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开头到底引不引用名言警句(海城)
(2016-08-14 13:50:15)
标签:
海城作文吴老师作文 |
分类: 开头结尾 |
高考作文的开头到底引不引用名言警句
作文开头引用名言警句,几乎是一种常见的格式,好多的作文指导书在介绍开头的方法的时候,几乎都说到了“引用名言”开头这一方法。
有人说:引用起笔,人所青睐之技也。
这是这样吗?
我的观点是开头最好不引用。放在论证部分引用。为什么?
1、
简单地说,议论文开头的任务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就是表明自己的观点。开头就是“起承转合”的“起”,即直申观点。
高尔基说:“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像是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它。”高尔基除了说开头的重要性和困难性之外,又说了开头的任务,就是“定调”。这个“调”,对于议论文来说,就是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古人作文,讲究“风头”,就是“起要美丽”,什么是“起要美丽”?我以为《师说》《六国论》“起”的就很美丽。“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紧紧抓住了读者,引人入胜。
“凤头”就是要求文章的开篇要漂亮,能吸引读者的目光。
好的开篇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开篇要点题,即简明扼要把你所想表达的主题揭示出来。其次,开篇要新颖,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最后,开篇要简洁明快,不能拖泥带水,长篇大论,半天说不到正题上。
不管怎么说,开头,对于议论文来说,还没有开始论证呢,而“引用名言”,毕竟属于“论证方法”,所以,议论文的开头,最好不要使用名言。
2、
引证法是一种论证方法,引用是为了论证。由于名言警句等,是公认的思维成果,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为强化论点的感召力,大家都喜欢运用名言警句论证观点。因此说,由于名言警句的特性、作用等,不宜放在作文的开头,而应该用到作文的论证部分里去,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3、
未必。
有的人,写作文总是希望开头能够先声夺人,但想不出精彩的开头,顺手就把格言警句搬来几句,如果与主题吻合,尚可,如果相悖呢?美丽吗?只是为了炫一下,唬一下读者(往往唬不住),就是最滥的开头方法。不但不美丽反而奇丑无比。
引用权威语录最忌一知半解、含而混之肆意混淆,把黄土当成金子。
4、
孙绍振说:“引用这些名言的作者的任务是将其消化,使其转化为自己的,起码应该将其以内在逻辑贯通起来。”
名言警句,是在不同时代,针对不同现象而发,其间并无现成的逻辑联系,因而是没有生命的。引用这些名言的作者的任务是将其消化,使其转化为自己的,起码应该将其以内在逻辑贯通起来。这就需要对之有所分析和批判,建构起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思路。
引用诗文可以,关键要发掘出深刻的道理,与自己的观点紧紧融合,起到论证的作用。
5、再说800字的文章,开头的字数不能太多,百十来字就不少了。由于字数的限制,开头也不宜引用名言,因为要引述材料,分析解说材料,如果引用名言就要解释名言,就要把材料的含意与名言的涵义在逻辑上贯通起来,还要提出中心论点,这样的话,字数就非常多了,开头就啰嗦冗长了。
6、我以为,材料作文最好的开头方法就是引述材料、提出中心论点。
7、他的奇谈我的怪论:
下面是张老师的作文评语:
这句话的意旨与依赖自然有何内在关系?毫无疑问,不太有。但问题不在于这里,在段落开头摆上这样一句话,其价值在于: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修辞效果。好的引用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彰显,换言之,引用是显摆的一个有用技术。
【“不太有”,就有问题了。无论是把引用看成修辞还是引证法,都必须是具有针对性,与语境恰切,以增强论点的雄辩性;都必须具有准确性,不准确的引文,会严重影响自己观点的表达。】
另外,引用的关键其实不在于“恰当”,而在于“含金量”。这句话的含金量之所以高,一方面在于句子本身有一种人类的精神折射,另一方面作者没忘了将作者和出处交代出来。增加引用份量的做法是,泄露作者和出处,表面上是增加可信度,实际上是提升引用的阅读征服力:你看看,我不仅知道这句话,我还读过这本书呢。注意:引用的本质不是论证法,而是修辞术,目的在于征服读者。
【引用的关键其实不在于“恰当”,而在于“含金量”。一一不恰当何来含金量?引用的本质不是论证法,而是修辞术,目的在于征服读者。一一修辞是指调整语言,以恰当地表达特定的思想感情。引用都不恰当了,征服读者的目的能实现吗?我以为引用既是修辞术又是论证法。在议论文里主要是论证法。】
当然,如果较真的话,不得不说,这个引用也是有瑕疵的,其瑕疵就在于引用的“欠准确”,原诗句是这样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不过话说回来,对于原诗有多少人能准确记住呢,每一个有印象的人,都会认为作者的引用是准确的,对于考场作文来说,这就足够了。这里有硬伤,但不足以成为硬伤。
【引用的生命力就在于“准确性”,引用不准确就是硬伤,读者是唬不了的。】
显然,此句与文意不合,文意是“拥抱自然”而非“拥抱自然和科技”。但内行人一看就明白,此句的妙用在于“文化味”。这句话合不合文意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告诉改卷老师:我知道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这个文化标签贴得恰到好处,贴得有点神不知鬼不觉,但就像赵本山广告词所说的“不看广告看疗效”,此句的疗效就是好。打死也要记住:彰显文化色彩是击中阅卷者神经的一剂上好的麻药。
【明明知道不合文意,还说不合文意不重要,为了有“文化味”就可以乱引用吗?引用的不真实就是论据的不真实。真实是文章内容的起码要求。没了这个起码要求,还有文化味吗?】
【总的说,这是胡来呀,有多少学生就是被这样的忽悠给忽悠了,害人子弟呀!
