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指、音的关系及哲理
(2015-04-03 15:08:01)
标签:
海城作文高考题海城作文 |
分类: 审题立意 |
按要求作文。不少于800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是苏轼的诗句。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几句诗的体会,结合生活,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角度。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
悠扬悦耳的琴声,是从哪里发出的呢?如果是从琴弦上发出,那么把琴放在匣中,无人弹奏,为什么又没有声音呢?如果说,琴声是从琴师的手指上发出的,怎么又不从他的指头上去听取琴音呢?
这问题问得的确有些幼稚,但苏东坡这样一个才子竟然就这么问了,就应该有常人所未能理解的深意吧。
其实在苏轼之前,唐代诗人韦应物也发出过类似的疑问,不过他用的是石头和水的例子:“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鸣?”(《听嘉陵江声》)水和石头,本性都是安静的,互相不接触的时候,寂静无声;但如果碰在一起,那飞瀑流泉撞击石头的声音,却是如炸雷一般震响在空山中。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实质上和苏轼的疑问一样,都是探究声音的产生的。
仅有琴弦不能发声,仅有指头也不能发声。那么琴声从何产生?常识告诉我们:只有琴弦、琴师的指头彼此配合,才能弹奏出琴音。产生于手指与琴弦的相互作用。《楞严经》卷四说:“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它用这一比喻说明了诸法“缘起性空”的道理。世间万物,必须是因缘和合,方能生起。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就是:单有好的客观条件或单有好的主观条件都是不行的,只有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果从音乐演奏的角度看,这首诗又可作另一种理解。美妙的琴声既不来自琴本身,也不来自拨弄琴弦的手指,这就是说,琴声之美不是源于客体,也不是源于主体的生理器官。那么,来自何处?其隐含的答案则是,源于主体(弹琴者)的心灵。琴声的旋律不过是弹奏者内心世界的物质外化而已。欧阳修《赠无为军弹琴李道士》曰:“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愁云阴。”明确指出:弹琴虽然用指头,但是琴声源于意,所以听琴不是用身体器官而是用心。唐代琴家薛易简也说:“志士弹琴,声韵皆有所主也。”(《琴诀》)这是说,有志之士弹琴,一声一韵都受自己内心情志的指挥控制,心志是声韵的主人。明代黄龙山在《-新刊发明琴谱序》中也说“夫琴音之所由生,其本则吾心之出也。”同样把弹琴人的心视为琴音产生的根本。
看似幼稚的发问背后藏着幽深玄妙的哲理。生动而又极富哲理的讲述了这个道理:美妙的琴声既不在琴上,也不在手指上,而在于手指与琴之间的配合.
从逻辑上论证了这两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其一二句所包含的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但从文学的角度考虑,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词!
译文:
赏析: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
赏析二:
这是一首著名而典型的理趣诗和禅理诗。
包含的哲学原理:
体现了事物间的相互关联:只有琴与指相互作用才能产生琴声.
体现了事物的矛盾:美妙的琴声是从哪里来的?假如说琴弦上固有的,那当琴放在盒子里时为何听不到声音?没有琴便没有琴声,但有了琴声同样听不到琴声(矛盾一).假如说琴声是因为灵巧的指头而产生,那又何必还要琴呢?何不就在指头上听?没有灵巧的手指弹奏便没有美妙琴声,有了灵巧手指同样听不到琴声(矛盾二)
体现了客观事物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原理:琴是内因,是产生琴声的最基本的客观条件.指头是外因,是促使内因发生变化的客观作用.一张琴如果没有“指头”这个外因的作用,永远也发不出美妙的声音;而再灵巧的指头,如果离开了内因、离开了琴这个客观条件,无论如何也弹不出美妙和琴声.琴上无琴声,指上亦无琴声,事物内因虽然具备了发出美妙琴声的客观条件,也必须在指头的外因作用下才能展示其内在的美妙的特质.。
体现了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
材料来自网络。谢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