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福州福飞南路与铜盘路交叉口,以及华林路与北大路交叉口,设置了能够伸缩高约1米的护栏。每个护栏由一名协管员负责,在早晚高峰期时段,当斑马线红灯时关闭护栏,阻挡闯行红灯的行人与非机动车,确保安全通行。据了解,伸缩护栏作为一种全新的尝试,是否长期使用或者在全市范围推广,取决于试运行的效果。
在中国,开车是份高危性工作,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因为大意而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而造成国内交通事故多发,让众司机胆战心惊的,就包含“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过马路,不仅在国内饱受诟病和吐槽,就是在国外有华人聚集的地方,中国式过马路也像瘟疫一样广泛传播。在外国人眼里,中国式过马路俨然成了中国的一张负面名片。
我每天开车上下班,来回50公里,要经过3个红绿灯,其中两个在繁华商业区。每当开车路过这两个红绿灯的时候,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将车速保持在10公里以下,哪怕后面等着过红绿灯的车辆排起了长龙,也不管后面的司机如何愤怒的摁着喇叭催促,都不敢轻易提速通过路口。原因只有一个,在这两个红绿灯路口,出了太多的交通事故,而且绝大多数是因为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横穿马路导致。
福州在市区繁华路口设置拉链式围栏,在上下班高峰期安排协管员执勤,当红灯亮时由协管员将围栏拉起,阻止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避免交通事故,保持交通的顺畅。从短期效果看,这确实能起到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避免交通事故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这并非值得推广的做法。一个十字交叉处,至少有四个路口,如果每个路口都安排一个交通协管员执勤的话,就需要四个。一个城市,大大小小的十字路口数量也十分可观,如果每个路口都要靠协管员来管理交通的话,仅工资支出就是笔不小的数目。
退一看,如果每个路口安排协管员执勤管理疏导交通能够从根本上杜绝中国式过马路,能改变国人的交通习惯的话。即使政府多拿一些财政开支补贴交通协管员,对于一般城市而言,财政还算能承受得起,纳税人也多多少少能想得通。但关键是,钱花了,不一定能改善得了中国式过马路的现状。等于是费力不讨好,自然没有必要全面推广。
首先,中国式过马路,是种坏习惯,是种社会坏毛病,要改变这种习惯与毛病,不是简单的靠交通协管员,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在繁华的人多车多的路口拉起围栏所能够彻底改变的。中国式过马路看似是一些行人交i通意识不强,在交通信号灯面前我行我素,但实际根源是社会积累的毛病。如果不从社会习惯层面和法律层面改变行人和机动车的交通主体的不平等关系,实际上很难改变中国式过马路的现状。
另一方面,福州试点的几个路口,也只能在上下班高峰期安排交通协管员管理围栏,指挥交通。但除了上下班时间段呢,虽然人和车都相对上下班高峰期少些,但一些大城市,交通拥堵已经成了常态,
只在上下班高峰期安排交通协管员指挥路口交通,显然不能达到打人海战术来改变中国式过马路现状的目的。
最后,中国式过马路,显然不仅仅是在有斑马线的繁华路口存在。如果只是在繁华的接口布局围栏式装置来禁止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肯定不能改变城市交通事故多发和交通拥堵的现状。
交通管理部门的固定式思维,决定了在治理中国式过马路的问题上,还是采用的堵而不疏的方式。尽管从长远来看,这种方式不一定能改变中国式过马路的现状。但从眼前来看,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治理繁华路段的乱闯红绿灯的问题,采用拉链式围栏加交通协管员指挥的方式,也不失为一种临时措施。用用也无妨。但更重要的是,国人随大流的参与到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应该改变。同时,交通法律法规应该制定更严格的措施规范行人遵守交通规则,对于违反交通规则的个体,应该采取更严苛的处罚。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同时让行人的违法成本更高,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国式过马路的现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