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榇梓
前注:9/28日的《包头日报》报道了青岛一对夫妇将稀土偷梁换柱走私日本被海关查获的新闻,联想到目前中日关系中有传闻中国严禁对日出口稀土的相关消息,草拟本文。
我一直以为,无论是个人、企业,或者是社会团体,都不能片面的追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在必要的时候还是要将团体利益,甚至是国家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有人说企业的本质就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我以为,当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没有冲突的情况下,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完全没有问题,这也是作为企业而言所应该追求的目标之一。只有当一个个的企业实现了其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国家的整体收入才能实现最大化,国民收入才有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有提高的希望。但是,一旦当企业的利益实现要以付出国家或大众利益的时候,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未必是值得大加赞赏的好事了。
传说因为日本在钓鱼岛蛮横的撞船和扣押中国船长的事件,中国政府已经禁止了对日稀土的出口。尽管商务部的一些官员也在第一时间出来辟谣,坚决不承认中国政府禁止出口稀土到日本的事实,并表明这不属于政府行为,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的自由贸易的相关规定。但依我看来,所谓无风不起浪,任何一个事件的坊间传闻绝对不是平地一声雷似得无缘无故的流传,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一定有其必然存在的一面。
其实抛开世贸规定之类的文本条文类的东西不谈,仅仅是站在一个中国人的角度看待中国对日出口稀土的问题。我是极不赞成的。
众所周知,稀土资源对于生产电脑、手机、低碳汽车、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行业至关重要。目前全球稀土资源总储量仅为8800万吨,中国稀土资源储量仅占全球的31%(而不是有个别媒体所宣称的中国有世界稀土总储备量的70%),却供应了全球95%以上的需求。由于中国的稀土价格低廉,美国从1985年就关闭了自己的稀土矿而改为全部从中国进口;日本也大量进口中国稀土进行囤积。
由美国和日本对待稀土的态度,一是可以窥见稀土之于工业,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工业的重要性,二是可以读懂一些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对于资源的重视程度,三是可以从两国的对本国资源的保护学习一些在不可再生资源方面的战略。
鉴于世界范围内稀土资源的贫瘠和其对于一国高科技行业的重要的影响,我国在近几年也在逐年有计划的减少对外的稀土出口量。这当然是有基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为了长远的战略考虑,毕竟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要有长远的规划,否则只顾眼前的话,必将因小失大。
所以,我以为,商务部关于有计划的限制稀土出口的决策是从国家长远发展的深谋远虑,所有的企业都应该坚决支持和拥护,并付诸于实际的行动。即使没有这个月初的日本贸然撞船扣人事件,国内的企业也应该以国家大局为重,对其它国家限制稀土的出口,至少应该按照当前国内的对外出口稀土的相关政策进行报备,按照现行的关税标准缴纳关税。
但是,在中国,现在的现实情况是,太多的企业只顾及自身利益,只看重眼前利益,缺少长远的战略眼光,更缺少全局意识。因为稀土的稀有和别国对本国稀土资源的保护,在国际市场上,稀土在最近的几年内成了香饽饽。既然是炙手可热的好东西,国内的一些企业绝对不会放过轻松挣钱的大好机会。
据9月28日《包头日报》报道,包头高新区管委会向辖区内40多家稀土企业通报一起稀土走私出口日本案,指青岛一对夫妻协助珠海发货人将4000多吨稀土偷梁换柱,伪装成氧化铁红企图走私出境,最终在青岛被海关查获。该案走私的稀土产品价值1.05亿元,涉税1052万元。
或许,对于稀土的走私青岛案件只能算是冰山一角,在现实中还有太多的未被发现的私自开采、贩卖、走私的案例。但是从青岛稀土走私案件中可以窥见一些企业(或个人)的大局观念的缺失。一方面因为钓鱼岛撞船事件政府正在通过一系列途径做不懈的努力,争取民族的完整和权威,许多民众都自觉的加入到了反日、反日货的队伍之中(尽管我个人不赞成盲目的反日活动)。但是极少数企业却为了自身的利益做着以损害国家民族利益赢取私利的见不得人的勾当。这和目前社会潮流是格格不入的,是和整个民族的精神是相违背的,是以蝇头小利而因小失大的毫不利己的交易。
我以为,一个企业不是做得越大就一定对社会的贡献越大。相反,那些以损害国家民族利益,做着一些和国家政策和长远规划背道而驰而成其为大集团的企业,终有一天将被自己的所作所为所颠覆。
Sep.30 ,201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