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预测题(20)一一假新闻

标签:
海城作文吴老师高考议论文 |
分类: 模拟训练 |
2016高考预测题(20)一一假新闻
假新闻危害多多:说轻一点,害人害己;说重一点,祸国殃民。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假新闻必定人人喊打。
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这条假新闻无疑植根于肥沃的现实土壤—老人摔倒扶不扶,这本是一个不需要答案的问题,但这样的讨论一直持续高温、经久不衰,难道不值得国民警醒?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居然还要讨论这个问题,既让人觉得滑稽可笑,更让人笃信国民道德严重滑坡。
2020年才可异地办理生育服务证,这条假新闻是对现实的反讽。2012年11月21日人民网报道:办理准生证需盖章签字40多个、新婚夫妇为办准生证奔波两地长达三年无果,这两则新闻成为了社会热议的焦点。其实,现实中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办理一个证,不让你跑断腿,不算我有功夫!
当然,十大假新闻中,有的确实无厘头。比如,西班牙47层摩天大楼无电梯、山东警方接警称电死外星人。这些假新闻,常人都能一眼识破,为何却能见诸媒体?媒体责任感何在、公信力何在?实在值得反思。
十大假新闻中有假也有真,假在表层,真在骨髓。如果只看到假,那是一叶障目;如果只看到真,那是自欺欺人。只有既看到假并坚决打假,又看到真并努力求真,才不会出现“假作真时真也假、真真假假辨不清”的混沌情况。
十大假新闻,颇多真民意。莫道世人痴,谁解其中味?
望闻问切“假新闻”
陈鲁民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是,假新闻却年年都有,且有膨胀之势,令人防不胜防,稍不注意,就会上当受骗。就说最近,就有几条传播很广的假新闻在招摇撞骗,误导受众,影响极坏。
其一,《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说是一上海姑娘跟南昌男友第一次回乡过年,一看到男友家的无法下咽的年夜饭,就不辞而别,毅然和男友分手。但网络部门已向媒体证实,该事件从头至尾均为虚假内容。
其二,《回乡不能上桌吃饭
其三,《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返乡日记》,介绍了作者“每年都回”的家乡民风败坏、赌博盛行、老无所依、集体“约炮”,并“披露”令人震惊的一些细节。此文也被证实是假新闻,该文作者承认根本就没有回家,“时间、人物、地点都是虚构的”。
这几条“一本正经地作伪”的假新闻都引发网络热议,被多家媒体转载,造成很坏影响:抹黑社会,破坏和谐,挑拨城乡关系,夸大负面现象,困扰舆论生态,增加社会沟通成本。
无疑,假新闻已成了扰乱民众,混淆是非的公害,但又不可能完全绝迹,时不时就会出来捣乱。那么,该怎样识别假新闻呢?其实,这事说难也不难,毕竟,凡事都有规律,假新闻也有端倪可见,有破绽可寻,只要眼疾手快,冷静清醒,就不难揭穿它的画皮,拿住它的七寸,这里需要的是耐下心来“望闻问切”。
普利策奖得主卡普费雷在《假新闻》一书中分析了假新闻的三个特点:1.必须是惊艳、夸张、反常的,符合人们的猎奇心理;2.必须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会带来较大影响的;3.必须满足人们或盼望或恐惧的心理,符合人们已意识到的预感。如果我们的受众都能保持平常心,淡化猎奇心理,滋养阳光心态,假新闻的市场就会小很多。
回顾“十大假新闻”勿忘其产生原因
2015年01月14日 08:12:38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评论:假新闻何以被热传?
来源: 作者:中新记者姓名 责任编辑:宋宇晟
法制晚报——社会观察
春节前后,一条“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的帖文成为网络口水的热点,引起大量讨论,现在最新的进展是,网络部门向媒体证实,“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从头至尾均为虚假内容。自称“上海女孩”的发帖者不是上海人,是某省一位已为人妇的母亲,她春节前压根没来过江西;而其后发帖回应的“江西男友”,只是话题的碰瓷者,与发帖者素不相识。
回顾以往那些引发热议、不断发酵的新闻,无论真假往往是戳中了人们的软肋或者泪点,因而才有了炒作的可能,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这一次的“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也是如此,虽然现在这件事被证明从头到尾都是杜撰的,但这个假新闻背后的社会现实却是真实存在的,因而它成功地撩拨起了社会的敏感神经,比如城乡差距、地域差异、贫富分化等等。
|
如果有人要写剧本、拍摄《结婚时代2》之类的影视剧,那么家境小康的上海女孩在江西农村的男友家吃了顿饭,然后就连夜分手,这或许可以成为一个经典桥段。但是杜撰出这样一个故事然后当成真事儿发布在网上,显然是错误甚至违法的。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上网发布虚假消息造成不良影响的,发帖人和信息发布的平台都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除了发帖人,网站以及跟风炒作的诸多媒体也应该检讨。在一定程度上,网站就像一张报纸,在报纸上造谣,不但撰稿人要负责任,报纸也要负责任。网上也一样,谁的网站,谁就应该负责。至于传统媒体,早就应该进行扎实的采访和核实,不应该助长这样的假新闻传播。
城乡差距、地域差异、贫富分化,但这些真实的存在不能成为传播虚假消息的理由。这就像是杀人之类的刑事案件一直存在,我们却不能因此在网上杜撰一起杀人案,红口白牙地说某某是杀人犯……关注社会问题,期待地域差距、城乡差距缩小,完全可以通过正常的形式发言,如果想讲故事,则理应告诉大家这并非真实事件。
在诸多假新闻撩拨、欺骗公众之后,我们希望这样的事少些、再少些,希望每一个网友、平台、媒体都能够负起应负的责任。如果总是任由假消息吸引眼球赚取关注,那么我们社会的诚信、舆论的力量都会大打折扣。
王青
【资料来自网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