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任务型作文审题:辽宁省五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下6月考试作文题:抢“琅琊”地名的混战。

(2016-06-21 10:31:21)
标签:

海城作文

吴老师高考议论文

分类: 模拟训练

辽宁省五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下6月考试作文题:抢“琅琊”地名的混战。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2015年下半年,古装电视剧《琅琊榜》风靡大江南北。201511月,安徽滁州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会峰阁”改名为“琅琊阁”,此举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走进琅琊山探访“真迹”。此外,拥有古“琅邪县”的江苏南京、秦朝时设琅琊郡的山东临沂等地,也纷纷加入抢“琅琊”地名的混战。

这种情况引发了《琅琊榜》迷和网络达人的广泛热议,有人赞成:热门电视剧也是一种优质文化资源,引起人们跟风搭车也在情理之中。有人反对:不该因影视剧流行而把千年传承的地名改了。

对这种想傍剧扬名的现象,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

1  内容:

体现了作文内容考查一点四面的要求。尤其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依法治国的问题。

2  作文的思辨性较强。

抢琅琊地名之战,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你怎么看?

作文材料本身具有思辨性,因而要思考、探究;问题具有争议性,因而要辨析、明确。

3  作文针对性较强。

对象驱动非常具体:对这种想傍剧扬名的现象,你怎么看?讨论的问题具有针对性,议论对象具有针对性,指向的现实具有针对性(这一例不是个例,多次出现了,其他不遗余力扬名的现象更是不一而足)。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思考自己怎样“扬名”。(扬名没有错,姚明苦练球技为国扬名,韩春雨烧脑基因编辑技术成为网红等)

4  情境设置:

材料第一段设置了一个抢“琅琊”地名混战的情境,材料来自社会生活,学生不陌生,读后会引起联想,人人有话说。

材料是叙事性的,真实性、现场感都很强,又有争议性、对立性。

5、任务设置:选择权衡类任务型作文。

对这种想傍剧扬名的现象,你怎么看?对象驱动任务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这是要求也是任务,即抓住核心问题立意作文。

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思考是回答为什么赞成这个,反对那个,理由要具体丰富。权衡是比较(对比与类比),这是写法驱动任务。选择强调思考的结果。

6  关键概念:

抢“琅琊”地名、优质文化资源、传承、傍剧扬名。

这些关键概念要辨析,但不能离开语境。这是说理的开始。也是说理的立标衡定。主要是回答“是什么”。

7  思考权衡:主要回答“为什么”。

1)论辩维度:

两个观点,一个赞成,一个反对。赞成的主要理由:热门电视剧也是一种优质文化资源,引起人们跟风搭车也在情理之中。反对的主要理由:不该因影视剧流行而把千年传承的地名改了。

2)说理的维度:理性思维、理性表达。

抢地名、混战一一法制;

古装电视剧《琅琊榜》风靡大江南北一一优质文化资源;

安徽滁州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会峰阁”改名为“琅琊阁”,拥有古“琅邪县”的江苏南京、秦朝时设琅琊郡的山东临沂一一千年传承的地名;

傍剧扬名为的是什么?地方利益。

8  作文除辨析概念、多维度比较说理,还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即怎么办。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优质文化资源?

 

9  网络议论

 

1)争抢“琅琊”折射贫困的地名文化

 

  南方日报,施经

  近日,随着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苏鲁皖三地为争抢“琅琊”的所有权而大展拳脚,安徽滁州更是将自家琅琊山顶上的“会峰阁”改名“琅琊阁”,好不热闹。出于对商业利益的垂涎而不惜更改地名,“琅琊”之争并非首例,看看全国遍地开花的“伏羲故里”“梁祝故里”“桃花源”“水帘洞”“花果山”,想想莫名其妙、横空出世的“哈利路亚山”,我们也就见怪不怪了。

