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怎样理解“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
(2016-08-16 15:42:13)
标签:
海城作文吴老师作文 |
分类: 审题立意 |
怎样理解“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
《语文月刊》2016.8期,“2016年高考优秀作文点评及升格导练专辑”上,张老师在《2016年广东省高考语文作文分析》中说:“要求中重要的一点是‘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所以弄清楚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就十分重要。”这话,我说十分的赞成的。又说:“内容是指漫画材料直接反映出来的表层意思,寓意是指漫画抽象联想出来的深层意思”,“所以漫画材料的内容应该就是有关学生成绩浮动与家长奖惩变化的。”“这幅漫画的寓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这幅漫画中家长因为考试成绩的高低进退二奖惩学生这种现象反映出来的社会上对于教育的一些片面的认识与做法;二是由漫画联想抽象出来的意义。”这些我也是同意的。
我疑惑的是,张老师说:“考生可以从漫画的内容选择角度,也可以从漫画的寓意选择角度,没有高下之分。”我理解,角度没有层级了、没有高下了;那立意还有层级、有高下吧。
立意与角度有关,立意层级的高下和角度选择关系密切;选择内容角度,立意往往不深刻,选择寓意角度,往往立意深刻。
我担心,如若不仔细辨别这个问题,会不会有人认为:选择内容角度立意与选择寓意角度立意,立意没有高下。
1、张开对漫画题的解说。
张开说:“全国I卷作文“奖惩之后”,试题选择一幅漫画材料,要求考生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自选角度写作。漫画中人,考生可以想到自己,也可想到某类群体,甚至可以抽象为人类这一集合概念;人物手举的分数,不仅可以理解为学业成绩,也可以理解为工作成绩乃至团体、社会或国家的进步程度;人物脸上的唇印、掌印,看成亲吻、掌掴之外,还可视作一般意义的表扬与批评;而成绩浮动与奖惩变化之间的多重反差对比,足以引发考生对进步与退步、起点与程度、数量与质量、表扬与批评等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与判断,由浅入深地体味人生与社会,畅想现实与未来。譬如表扬或批评的依据皆为分数,这种唯分数论所反映的积重难返的教育评价单一化、功利化问题,不仅会触动考生反思教育层面的评价问题,意识到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而且会启发考生联想到更多领域、更高层次的评价标准体系的建设,因为社会生活中的评价与奖惩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从更大视野来看,不论是教育公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问题,还是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进步与退步之类话题,都可以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入思考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实质内涵,科学认识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而批判社会现实中的唯分数论、唯GDP论,促进小到个人、大至国家层面的内涵式发展、协调性发展。
全国I卷作文“奖惩之后”,漫画材料形象、 生动、有趣,画面内容对比强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容易让学生联想自己的学习生活,联想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方式方法 问题;而漫画的丰富寓意,又可让学生联想社会发展的进步与退步,联想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某种现象的批评与表扬,反思与之相关的社会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问题
全国I卷的漫画作文“奖惩之后”,漫画的意趣不仅来自横向两组人物的比较,考生还可以从纵向或者就四幅图案整体进行比较,激发一定的哲学思考。漫画中人表现出来的分数变化很耐人寻味:与自己比有退步,但与别人比仍是进步的;与自己比有进步,但与别人比仍有差距。这种进步与退步的相对关系。可以超越具体的生活、社会情境,升华到诸如要有普遍联系的思想、要全面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等高度,而进步与退步的相对关系,也正暗合传统文化中“盈极必亏”
