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读书学习型教研学习心得
(2020-12-21 07:08:20)分类: 教学心语 |
唐山市丰润区欢喜庄乡欢喜庄中心小学
这节课设计的雏形其实是第一次教人教版教材的《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的教学思路。这篇经典课文伴随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长,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即便过去了多年,鲁迅先生这位童年时期的小伙伴月下刺猹的美好画面依旧印象深刻,过目难忘。这也是为什么我会选择这篇课文进行学习型研究的原因。
在人教版的教材中,这篇课文是六年级上册第五组“初识鲁迅”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从单元来说,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鲁迅的作品。所以编者没有选择鲁迅先生意义较为深刻的作品,而是选择了与学生生活结合紧密、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少年闰土》。这一单元原本安排的篇目有:《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在部编版的教材中,这一单元篇目进行了修改:《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这样一比较我们不难发现,部编版教材将原本阿累的《一面》换成了鲁迅的作品《好的故事》。人教版教材中我们发现,鲁迅的原笔原作只有《少年闰土》一篇,其他三篇都是别的人写鲁迅这个人,鲁迅的作品仅占到四分之一;而部编版教材将《好的故事》加入进来,鲁迅的作品占到一半。教材节选的《故乡》中一段对于童年这位小伙伴回忆的描写,这段文字美好、快乐、无忧无虑。完全不见鲁迅其他作品中的尖锐、讽刺,充满了作者对童年时期小伙伴之间快乐回忆的留恋之情。非常符合六年级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和兴趣。特别是文中闰土介绍的“希奇”事,学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我们都觉得自己像个“井底之蛙”。而部编版教材在《少年闰土》的美好、快乐之后,安排了《好的故事》一文。《好的故事》是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部编版教材之所以会安排这篇文章,既是希望学生更能了解到鲁迅作品的文本特点,不会停留在《少年闰土》对于童年小伙伴美好形象的回忆,这么浅显的层面,也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鉴赏力。这样一点小小的改变,却很大程度上让这一单元更加合理。基于这样的教材背景下,我希望通过“兴趣”来激发学生对于鲁迅作品的认知,通过“冲突”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鲁迅作品的求知欲。
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以及观看课例视频。我了解到清华附小“1+X”主题教学曾经在一个学期确立过这样的研究主题。
这次“鲁迅主题教学”的样态是与鲁迅的童年相遇,把一个严肃的冷峻的文学巨匠拉下神龛,走近孩子们,它由以下几个板块的课程组成:单篇经典教学《少年闰土》《阿长与山海经》,从经典文本的原生价值挖掘儿童的学习价值;群文教学《别人眼中的鲁迅》,为学生提供多维度、多样态的教与学的路径,在存同比异中懂得一些规律和方法;整本书教学《朝花夕拾》《风筝》,为学生提供持续的完整的教育情境.;语文实践活动《设计鲁迅博物馆》,寻找教育与儿童生活的生长点,儿童生命需求的契合点,打开这扇窗,让孩子们读起来,让鲁迅变得亲切、温和起来。从课堂的展示和资料中大致了解到了对于一个主题的教学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入手,怎样来架构。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清华附小的老师采用的是三种不同的形式:预学:让学生自主侯健知识和发现不懂的问题,带着准备和质疑走进课堂;共学: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研究内容,师生、生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延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后续学习素材和途径,留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这对我的教学设计很有指导意义。
通过研究性学习,我决定《少年闰土》这篇文章作为学生敲开鲁迅作品的一块“敲门砖”。以一篇带动多篇。本单元的语文阅读要素也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里的“相关资料”既可以是作者、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也可以是作者其他作品中的文字。更可以是学生自己通过上网研究、小组合作得到的一切有价值的资料。这些都是有助于学生走进文本、走进鲁迅的有价值的资料。而对于六年级的学生,他们搜集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可能只局限于作者本身,对作品知之甚少。结合这一单元的语文阅读要素,教师在课堂上有甄别的选择阅读链接,让学生在课外去读更多鲁迅的作品。这也是在为学生的初中语文学习进行“无缝对接”我们的语文老师一定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为更好的人生奠基。
学习本单元之后以《我眼中的鲁迅》开展相关主题阅读实践活动,在全班开展交流活动,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我认为,学生阅读能力以及单元要素的培养绝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内,而更应延伸到课外,学生在自己读文、课外阅读的时候,可以不由自主地形成一种意识。而不是仅仅关注到书本中的情节。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提高。
