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校“照顾”河南考生只能解燃眉之急

(2012-03-30 14:10:20)
标签:

时评

河南

人口

教育

公平

高考录取

杂谈

分类: 时评

“河南考生依然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希望教育部及在京各高校继续关心和支持河南,在招生计划安排等各方面给予更多的倾斜和照顾,让更多的优秀考生实现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梦想。”面对首都各大名校的校领导及招办主任,河南副省长徐济超开诚布公的推介引来一片掌声。(《大河报》 3月29日)

 

巧的是我的上一篇文章“转胎丸”导致双性婴儿,祖传秘方害人不浅 ”也是关于河南的,更巧的是我在分析的时候也提到了河南的教育问题。

 

我在广东一家日资企业做了5年的主管,工作中会接触很多招聘方面的事务,也认识了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和几家大型的人才中介以及人才市场的领导都有过工作上的交流。在这里我要说的现实可能对河南人来说不公平,可能也会招致一些河南人的攻击和谩骂,但既然探讨到了这个话题,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我接触的一些企业或人才中介在招普工时对应聘者学历的要求是初中以上,但是对于诸如河南、陕西这样的省市的工人而言,往往会将标准提高到高中以上。尽管这样的标准并没有在招生简章中注明,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确实是按照此标准在执行。因为从企业实际的用工情况看来,来自河南、陕西这些地方的工人往往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同样的工作会花更多的时间才能独立操作。企业从用工方面的角度考虑会人为的提高标准。

 

当然在这里我只是陈述一种社会现象,对于是否属实我到没有去验证过。但在我的部门也有河南籍的大学生,而且也能胜任工作,所以对于招聘主管们的结论我是存疑的。

 

回过头来再探讨一下河南省副省长向教育部和首都名校要“照顾”的事情。副省长向名校要照顾,无非是希望名校增加在河南省的招生指标,为河南籍的考生争取更多的被名校录取的机会。对于河南的考生来说绝对是件好事。而作为副省长,能开诚布公的为学生争取权利,确实是件值得鼓励的事。

 

但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是河南省副省长为什么要向首都名校要指标? 这和我国的招生政策有关。各校的录取并不是根据各省考生的比例分配的,而是会综合考虑既要兼顾本地考生的利益,还要看过去几年在某一地区录取学生的学习情况分配招生指标,当然最后还得经过教育部的统一调配。说起来不简单,操作起来更不容易。

 

河南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数据是9400多万,但真实数据会过亿。尽管和全国近10年来的年均增长率0.57%相比要低得多(河南近10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仅为0.16%),但因为河南人口基数大,增长的人口数量仍不容小觑。如果这还看不出问题的话,不妨看看另一人口大省四川省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四川常住人口8041.82万人,与2000年相比,十年共减少287.27万人,降幅达3.45%。人口增幅的一增一降充分说明了一切。

 

在过去几年高中毕业生的人数直逼百万大关。而北京市2011年的高考人数仅有7.65万。人口是其他省市的数倍,但招生指标不一定成几何倍数的增加。所以,到最后河南的高考录取比例相对来说会和其他地区有很大的差别。要解决高考录取比例低的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高校增加指标投放。这是最立竿见影的办法,也是河南省现在正在争取到。

 

但是目前高考录取指标在中国来说绝对是稀缺资源,增加了河南省的投放指标,必然减少其他地区的录取人数,最后河南考生是达到目的了,但是其他地区的考生和家长会有怨言。所以,增加录取指标并非长久之计,河南省不可能年年要指标,高校也不可能永远照顾河南考生。问题的症结还得靠河南人自己解决。

 

河南高考人数多,最主要的原因是河南人口多。当大江南北都在老老实实的贯彻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河南没有。当大多数地区的人都转变观念“少生孩子多种树”的时候,河南人也没有。不能说河南以外地区的人执行计划生育有多彻底,在农村的很多地区,生二胎也很常见。但相对于河南家庭动辄生三个四个的现状来看,生二胎的算是响应党的号召了。

 

孩子生得多,至少会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家庭负担加重。现在的人之所以愿意选择少生孩子,是希望举全家之力培养一个孩子,让孩子得到较好的生活和教育。而当一个家庭要养几个孩子的时候,家庭的负担着实不轻。特别是对于物价飞涨的今天,抚养多个孩子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二是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当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父母对孩子寄托的期望值很高。会集中家庭所有资源为孩子将来打算。但当一个家庭有多个孩子的时候,父母想为孩子提供优质资源也往往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往往只有健康成长,早日独立。我接触的一些河南人中,有的拖家带口的在广东打工,但正处于学龄儿童的孩子并没有上学。我相信绝对不是父母不愿意孩子学习,而是真的能力有限。其三,加重学校和社会的负担。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得上学。但是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教育部门要配备更多的教育资源,招聘更多的教师,修建更多的学校来应对庞大的学生数量。当财政有限的情况下,这些教学的资源便大打折扣。

 

其二是教育公平问题。高考最理想、也是最公平的方式应该是全国统一命题,全国参考学生使用同一套试卷。再全国考生拉通排名,各高校择优录取。但是在目前没有办法做到。一是要兼顾地区利益。高校的实际运营中,地方财政有支出。地方财政的支出就要求高校在招生政策上向地方倾斜。二是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在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一定会比老少边穷地区更集中、更优质。当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前提下要求考试平等、录取平等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这样做只会让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考生更吃亏。

 

所以,要彻底解决河南考生要“照顾”的局面,应该首先解决河南省人口出生率过高的问题,还要努力解决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性问题。计划生育实施了这么多年,应该说取得了一些成效。这几年还有委员们建议取消计划生育政策限制。在一些发达地区,人们早已不再认为“多子是福”,到是河南这么多年来受计划生育的影响并不大。高的人口出生率不但让河南稳坐全国人口第一大省的交椅,也随着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其中就包括教育问题。这些问题最终还得靠河南人自己解决。

 

社会阅历不深的我不敢对多生孩子好还是少生孩子好妄下结论,但从某地区的生育状况和该地区的发展来看,少生优生有优势。所以,控制人口增长是河南省的头等大事。

 

■文未校对   庆辉 2012年3月3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