议论文的概念,尤其是主题句的概念应该是非常精确的。句子之间的关键词的逻辑联系应该非常严密。议论文是理性的科学性思维,观点的高度客观性、严密的统一性是其生命。作为论据的名言警句,必须与观点高度契合,“不太有”“不恰当”“欠准确”,都是硬伤,都是论据与观点不一致,都不能起到论证的作用,都不能说明事理。】
8、开头用名言警句,不是不能用,问题是怎么用,用得好。
开头名句或警句,或以此来引出话题,或点明中心论点,常使文章有一种理直气壮之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从而使文章中闪烁着一种理性的光芒。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70分)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纪德有言:“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不断地燃烧,但这是一种美妙的消耗。”袁隆平因胸怀天下苍生而热爱他的事业,他因热爱而诞生创造的婴孩。
修改后:
纪德有言:“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不断地燃烧,但这是一种美妙的消耗。”这美妙的事物,便是我们创造的事业,这消耗便是我们的热爱。
若不是有了那些关于水稻的梦,若不是有了那种投入其中的热爱,袁隆平何以从田间完成伟大的创造?何以用枯瘦的双肩担起全球的饱食之忧?他因胸怀天下苍生而热爱他的事业,他因热爱而诞生创造的婴孩。
【这里是结合中心论点对名言进行引申解释,从而巧妙地点题。(引申点题)】
古文《劝学》中说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注重积累,时间会证明你的收获。
【采用名言开头,但缺乏对引用名言的解释,使名言与材料脱节,生硬的搬出了自己的观点。】
修改:(评材)积累的力量是巨大的,正如喷涌而出的喷泉,正是因为在地下时的默默积累,才成就了自己。
例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2014烟台一模)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除外,文体不限,且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⑤字数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符合题意
修改前:
拥有长远的眼光
一位先哲曾说:“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等待有眼光的人去发现和使用。”的确,不同的眼光决定了一个人不同的命运。一株田间杂草,被老农发现便被毫不犹豫地连根拔起,弃在路边;而被园艺家发现,却被仔细照料造就绿地,从而改善气候,造福人类。因此,我们都要学会拥有长远的眼光,惟有着眼于未来,才能拼搏向前。
修改后:
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一位先哲曾说:“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等待有眼光的人去发现和使用。”的确,不同的眼光决定了一个人不同的命运。一株田间杂草,被老农发现便被毫不犹豫地连根拔起,弃在路边;而被园艺家发现,却被仔细照料造就绿地,从而改善气候,造福人类。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关键是找到适合的位置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
例4、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戴着"镣铐"翩翩起舞
例5、
引用名言警句、古诗词、歌词等作为文章的开头,可以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唤起读者的阅读情趣,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使文章熠熠生辉。
如:
(1)“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寿”。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属于海洋性文明的希腊文明,亦即西方文明,如同灵动的水,如同灵动的智者,追求变革,而属于大陆性文明的中国文明,却是一位长寿的“仁者”,是一座沉稳的大山,尊重传统,对“变”有天生的审慎。(江苏考生《永远的葱郁永远的中国》)
(2)“从谏如流”常被用来形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古语云:“古之贤君,其从谏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由此可见,古人对此是非常推崇的。波兰的谚语也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至此,我们是否可以下个结论:从谏如流,多多益善,听从一切的谏议?(山东考生《给“从谏如流”上把锁》)
【例1引孔子及冯友兰的话导入,例2由古语及谚语入笔,切合题旨,意蕴丰富,既显示出考生深厚的文化积淀功底,又展现其灵活驾驭的才思。可见,把自己平时集锦的妙言佳句巧妙地安置在文章的显眼处,无疑会使开篇文采飞扬,魅力十足。引用后,如果没有任何阐释,这个关键概念的空洞,造成了主题的贫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