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文本细读

分类: 专家引领 |
《白鹭》文本细读
高启山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是“白鹭”中的一类,按照体型来划分,“白鹭”分为大白鹭、中白鹭、小白鹭,文中的白鹭属于小白鹭,小白鹭也叫白鹭。作者在这里用“白鹭”为题,原本容易让不了解白鹭的人混淆的,我开始读的时候,查阅资料,有资料介绍白鹭的体型并不小。后来再细细查阅,才了解到,作者在这里其实写的是小白鹭。
精巧:字典解释为“精细巧妙”。是个怎么可以精细巧妙啊?原来,诗歌的“精巧”是针对语言的。汉代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词第35”中说道诗歌语言“对称”的原则:“以言对为美,贵在精巧”,讲的是语言“对仗”,对联中的“言辞”精巧,指的是“诗歌中的言语的音、韵、意”要精细巧妙的对称、般配。对称般配到极致就是“精巧”,能够让人感觉到诗歌的美丽。如“以言对为美,贵在精巧”。这里,作者把白鹭称之为“一首精巧的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外形美丽的赞美——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就好比诗歌或者对联中“对仗”的精细,适宜)。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宜,古时候表示平分肉食,分的均匀合适的意思。后又解释为“安居”适宜的表达意思是"恰当的,不超过心理预期度的,与某事不冲突的,相吻合的"。这里,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不冲突”,合适,恰当。一切都很适宜,就是哪里相互配合,不冲突,哪里看着看着都满意,挑不出毛病。我想,这是不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啊!)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嫌,是本文要认识的生字。愿意:丈夫对家中女子不满。嫌,就是挑剔、不满、不喜欢的意思;白鹤,原本是大家都喜欢的珍稀鸟类;作者“嫌其大”;“也感觉大了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这里的“太不寻常”就是“太稀少”。“即如......也感觉”所表达的语气和意思是:退一步,也不满意,还是挑剔,即使相对小一些的朱鹭和苍鹭也还是大一些,而且太稀少,不常见。这里,是用来与上下文对比来写的,来说明“白鹭”很小,很寻常。其实,小白鹭相对于大白鹭、白鹤、朱鹭、苍鹭而言,比较多,比较常见了。所以,作者在这里就像有人分析的,强调白鹭:精巧、匀称、和谐、自然质朴——不是“大而生硬”、不是“不寻常”。)。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这里,作者在直接表达他对白鹭的态度:与上文的“白鹤”等珍稀不常见的大鸟相比较,白鹭却常见,常见的东西往往被人忽略,而作者却从中发现了美,那种对比之下的,人们看不到的美丽。一个“然而”,作者从对“白鹭”等鸟儿的态度发生转变——作者用转折的语气突出作者对白鹭的态度:我从这太常见当中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由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具体写外形的精致“精致”、“适宜”。排比的句式,用以表达作者欣赏的愉快心情;接下来引用并改编古代古代形容女子身段容貌的名句来表现的来说明“外形适宜、精巧”的程度。作者引用并改编了登徒子好色赋:【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文中的分、忽,写的是“精致”,对仗、搭配的合理细腻、准确到精细的程度。忽,古代计量单位,蚕吐丝,一丝为忽,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在古代,一尺大约等于20多厘米。这里的“分、忽”强调极其微小,小到了极致。作者这里转引,目的是强调“搭配事宜”的程度是极其精细。显然不是作者可以去丈量过,也不是在精确地表达大小,而是强调“适宜、精致”的程度。这里的“一分...嫌长、嫌短”“一忽...嫌白、嫌黑”,是一种假设推断后作者的态度——那样精细的变化,都会让人觉得挑剔、不满意;课件外形大小、各部分形态配合搭配的是怎样的精致,怎样的无可挑剔。)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嵌:将金丝错插入物体表面的凹槽细缝中)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钓鱼”,是拟人的手法,不再单单是“觅食”,而且有了生活的情趣;镜匣:盛妇女梳妆用品的匣子,里面装有可以支起来的镜子。说明文也介绍白露的生活习性:“小白鹭常栖息于稻田、沼泽、池塘间,以及海岸浅滩的红树林里。常曲缩一脚于腹下,仅以一脚独立。白天觅食,好食小鱼、蛙、虾及昆虫等”不同,作者在这里强调了“画”。对比而言,郭沫若笔下的“钓鱼”是一幅美丽的画面,而且,是人工精心装饰过的画面——“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有心人为她设计,田埂成为镜框、镜匣,——古代妇女照着镜子梳妆,那是怎样美丽的画面啊!作者这样打比方,把“原本让人觉得美的”东西,连同情感移植过来,在表达着作者对白鹭钓鱼画面的爱,几乎是在直抒胸臆:这画面太美了。前面介绍的是白鹭色彩和体型的美,这里开始介绍白鹭生活情形的美。)
(老,老人)