  各地政府争名、抢名、更名、改名,说到底是为了争夺地名背后的商业利益,特别是有的地方政府将旅游业创收作为考核政绩的指标,任何见缝插针的机会自然都不愿错过。观众总是喜欢看热闹的,尽管明知《琅琊榜》故事完全是架空的想象产物,但是有热闹可看,这就足够了。过去,有的地方政府在论证当地属于“某某故里”时往往还会搬出史籍的记载以兹佐证,现在这些手续都心照不宣地免除了。

  不过奇怪的是,同样是发展地区经济,同样是开发旅游资源,我们却从不曾见意大利的各地政府在忙着争抢地名,也不见法国的各地政府忙着修改地名,倒是我们的某些地方政府,还忙着抢注“东方威尼斯”等地名权。此次的“琅琊”之争,源于一部小说,其实由小说而引发的对地名的疯狂热衷并不罕见。当年,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一经问世,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便成为热恋男女的伤心之地、衷肠之所,可从小说问世至今,没有巴黎市之外的哪个城市宣布对“香榭丽舍大街”六个字享有新的所有权。《茶花女》的故事同样出于虚构,但是我们对“香榭丽舍大街”这个文化符号却并未有过异议,很重要的原因是这条大街已经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它只需作为真实的存在就能激发出无数的想象和情愫。

反观国内,除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大型建筑、地名外,绝大部分的古地名,尽管历史悠久,但是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我们却一知半解。尽管我们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但是作为地名支撑起来的历史资源,在一些普通民众的认知领域里却相当空白,因此文化中的地名恐怕也就不足以支撑起文化。地名没有太多的历史积淀,就不能为文化提供强大的支撑,也就难以摆脱被随意替换的命运。地名并非不容更改,没经历过丝毫更改的地名也甚为罕见,但历史上往往一个地名的更改变动无不经过慎重的权衡,因为改动一处地名,往往意味着在文化和政治建构上同过去划开界线,所以地名的更改容不得半点戏谑。这份慎重,往往成为地名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埋藏在地名背后的故事往往会在潜意识里影响一个人的人生,所以地名和地名构成的记忆对于个人和民族都无比重要。在此番利益之争中,滁州市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为了让影视剧中的“琅琊山”“琅琊阁”高度还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在用刻有“琅琊阁”的匾额替代“会峰阁”时,还不忘在匾额的落款处写上“苏轼”的大名。这莫须有的幽默和混乱的错舛,不禁让人怀疑是否深谙市场规律的高人有意为之,倘非有意,这待价而沽的手法也确实精准地丈量出地名文化的贫困与悲凉。

 

2)三地争抢“琅琊”,乱改地名何时休?

    来源: 东北新闻网      作者:张妍昕

    

 

  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不仅引起了观众对于剧中男演员颜值、服饰、剧情的热烈讨论,还引起了江苏、山东、安徽多地争抢“琅琊”之名。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会峰阁”,改名为“琅琊阁”。在网络上流传的“琅琊阁”换匾图片中,琅琊阁三个右起大字,落款竟还写了“苏轼”。而“会峰阁”的匾额则被倒放在墙角,匾额上的漆已经出现了大条的裂痕。(1113日中国新闻网)

《琅琊榜》的热播余温还未散尽,江苏、山东、安徽三地便纷纷站出来“认祖归宗”,场面十分热闹。安徽滁州“琅琊阁”的落款竟还写上了“苏轼”的大名,如此“穿越”简直让人啼笑皆非。这些地方恐怕忘记了,该剧本来就是由虚构的小说改编,具体时间地点人物本无从考证,“本故事纯属虚构”不是摆设。根据一部热播的虚构电视剧就“任性”地修改地名,把原本的悠久历史文化抛诸脑后,三地政府的这种行为实在可笑。近年来,个别地区政府借名人、名著、热播剧畅销小说等乱改地名的现象已不是新鲜事,前者就有为靠向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笔下永恒宁静之地,云南中甸改名“香格里拉”,还有张家界景区南天一柱为电影《阿凡达》改名“哈利路亚山”,等等。地方改名乱象丛生,无不引发人们深思。

 

