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随地大小便”的历史演变
(2014-04-23 03:21:51)
标签:
手机博客
杂谈
香港
随地大小便
素质
|
分类:
杂谈
|
历史是有味道的。城市出现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人类历史的味道并不好闻。
在现代马桶出现之前,人们排泄的地点是随意的。中世纪的欧洲人基本不洗澡,随地大小便。巴黎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典型。和平时期,巴黎人在城墙上开满厕所,城内居民来此方便,所有排泄物全“空投”入护城河,从而解决城堡内的清洁问题。巴黎市中心的人也不愿意大老远地绕到城墙上去倾倒排泄物,他们有更方便的办法。每天早晨,临街的窗户一扇扇打开,主妇们在窗口大叫“倒水啦”,接着“哗啦”一声响,“夜香”从天而降。到今天,绅士仍然要走在女士的左边,便是那时养成的习惯,因为要为女士挡住那一“浇头”。英国的伦敦桥也是如此,当时桥上有138户居民,“身居高位”的他们临空方便,使桥下船只屡屡“中弹”,故此在英语中对桥有一个别致的定义:桥是“造来给聪明人在其上走,而蠢人从其下过”。
1597年,英国贵族约翰•哈灵顿发明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马桶,但由于排水设施的缺乏,抽水马桶并不普及。1606年,国王亨利四世还下令,禁止贵族在卢浮宫的角落里大小便。
在思想璀璨、群星闪耀的启蒙时代,欧洲的城市还是污秽连天,大街小巷堆满了无法处理的粪便。1665年的夏天,英国查理二世和王室成员带着大票仆役到牛津度假,事后,当地一位古董商人的日记中写道:“虽然他们看上去衣冠齐整、快乐,但他们非常无礼和粗鲁。在他们离开时,所有的地方,烟囱里、书房里、卧室里、地窖里,到处都是粪便。”1665年8月,一场大瘟疫在伦敦爆发,夺取了超过10万人的生命,人们由此发现了“随地大小便”的危害。
16至19世纪的中国也是同样的情况。那时只有寥寥几个公共厕所,且收费不菲,以致有“京师无厕”的说法传世。“故人都当道中便溺”,不仅普通百姓这样做,一些官员也带头这样做,当真是“重污叠秽,处处可闻”。明代王思任在《文饭小品》中直陈时弊,将京城比喻成一个巨大的厕所。直到清朝末年,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北京各街道遍修厕所,不准随地便溺。而且,出现了大粪车,以摇铃为号。
随着人类在智力和社会方面不断向前推进,卫生制度取得了缓慢而细微的进展。19世纪中叶瘟疫盛行于欧洲,尤其是英国的霍乱,使得欧洲各大城市开始建设排污系统和自来水管道,抽水马桶才真正普及起来,随地大小便也逐渐成为历史。
从随地大小便到去专门的厕所方便,这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