕议论,为后文蓄势。
留落叶,有诗意,风飒飒兮木萧萧;有情怀,环卫工人享温情。【评】短句,点出第一分论点。
若不是清扫落叶,怎会有环卫工人“风餐露宿”的夙夜在公?若不是“抗争”落叶,哪里有环卫工人“坚守落叶第一线”的席不暇暖?若不是清除落叶,怎能有环卫工人清除落叶的脚不沾地?如果他们如此的付出换来的却是城市的硬冷和呆板,哪如以“市属公园”为标兵,让环卫工人有空闲去休息,去吃一个热馒头,喝一碗热汤?哪如让更多的落叶来装点城市、装点生活?哪如给环卫工一点温情,给市民一点诗意?【评】多个反问句式连续发问,构成排比,气势磅礴,切合材料,评析精当。
留落叶,落叶缤纷秋意浓,逸兴遄飞赏秋景。【评】短句,点出第二分论点。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本身就有其独特的蕴味和内涵,我们理应发现它与众不同的美。正所谓,一叶知秋,落叶便是秋的使者。近日市属公园打造的“最美落英缤纷”景点,毫无疑问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赏秋平台。落叶飘零下,浓浓秋味中,或吟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或静赏落叶翩飞静美的壮丽;或感叹“逝者如斯”,呼吁珍惜大好时光:一切的秋景尽收眼底,满地的落叶惹人爱怜,其实,留住落叶,便是留住一份秋思、一份人文情怀。【评】引用论证,说理清晰,语言优美。
留落叶,管理人员有创意,市属公园赢政声。【评】对仗句,点出第三分论点。
深秋,北京,景美,人醉。一片片落叶,装饰了城市,装点了心情;增添了秋韵,增添了诗情。市属公园打造了“最美落英缤纷”景点,没有耗费人力, 就“引来无数市民前往拍照留念”。其实,留住落叶是一份创意,也是一份有诗意的美、有人文关怀的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落叶里面有大世界,打开来,你会发现一枝一叶总关情。
【评】回归材料,强化立论,首尾照应,任务意识明显展现。
【总评】这篇文章呈现出三大特色
1.题目新颖,富有诗意内涵;开宗明义,有很强的任务意识。题目“别具匠心留落叶
2.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层次分明。作者运用总分总式结构,分述三个分论点,结合材料,分层证明观点,同时注重分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层层深入,渐入佳境。
3.论证方式多样,紧扣作文材料。引用论证、说理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的综合运用,让人心悦诚服;尤其对材料的分析和回归,彰显了作者的任务意识,难能可贵。
二、新闻评论
牛津考题,意不在题而在“人生逻辑”
程彦暄
近日,牛津大学出了一道这样的考题:“你愿意当吸血鬼还是僵尸?”此题让见多不怪的英国人也跌了眼镜,《泰晤士报》称之为“世上最惊恐的考试”,《卫报》说这是“最难”的考题。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0月10日报道,吸血鬼和僵尸是西方来自民间传说中的两种异怪生物,在流行文化中日渐为全世界各地的人们所知,该考题也不失为古老传统大学与时俱进的表现。
关于考题本身而言,《卫报》文化事务高级记者马丁·贝拉姆调侃说,吸血鬼的好处是穿着时尚、看起来很酷,而缺点是因为“长生不老”而无法拥有永恒的“爱”;僵尸的好处是团队意识强、“饮食”较为健康,而缺点是身上腐臭味浓,让人恶心。
一道开放性试题,注定没有标准答案。关于“愿做吸血鬼还是僵尸”的答案,与其说在考察学生的知识储备、社会见闻、角色解读,不如说是在综合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谓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跳出考题看逻辑,一味强调某一选项的优点,不免会掉入以偏概全的陷阱,而一味批评另一选项的缺点,则显得思想不免有些极端。故而有的放矢的选择与回答,方能做到有理有据、扬长避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邀请500多位教育专家列出自己心目中最重要的教育目标。结果,“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居16项教育目标的第二位。上世纪八十年代,哈佛大学进行过一次教改,规定不论文科、理科的学生都必须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放在首位。西方发达国家很重视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看作是教育的最高目标之一。
看牛津考题,思国内教育,对逻辑思维的培养,在我国虽算不得什么新鲜的话题,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干扰以及教育工作者本身对逻辑思维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逻辑思维教育始终未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更谈不上在教学实践中的深化落实。纵观世界各地的逻辑学教育成果不难发现,逻辑教育对人的培养和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智力因素,而且还在于非智力因素。具有逻辑思维的人,不会人云亦云盲目顺从,他们富有一种质疑反思的独立精神,而不喜欢人生依附。
老师也好,家长也罢,“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注定是教育引导孩子的必修课。故而,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过程中,不妨让孩子学会“构造”,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学会“画图”,提升立体思维与整体感;学会“转化”,提高逻辑思辨能力;学会“反思”,不断优化逻辑思维体系。
培养与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也许不会提升学习成绩,但会让人越发的成熟;也许不会提高智商情商,但会让人冷静思考从容应对各类困难;也许不会变得博学多才,但会让人明白专一、勤奋、坚持的成功道理。吸血鬼还是僵尸,选的不是某一角色,而是走好怎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