 地方政府借热播剧之名吸引公众注意,为提升当地旅游形象和品牌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做法确实不妥,总归是浮躁的政绩观在作祟。殊不知,热播剧总有一天会被人们遗忘,名字被改动的同时,也割断了与真实存在的历史文化的承载和联系。一味追逐经济利益和政绩而抛弃了文化的精髓和本质,显然也是令世人所不齿的。毕竟“琅琊”归属何地无从考证,不是谁争得快就是谁的,也不应该成为政府发展旅游经济的筹码。添一时政绩,毁的却是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

说到底,政府为发展旅游经济争抢乱改地名,还是因为文化的枯竭满足不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需求。千年的中华文化,需要人们认识和探寻的“根”还有很多。如此“改名”之风盛行,揭露了政府行政乱作为的“任性”。政府要做的不是在表面上改改名字,而是从根本上发掘本地区的文化精髓。要充分研究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做好全面搜集和整理,用精彩的历史文化吸引世人的目光,只有如此才能打响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品牌,才是提升本地区旅游经济的根本举措。

 

 

3)三地争琅琊,争“名”就能夺利?

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扬清风

 

  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不仅引起了观众对于剧中男演员颜值、服饰、剧情的热烈讨论,还引起了江苏、山东、安徽多地争抢“琅琊”之名。(1113日参考消息)

  《琅琊榜》是海宴创作的架空历史类权谋小说,今年919日,同名电视剧在北京卫视和东方卫视率先开播。随后,各大电视台及视频网站也纷纷上映,引发了全国《琅琊榜》迷的热议,被誉为中国版的《基督山伯爵》。《琅琊榜》热播,蹿红了“琅琊阁”。

  面对琅琊榜的火爆程度,各地也纷纷开始争夺琅琊阁的名称。南京率先做出反应,山东、滁州紧随其后。而滁州更是声随人动,立马将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会峰阁”,改名为“琅琊阁”。在网络上流传的“琅琊阁”换匾图片中,琅琊阁三个右起大字,落款竟还写了“苏轼”。而“会峰阁”的匾额则被倒放在墙角,匾额上的漆已经出现了大条的裂痕。

  为了争“琅琊”之名,三地均引经据典,可谓不遗余力。南京指剧中的“金陵”就是南京,其中的“琅琊山”“琅琊阁”就在栖霞山附近;山东指“琅琊山”和“琅琊阁”,与山东东南沿海的古琅琊郡、琅琊台有关;滁州更是指出《琅琊榜》中靖王的原型是司马睿,而司马睿和滁州、和琅琊山,有深厚渊源。简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让人无法辨别真伪,活脱脱一出纷争闹剧。

  三地争“琅琊”之名的实质是为了夺利。他们都是想借助《琅琊榜》“琅琊阁”,吸引更多的网民和游客,以此发展繁荣本地的旅游业,从而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

  其实这种情况不乏先例。记得2010年电影《阿凡达》票房大卖时,张家界景区以电影曾在此取景为由,把景区内著名的“南天一柱”改名为“哈利路亚山”,引发一片质疑之声。结果当《阿凡达》电影热潮褪去,“哈利路亚山”就再无作用了。

  前不久更有名人故里之争,“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观音菩萨选美,齐天大圣找不到家……”从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到历代神话故事、传奇小说中出现的虚拟人物都被你争我夺。甚至有争无可争者,抬出了“西门庆”“潘金莲”的招牌,无所不用其极!

  然而,果能如其所愿,争到“名”就能夺到利?我想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罢了。即使短期内会带来人气,但是争来的抢来的,终究是表面的东西,缺乏实质的人文底蕴,就如一个表面光鲜艳丽却无内涵的女子,会有长久的吸引力吗?特别是有些地方,为了争一个“名”,甚至不惜毁掉自己固有的传统的文化遗产,那才是得不偿失!

  捕捉商机,争他人之名,夺旅游之利,那都不是长久之策;唯有“刨”自己的“根”,“问”自己的“底”,不断打造自己的旅游特色,那才会财源滚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