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于2009年5月7日出台了《成品油价格管理办法》,该文件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超过4%时可以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从2009年到2012年,国际油价从每桶62.52美元上涨至124.12美元,涨幅近一倍。扣除汇率变动的因素,实际涨幅在84%左右。
但从国内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幅度来看,从2009年到2012年间,实际涨幅近60%。
从国际油价价格变动和国内油价价格变动的关系不难看出,发改委其实在每次油价变动中考虑了油价对消费者的影响。但即使是这样,消费者往往不对发改委的“偏袒”有任何的感激之意,反而发改委的每次调价都会引来一阵臭骂。为什么?
国内民众对发改委的强制调价不感冒,一是国际油价一路上涨,每次发改委的调价都是调涨,公众只看到发改委的涨价通知,理所当然的认为是发改委推高了中国的成品油价格。二是因为发改委对成品油的定价打破了市场规则,尽管每次发改委调价都会考虑公众的承担能力,将调价幅度降到最低,但公众总会认为发改委干预了市场,即使发改委有意“偏袒”消费者,但消费者大多不乐意。
无论从石油这样的稀缺资源的有限性考虑,还是从人们对成品油不断增长的需求方面考虑,国际油价的上升都是大势所趋。可能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国际油价会在短时间内有震动,但从整体趋势上分析,油价不断攀升是不可避免的。公众大多理解这个浅显的道理,但当发改委每次调价的时候,总会招来谩骂之声。主要根源还在于中国的成品油没有完全的市场化。或许发改委从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以行政方式强制定价,避免国内油价的大起大落和一些认为的炒作行为导致油价虚高。但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分析,将定价权交给市场是最终最民智的选择。至于有可能出现的恶意炒作行为,确实是需要在充分的市场化之后需要警惕的。当成品油价格充分市场化之后,发改委可以将工作重点放在市场规范性的监管以及对扰乱市场行为的打击上。
最后我想说的是,石油作为稀缺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随着使用量的增加,石油越来越稀少,价格越来越高是大趋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大量使用新能源之外,更多的还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例行节约。
■ghli 2012年3月2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