的道理。以至于进步与退步是存有互为条件、相互转化的矛盾关系的.等等。
张开对此题的评价,已经非常清楚了。内容是什么?寓意是什么?立意的孰高孰下,显而易见了。而“结合材料内容和寓意”是“要求考生必须在理解漫画寓意的基础上生发议论。”
这是写作任务。
理解寓意是议论的基础。
2、与“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比较。
我以为“寓意”即为“含意”。寓意是寄托或蕴含的意旨或意思。含意就是诗文、说话等含有的意思。对于作文审题立意来说,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只不过根据漫画的特性,此题把含意改为寓意了。其实,我想说的是,大家对含意,比较熟悉,漫画作文也是材料作文,把寓意当成含意理解,就好了。含意就材料的意义、道理、观点。作文时,就要拿含意作论点,展开论说的。
"材料内容"是指作文材料中的人和事;"材料含意"是指作文材料所包含的思想。
"材料内容"与"材料含意"有对应关系。
"材料内容"对应"材料含意"是多样的。
"材料内容"与"材料含意"各有各的"角度"。
作文时,选择材料内容角度与选择材料含意角度要一一对应;先选择材料内容角度,后依材料内容角度选择材料含意角度;选择角度要确保"在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内"、 角度要"单一"、有价值。把"含意"作为"中心"作文。
"内容"、"角度"不等于"含意"、"中心"。
"内容"是材料涉及的人和事;"角度"是看问题的出发点。显然不是看法、主张、观点;"含意"是材料所包含的意思,即材料的意义、道理; "中心"是文章的主要观点、看法。 所以说,"含意"可以视为"中心"。审题就是站在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内容,审出材料的不同"含意"。
3、从实际阅卷来说。
从内容角度立意的考生,有可能是没有读出材料的寓意。而读懂寓意的考生应该是读懂了内容。因为,关于内容与寓意的关系,张老师在本文说:“寓意的把握,是要在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读懂寓意的考生,和只读懂内容的考生,作文分大致一样,似乎不公平。
4、张老师自己说。
张老师在“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建议”中说:“由内容到寓意,是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辨过程。要想做到深刻,仅从内容方面立意是不够的。要从寓意立意,或者文章中涉及到寓意,才能够做到深刻。”张老师的这段话,是不是也可以说明内容角度立意和寓意角度立意有高下之分呢?一个是“表”的理解,一个是“里”的理解,显然,一个浅,一个深。对作文材料的理解深浅,直接关系到立意的深浅,关系到表达的深浅。
5、来自网上的国家评分标准。
关于内容和寓意理解:
漫画中人,考生可以联想到自己,亦可为某类群体,甚至可抽象为人类这一集体概念;人物手举的分数,不仅可以理解为学业成绩,也能理解为工作成绩乃至团体、社会或国家的进步程度;掌印唇印除看作亲吻掌掴外,可视作一般意义上的表扬批评;而成绩浮动与奖惩变化之间的多重反差对比,足以引发考生对进步与退步、起点与程度、数量与质量、表扬与批评等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与评断。譬如表扬与批评依据皆为分数,唯分数的教育评价的反思。亦可启发考生联想到更多领域、更多层次的评价标准体系建设。
可纵向或四副图案整体比较,激发哲学思考。漫画中人表现出的分数变化耐人寻味:与自己比有退步,但与别人比仍是进步的;与自己比有进步,但与别人比仍有差距。这种进、退的相对关系,可以超越具体的生活、社会情境,升华到辩证思维三种;而进与退的相对关系,也正暗合传统文化中“盈极必亏“之理,以至于进与退互为条件、相互转化的矛盾关系等。
漫画寓意①教育方式方法②社会发展的进与退:对某一事或现象的批评与表扬,反思社会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批评唯分数论、为GDP论。
“立意的高下之分”还有赖于考生在表达的广度、深度和严密度等思维能力上的发挥。
这里说的漫画的内容是什么,寓意是什么,已经非常清楚了。特别是说立意有高下,并给了二条分出高下的标准:表达的广度、深度;表达的严密度。
我想立意有高下,那么立意与立意的角度有密切关系;如果从内容的角度立意,它的表达的广度、深度,显然是不如从寓意的角度立意。能从寓意的角度立意,起码说明这个考生对漫画的理解是有深度的,只有对作文材料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实现表达的深刻性。因为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张开说,理解寓意是议论的基础。寓意就是这个漫画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