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产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安全状况是历史最好时期,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在昨天举行的“乳制品质量安全”研讨会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发布《婴幼儿乳粉质量报告》指出,3年来有关机构乳制品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9%以上。不过,该报告能否提振消费者对国产乳粉的信心,还有待市场验证。(京华时报)
在我的印象中,这已经不是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一次谈及中国奶粉质量安全状况的相关话题了,在每一次声明中,乳协几乎都一致声称中国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有保障,国产奶制品抽查合格率高,并且强调国产奶的质量完全不比外国奶差。但是,似乎消费者对奶协发布的“权威”声明不大感冒,特别是婴幼儿奶粉的选择上,很多家长宁愿购买价格比国产奶粉高得多的外来品,也不选择价格实惠的国产奶粉。
一面是奶协竭力强调国产奶制品质量安全可靠,并搬出国产乳制品抽查合格率99%以上的数据企图说服国内消费者,另一面是消费者宁愿愿意花高价钱买外国奶制品,也不选择价格实惠低廉的国产奶制品。消费者与奶制品企业之间的博弈从3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开始,持续到现在没有丝毫的缓解,似乎大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外国奶制品企业的同类产品,在中国的销售价格世界最高,甚至比在美国、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售价都高出近一倍。但这丝毫没有打击国内消费者购买国外奶制品的兴趣和信心。按理说在目前中国的经济大环境下,大多数的国人对于商品的价格十分敏感,在选择同类产品的时候,对于同质化商品往往选择价格低廉的商品。但对于奶制品却是个例外。
国人不相信奶协的声明和提供的奶制品抽查合格率数据,一如既往的选择价格比国产奶制品高得多的外国奶制品,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奶协的中立性值得推敲。奶协究竟是为消费者说话还是为企业说话,这是很多消费者怀疑的地方。在之前,奶协曾经发布过多起中国奶制品的权威报告,声明中国奶制品的质量过关,抽查合格率世界领先。但是在奶协发布权威报告之后,中国奶制品还是频频曝出质量问题,这成为奶协树立权威性的巨大挑战。在很多消费者眼里,奶协是为企业极力掩饰问题的组织。一旦有了这样的观念,奶协发布的所谓的权威报告,反而成为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奶制品质量存疑的理由之一。也就是说,奶协发布权威报告,为国产奶制品粉饰一番的初衷,最后变成了消费者对国产奶制品质量的怀疑。也许,奶协越为奶企说好话,取得的效果往往另奶企的生存状况雪上加霜。
二、奶企频频出现质量问题。从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国奶制品接二连三的曝出质量问题,而且不乏国内奶制品生产龙头企业,像蒙牛、伊利、三元这样的大企业也时不时的被曝光质量问题,让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奶制品失去了信心。对于企业来说,消费者信心的建立是一点一点累计而成的,但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度却会因为一两起事件而一落千丈。对于信心的建立而言,信心的丧失则要容易得多。而国产奶企恰恰是通过一起又一起的质量事件在一点一点的消磨已经建立起来的消费者信心和忠诚度。一旦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信心回落,企业不是靠一两个简单的声明就能重塑市场信心的,这一切要靠时间的检验。所以,奶企要重拾以前的风光,还得靠脚踏实地的培养消费者对国产奶的信心,需要花时间做一些让消费者信任国产奶制品的具体事情。
三、国内奶制品企业不能抱团取暖。对于同质化特征的奶制品市场而言,取得市场信心不是单靠一两个企业努力就能成功的,必须依靠所有的奶制品企业共同的努力才能取得成效。对于同质化严重的奶制品来说,可以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来形容。当所有奶企都能用良心做产品,国产奶的质量提升,对于所有奶企来说都是利好。而一旦在奶制品行业中有那么一两个害群之马,国内所有奶企都不能幸免遇难。因为,在国产货和进口货的比较中,往往是以地域为区分标准的。当国产奶制品有一家曝出值来那个问题,所有的奶企都不能逃过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育儿方式的改变,国内对奶制品的需求很大。但现实是奶制品市场很大一部分市场空间被国外企业抢占,在国内奶企和国外奶企的较量之中,国内奶企没有因为地域优势占到任何的便宜。这中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年来的奶制品品质事件导致。尽管奶协一再强调中国奶制品世界领先,质量可靠,但是这种毫无打动消费者内心的吆喝声,并不能换来消费者由消费进口货向购买国产货的转变。要让消费者重新亲睐国产奶制品,树立市场信心是关键。而树立市场信心,关键是要所有奶制品企业一条心,共同为国产奶的质量保障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奶协的作用不容小觑。所以,对于奶协来说,关键不是应该放在改变国内消费者在选择国产奶制品和进口奶制品的选择倾向,而是应该规范奶制品生产行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将国产奶制品的质量提上去才是王道。
如果国产奶制品的质量有保证,相信对相当一部分家庭来说,还是愿意购买物美价廉的国内产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