高启山主任的《少年闰土语文训练点分析及教学设计》一文带给我很多启发。
作者在写闰土介绍“看瓜刺猹”这件事情的时候,在写法上,与“雪地捕鸟”“海边看跳鱼儿”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第三件事情的介绍,都是用一个段落等闰土把话说完,而写看瓜刺猹的时候,闰土的话被作者打断了好几次,作者打断他都是在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者用这样的方式来表明:听的非常专注,内心被闰土深深地吸引了。)
这篇解读带给我很多思考。高主任引导学生比较四件事的异同。在课程的设计上,我也将“海边拾贝”和“看跳鱼儿”这两件事刻意进行简化。引导学生关注“看瓜刺猹”中的闰土。学生也能深刻感受到“看瓜刺猹”中的闰土最能体现他的性格主要特点,给作者的印象最深刻。这正是“指向写作”,引导学生在写人叙事的过程中抓住要点,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地方。
体会作者相对而言,对这件事更感兴趣──再回读四角天空、阅读资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体会闰土对“看瓜刺猹”的向往──刺激啊。
在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对闰土的情感时。我在预学单上呈现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节选。通过第三单元有目的的阅读策略,学生不难发现相比闰土“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这四件事,我每天的生活“读书、习字、对课、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借助鲁迅先生的作品,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材料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我”的生活极其枯燥乏味、闰土的生活丰富多彩,进而体会到我对闰土生活的羡慕、佩服和向往之情。
高启山主任的《统编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要素解读及落实建议》中提到:
《少年闰土》中的“看瓜刺猹”,“四角天空”所代表的旧时代富贵孩子生活背景等。这些对“作者对闰土的情感态度产生”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没有对这些资料的理解,学生就很难对作者的情感态度有深切的理解和体验。所以,尽管课文在课后“学习提示”中没有提示“借助资料理解”一类的要求我们还是应该引导学生借助这些资料来阅读——《教师教学用书》(p214)提出的“教学目标”明确表述:“3.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需要说明一点:《教师教学用书》p217页提供了“教学资源”——关于《故乡》的写作背景。这个背景,对“教学资源”中给出的“《故乡》节选”有帮助,对于理解《少年闰土》课文内容帮助不大。如果不拓展阅读《故乡》,就没有必要使用)
我们不难从教参中找到思路和解决疑难答案。教师教学用书是编者和教师沟通的桥梁。在课堂的最后,我推荐了小说《故乡》。出示了闰土三十年之后的外貌描写。学生的印象与三十年之后闰土的外貌描写形成“冲突”,学生也会引发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勇敢机智的少年变成了这样的模样。学生的兴趣被极大地激发,他们也会迫切地去小说当中寻找答案。
通过这次参加新教师比武的决赛。从最初的设计到反复修改再到录课。我觉得整个过程就像是在完成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或者是完成一篇质量上乘的佳作。每一个环节的设定、每一个细节的考量、课上每一句发问的斟酌。我很享受这中间的过程,徜徉在语文的世界里我是快乐的。在学习型研究的过程中,我搜集了大量的有关本科的资料。也找到了许多教研室下发的关于本课的资料。教师的专业素养是需要不断研修和提升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多想想“其他的方式”;多做做别的老师“没尝试过的实践”。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三层次:在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解决中实现创新,在这个领域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成为某领域某一方面的有成就的专家——名师。
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主要征询了欢喜庄乡大齐坨小学张俊芝老师的意见。张主任是丰润区名师,在我心中更是“专家”,她对于我给予了毫无保留的帮助,而且热情邀请我到大齐坨小学去试讲。课例上交之前,我也向光华道小学刘艳丽老师进行了讨教。刘老师针对我这节课指向写作部分提出了三点,解决了我的疑难:一、通过典型的事例感知人物形象;二、通过作者详略得当的安排,感受写人的时候要抓住人物最主要的特点、最突出的印象去写;三、处理好第一段“月下刺猹”与文章最后“看瓜刺猹”之间的关系(出示鲁迅与闰土在看瓜刺猹时的对话,不难发现鲁迅一直在发问,说明他最喜欢这件事)。如果在设计过程中加入刘老师提到的这三部,我想整节课“指向写作”这一部分的安排会走的更加扎实,反观整节课我在“指向写作”的过程中只是停留在了教师总结,而没有让学生从文中体会。这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遗憾。我校的吴校长和张主任也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备受鼓舞,因为我觉得一定要做到更好,才能不辜负大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