(甘,享受美食),造字本义:名词,保持一生的口味。享受,深深的爱好。“难得的”,强调这是白鹭的特别之处。不是在望哨,那是在干什么呢?在享受生活呢)。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站在高处思考,也是适宜的。说明文这样介绍白鹭的生活习性:它们把大而不大讲究的窝筑在树上、灌木丛或地面上。这是客观的表述,没有情感因素在其中。在这里,作者看到的应该是把窝搭在树顶的白鹭。清晨,原本是白鹭醒来了,从窝里出来,站在树上。这样的表述,是叙事性的表述,也没有情感在其中。但是,作者却认为白鹭此时是在思考生活,欣赏生活,欣赏着一天开始的景色。于是,白露是有情感的,是让人思考的。怎么生出情感来?想象,想想眼前的白鹭在和人一样的在思考着什么,在干着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在深刻的思考啊。“嗜好”,是在表现白鹭享受生活啊!这样的画面,是给人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愉悦的)
(恩惠:他人给与的或者给与的好处)。(飞翔在晚霞中,也是适宜的。动物与自然是和谐的,画面是和谐适宜的。这是乡居生活给人们的一种好处,美好的,令人享受的画面。清澄,原本是写水的清澈透明的词语,这里用来比喻眼前的画面特点,作者是说这画面是清澄的,直观的,飞鸟为静谧的黄昏生活带来了生机。)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铿锵: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也用来形容诗词文曲声调响亮,节奏明快。铿锵是象声词,有响亮和激越的含意。美好的声音。作者用转折的方式,来强调白鹭本身是一首歌,优美的的歌。,马上又转折:歌,未免太铿锵了。——为什么啊?下文解释。)
白鹭实在(实在:非常;的确,确实;真实;踏实,这么多的解释中,应该取第二种,因为作者在这里是一种语气——意思是“恰如其分”、“精致”“适宜”的程度。)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诗与歌,有啥不同呢?诗歌不张扬,诗更加安稳。白鹭不会唱歌,是静的,恬适,优雅。而歌则让人觉得吵了一些。于是,作者说它是一首诗。在开头,作者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用“古人讲诗”中的“精巧”来将对仗、用词和韵律的搭配讲究的精心设计;这里再说“实在是一首诗”,讲的是“精巧”的程度,所以,选择“的确、确实”的意思。诗与歌的区别在于读的时候,诗歌的韵味是在文字间,被作者的各种感觉去感觉到;而歌,韵律则在声音上表现出来,于是“铿锵”了;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却很美,是她如诗一般的“外形、小白鹭常栖息于稻田、沼泽、池塘间,以及海岸浅滩的红树林里。常曲缩一脚于腹下,仅以一脚独立。白天觅食,好食小鱼、蛙、虾及昆虫等。色彩搭配,白鹭与与自然景色的搭配”的和谐之美,是需要人细细去发现和体会的内在之美,美的韵律在内部的骨子里面。这里的骨子,不能机械地理解为“骨头”,而应该理解为内在。
寻常之中的内在的美,是不容易被察觉的;白鹭的美就是不容易被人们察觉的到的。但是,作者用心察觉到了。本句为对前文的照应。)
(总起来看,作者先用对比的方式,来强调白鹭是具有内在的、诗一般美的;然后,用“外形如诗如画”、“与自然和谐如诗如画”的具体情形来传递作者的态度。
再具体介绍这些画面的时候,作者分别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引用及改编”的方法,来传递作者对白鹭美的态度:精致是对“诗歌之美”特点的表述,被作者用“暗喻”的方式,写到了“白鹭身上”;“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是“引用、假设推断、排比”的方式来强调“适宜、精致”的程度;“水田钓鱼”画,先是拟人,是的白鹭的生活有了一种“情趣”,然后是“比喻”——钓鱼是一幅美丽的画面,画面中的白鹭与田埂相映成趣,搭配的适宜,美丽;“闲立枝头”,是拟人,作者笔下的白鹭,是有思想的,画面是有深远意境的;“黄昏低飞”,既有拟人又有比喻——恩惠,是拟人,它给乡居生活送来生机,于是,有了情感和思想,“清澄”是比喻,用形容水的清澄透明特点,来写“画面”的美丽。
作者是通过上面具有“诗”的“搭配对仗精致”特点的画面,来具体展示“白鹭”内在的美。然后,有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诗歌”。作者先写“白鹭不会唱歌”,再写“白鹭本身就是一首歌”,继续直抒胸臆赞叹白鹭;然后,又写“歌太铿锵了”,表达“说白鹭是歌”是不够的,进而强调的去比喻“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诗”。这是全文在表达上坟的特点。如果说“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诗”,那么,《白鹭》这篇文章,其实就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诗”,一首“构思和语言都非常精巧的散文诗”。
本文在部编本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编者在这一单元安排的是“初步体会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思想感情的方法”这一语文训练要素,“借助具体事务抒发感情”,本文主要用的是什么方法?从写作学的角度来说,主要是仔细观察事物特点,把眼前事物“想象成为坐着心目中美好的、有感情任何事物”,在表达的事物,用“比喻、拟人”的方式来表现事物特点,精选能够表达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与其他“运用修辞手法表作者情感态度不同的是:在本文,作者直接写“是”,直抒胸臆,情感的表达显得更加强烈、真切、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