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荒?心慌?
(2011-03-17 23:04:15)
标签:
日本宋体食盐核辐射福岛核电站杂谈 |
分类: 时评 |
杭州整个市区都买不到食用盐了,国内的多个大城市也都不约而同的出现了盐荒,连一些二三线城市都开始出现盐荒的征兆。这到是日本大地震发生之后,在千里之外的中国发生的大奇事。
在网上和几个大学同学聊天的时候大家都调侃说,这次日本的大地震没有震乱日本人的阵脚,到是国内的民众先乱了起来。这不能不说明日本和中国人民的素质还是有一点差距的。
我所在的城市算是广东省的二线城市,从昨天下午开始一些大超市的食用盐就开始紧张,货架上的食盐很快被疯抢,而今天在小区楼下的百货店问了一下,食盐的价格已经由以前的1.3元/500克疯涨到了4元了。由此可见,无商不奸啊!
这次的国内多城市的盐荒反映的却是国内民众对常识性问题缺少正确的认识。一是这次的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核泄漏是不是足以影响到中国?二是大地震导致的核泄漏即使到了中国,是不是会影响中国的食盐工业的正常生产?三是食盐的囤积是不是可以抵御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首先,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核泄漏物质是不是会很快的达到中国?
根据日本政府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回报,现在的核电站核辐射的量只是影响到福岛核电站30公里以内的范围,对200公里意外的东京几乎无影响。而即使在核电站30公里以内的范围内,核辐射的量也是相当有限,不足以影响人的健康。中国距日本较近的沿海地区如上海、浙江等地,和日本核辐射灾区的直线距离少说也在千里之遥。既然距辐射源200公里外的东京人民都能泰然处之,为何千里之外的中国人民心慌了呢?央视天气预报每天都会多次播出风向和海洋环流的预报,在预报中一再强调最近几天的风向不会将核物质带到我国。但是很多民众居然对天气预报部门产生了怀疑。怀疑就怀疑吧,但至少应该有一点点的常识性思想吧,核物质在空气中传播时,其辐射量是会主见衰减的。所以,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日本广岛、长崎爆炸的原子弹也没有对我国的沿海城市造成什么影响。我想,即使日本政府在这次核泄漏中处置不当,但核电站核泄漏的量不会和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的量还大吧?既然多年以前的人民没有受到伤害,而今天的人们会更娇气?
其二,日本大地震大致的核泄漏是不是足以影响国内食盐工业的正常生产?
很多疯抢食盐的人的想法是核辐射会影响到海水,从而影响我国海盐的生产。海盐的产量降低,自然会影响到食盐的正常供应。但是这些人没有想到的是我国的食盐工业组成成分中,海盐的生产量不到整个食盐工业的30%,我国的绝大多数的食盐生产都是依靠内陆的盐井。理解了食盐工业的构成背景,我想人们的担忧应该是多余的了吧。
其三,食盐是不是能够抵抗核辐射。很多专家站出来呼吁了,食盐是不能抗辐射的。但是可能是因为现在的人都聪明了,对那些所谓专家说的话都习惯反着理解了,因为在现在的生活中,太多太多的伪专家们让百姓对专家二字失去了信心,并且有了抵触情绪。这当然可以理解。但是在关键时刻人还是应该有起码的是非判别能力的。对于食盐是不是能够抵抗核辐射这样的问题,应该有常识性的认识:首先要知道食盐中的碘含量是极低的。食盐中加碘是为了预防大脖子病,同时补充人体内需要的少量的元素。所以这个量不会太大。在网上查了一下,卫生部对食盐中加碘量是有严格规定的,即每千克食盐中的加碘量是在20-60毫克。即使两斤盐中的碘含量仅仅只有50毫克上下。这样的碘量绝对是不足以抵抗核辐射的。再说,人体摄入的食盐的含量不可能太高,如果体内的盐含量过高,也会出现肾脏疾病的。
所以,我意味,这次的盐荒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多城市出现的食盐供应紧张,而应该从这看到百姓背后对灾难的“心慌”,同样还应该看到国内民众对常识性问题的理解缺失严重。
(文未校对,欢迎指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