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景谷县一中3名高中学生用纸碗和塑料袋提饭到教室,学校决定将3人开除学籍,并降为借读生留校察看半年,其中2人的补助金也被撤销。”景谷一中负责人昨日证实确有此事,称学校此前明令禁止学生使用纸碗、塑料袋提饭到公寓或教室,“虽开除学籍,但不影响继续上学。”
教室是学习的地方不假,但从来没有听说过教室里不允许吃饭。虽然有校规明文规定,所有的学生都应该遵守,但校规本身的合理合法性还有待商榷,对带饭进教室的学生做出开除的处理,表面上符合校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其他在校学生一些威慑作用,但实际上学校有拿几个受处分的学生做替罪羊的嫌疑。
虽然告别校园生活六七年了,但仍然怀念上学时候的时光。我的小学在农村度过,虽然家里学校也就只有20分钟的路程,但每逢下雨或是农忙之时,我们都是将中饭带到学校吃。而家和学校离得较远的同学,几乎是天天带饭到学校,中饭也基本上算是勉强敷衍一顿了事。因为条件的限制,带饭到学校的同学,中饭也大都在自己的课桌上进行。所以,那个时候,课桌既是读书的地方,有的时候也客串一下吃饭的地方。
初中和高中都是在市里的中学住校。虽然学校里有食堂,但大多数住校的同学都不愿意在食堂里吃饭,原因大都抱怨食堂里人太多、太吵闹。住校同学吃饭的地点一般有两个,一是宿舍,一是教室。虽然在教室里吃饭的同学较少,但每当到了吃饭的时间,每个教室里总会有三三两两的同学聚在一起,大家一起分享美食。那个时候,不但学生将饭带到教室,而且离家较远的老师,也将午饭带到办公室,到了吃饭时间,老师和学生在一起吃饭的场面并不鲜见。
相比小学到高中的吃饭而言,大学的吃饭地点相对固定一些。原因不是因为食堂的条件好,而是因为在食堂里吃饭,不用自己洗碗筷,吃饭之后,将碗筷放回固定的回收清洗点就了事。所以,大学里,在宿舍或教室吃饭的同学难得一见。但难得一见也并非没有。有的读书读得废寝忘食的同学,或是谈恋爱谈得忘了时间的情侣,也会有将饭菜打包带到教室里应付的情况。
从小学到大学,虽然在教室里吃饭的情况逐渐在减少,但任何学校都没有过规定将饭菜打包带到教室就是严重违反校纪校规。要知道,对学生做出开除处分,那一定是学生犯了十分严重的错误。一般的学生打架的行为,在大多数的学校里,也只是给个留校察看的处分罢了。而云南景谷县的这所中学,对将饭菜带到教室的学生处以开除学籍的处分,真的有点过了,在我看来,多多少少有点小题大做,甚至是为了在学生中树立“杀一儆百”的效果而做出的决定。但对于三个带饭进教室的同学来说,或许有失公平。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育学生要注意方式方法,这是很多教育界人士对大多数的学生家长的告诫。但到了教书育人的校园,教育学生动辄采取开除学籍的方式,是否太过武断,是否方法欠佳。虽然学校再三强调对于这几个带饭进教室的学生,已是多次教育,但未见改善,才有了当前的处理决定。但对于学校来说,除了强行的处分措施,就没有想想学生为什么会带饭菜的教室用餐吗?
我们读初中高中的时候,学生喜欢带饭菜到教室使用,原因之一是食堂人太多,太拥挤,而且声音嘈杂,一些学生为了耳根清净,才有了将饭菜带到教室之举。涉事学校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在做出处分之前,是否听了学生们的想法,是否为了改善学生将饭菜带到教室做出了一些措施。而3个带饭菜到教室的学生中,有2个是接受助学金才能维持学业的同学。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将饭菜带到教室的学生,是家庭条件并不好的学生。为什么他们不愿在食堂用餐,而将饭菜带入教室,原因之一可能是他们碗里的饭菜,相对于其他同学来说,要差得多。虽然这是一种自卑心理,但同时这也是对自己尊严的一种保护。但学校因为严肃校规,将贫困学生对自己的这一点自我保护的权利活生生的剥夺了。让这些靠助学金勉强维持学业的孩子情何以堪。
校规应该遵守,但违反校规的后果并不是一到切的将违规者打入十八层地狱,作为学校,教育才是根本。而教育,除了苦口婆心的尊尊教诲之外,首先要弄清学生犯错的根源,在对症下药,对学生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个过程虽然有一些漫长,校方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这些事情,相比于简单粗暴的开除学籍来说,要困难许多。但这不是学校应该做的吗?
对几个学生简单的做出开除处理简单,但要让所有的学生心服口服则相对困难。教育,不应是简单的让学生表面上服从,而应是让所有的学生自觉的遵守。而对违规学生简单粗暴的处以开除的决定,恰恰与此精神背道而驰。学校应该反思,更应该知错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