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城:审辩还是审辨?

(2016-10-18 14:45:33)
标签:

海城作文

吴老师作文

分类: 作文思维

海城:审辩还是审辨?

 谢小庆、 刘慧在中国教师报上发表了《用最生动有趣的案例告诉您:什么是“审辩式思维”?》一文。

以下是原文节选:

作为深度学习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审辩式思维”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究竟什么是“审辩式思维”?如何使用这种思维方法?

审辩式思维 三种必备能力之一

当下,“审辩式思维”已成为教育领域谈论的热点话题之一。那么,审辩式思维究竟是什么?

“维基百科”中关于审辩式思维的介绍是:“审辩式思维是一种判断命题是否为真或部分为真的方式,审辩式思维是学习、掌握和使用特定技能的过程。审辩式思维是一种通过理性达到合理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基于原则、实践和常识之上的热情和创造。”

在相关文献中,关于审辩式思维的定义至少有十几种。综合不同定义,我们认为可以用12个字描述审辩式思维,即“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不会轻易相信家长、教师、领导、专家和权威的说法,他们会用自己的头脑独立进行思考,不懈质疑。他们会想:家长、教师、领导、专家和权威们这样想、这样说、这样做,那么,我自己应该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思考、学识、情感、经验和理性作出独立的判断。这是一个审问、慎思、明辨、决断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的是审辩式思维。他们并非一概地拒绝和反对他人的意见,而是在经过自己的思考后,作出自己的判断,接受或者拒绝他人的看法。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不是“手电筒只照他人”,不是仅仅质疑他人,他会“双向质疑”,既质疑他人,也质疑自己。他会想到,别人可能是错的,自己也可能是错的。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不是“口头革命派”,不是坐而论道,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行动者,力行担责。面对复杂、艰难的选择,他们会勇敢、果断地作出自己的选择并付诸行动,并坦然面对行动的后果,承担自己的责任。

进一步展开说,审辩式思维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三种能力之一。另两种能力是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审辩式思维表现在认知和人格两个方面。其突出的特点表现为:

其一,凭证据讲话;

其二,合乎逻辑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其三,善于提出问题,不懈质疑;

其四,对自身的反省,和与此相关联的对异见的包容。

其五,对一个命题适用范围有深度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对人要宽容、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顾客是上帝、有志者事竟成……这些命题仅仅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立,都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其六,直面选择,果断决策,勇于面对自己选择的后果,承担自己的责任。

移动互联网使知识的获取日益便捷,以往需要在图书馆寻找多日的研究资料,今天借助移动互联网,借助百度、搜狗这样的搜索工具,可以随时随地信手拈来。

当下,重要的已经不再是掌握特定的知识,而是具备较高的思维水平,是对信息的重要性作出判断,是在各种可能的候选方案中快速作出自己的抉择。

如今,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审辩式思维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习者的审辩式思维能力。

 刘跃红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2016.5上发表文章《深度思考:课堂教学的一种应然状态》一文。

以下是原文节选:

所谓“审辨式思维能力”就是《中庸》中所说的为学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的“审问”“慎思”“明辨”。为学首先要广泛涉猎,培养充沛的好奇心,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其次要对所学敢于怀疑,懂得仔细考察、分析、慎取,能在真伪难辨的复杂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再努力践履所学,做到“知行合一”。换句话说,审辨性思维能力指辨明事情是否合乎常情常理,是否理智、审慎、合宜,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事情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能力。

 两文都说“审bian式思维”,一个用“审辨”,一个用“审辩”,到底用那么一个合适呢?

1  从“审辨”的来源看:

它来自《中庸》。

查一下“百度百科”《中庸》原文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明辨之”是“辨”而不是“辩”。

译文是“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明辨之”的“辨”是“辨别”的意思。

“审”是详知;明悉。审与辨相对,构成“审辨”一词。

 2、从词义看:

查一下《现代汉语词典》:

“辨”的含义是:辨别;分辨。

“辩”的含义是:辩解;辩论。

 查一下《辞海》:

“辨”是辨别;明察。如:明辨是非。

“辩”是辩论;辩解。如:能言善辩。

一个是辨析、分辨、辨别,分清楚的意思。

一个是辩论,说清楚的意思。

很明显了一个是分清楚,一个是说清楚。从上边的解释看,似乎不用分辨了。

《词典》《辞海》均没有“审辨”“审辩”一词。

 3、从造字结构看:

两个字都是左中右结构,都是16画,都属“辛部”,左右表音,中间表义。

一个是“分”,一个是“说”,要说首先得“辨”清楚,“辩”是表达,“辨”是思考、辨别,是表达的基础、前提。

 4  两文虽然对“思bian式思维”的解说不尽相同,但是本质是一样的,那么,我想应该用同一个“bian”,而不是用不同的bian.我以为应该用“辨”字,二不是“辩”。

 是思辨还是思辩?

同理,也是应该用“辨”而不是用“辩”。

例如:

1、《善于思辩,学习辩证分析

——浅谈议论文立意、分析的辩证思维》

从化二中 罗文娟

2、余党绪《思辨(批判性思维)的灵魂是“具体分析”》

3、曹瑞平《学会思辨 把文章写得更深刻》

4、张开在2013201420152016年,连续四年的全国高考作文述评中都单独一节说“思辨”问题,用的是“思辨”而不是“思辩”。

2016年的《20 1 6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评述》(节选)

强化思辨:因材制宜,不拘一格

全国卷三道作文试题在立意导向上坚持格 调健康、开放多元的传统,既注重立意的广度,也注意立意的深度,引领学生辨析核心概念,在思辨的基础上说理论证。这既利于 不同学习风格和思维习惯的考生,又让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考生都有发挥的空间。如全国’I卷的漫画作文“奖惩之后”,漫画的意 趣不仅来自横向两组人物的比较,考生还可以从纵向或者就四幅图案整体进行比较,激发一定的哲学思考。漫画中人表现出来的分 数变化很耐人寻味:与自己比有退步,但与别人比仍是进步的;与自己比有进步,但与别人比仍有差距。这种进步与退步的相对关 系。!可以超越具体的生活、社会情境,升华到诸如要有普遍联系的思想、要全面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等高度,而进步与退步 的相对关系,也正暗合传统文化中“盈极必亏” 的道理。以至于进步与退步是存有互为条件、相互转化的矛盾关系的.等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