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之——治国平天下
(2013-07-16 19:23:50)
标签:
文化 |
一个大的家族能治理好,那么,一个国就能治理好。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的德治观念。古人认为,一个人具备了完美的道德,就可以影响、治理一个家;扩而大之、推而广之,就能治理好一个国。《大学》中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阐述了一个家族对一个国家的巨大影响,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那么,《大学》中的“国”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从字形上看,它是一个形声字,其外面的方框象征一座城池。也就是说,“国”的原意是用城墙围起来的一片领地,跟秦代以后、乃至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不一样。治理好这样的“国”,就可以“平天下”了。《大学》中所说的“天下”,我的理解是指包含“国”以及“国”之外的广阔地域,其概念的内涵可以视为如今的中国吧。
“治国”好了,就能“平天下”。《大学》说:“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这里讲的仍然是“大人”道德的影响力。如果处于上位的人尊敬老人,那么老百姓就会兴起孝顺之风;如果处于上位的人兄弟友爱,那么老百姓也会竞相效仿;如果处于上位的人抚恤孤寡之人,老百姓就不会悖逆作乱。因此,大人君子应该率先垂范的遵守道德准则。
当然,如今人们很怀疑以德治国成功的可能性:一个人达到了很高的道德水平,来带动一个家族,进而影响一个“国”,再进一步影响“天下”,达到“平天下”的目的,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但是,这种理想信念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之奋斗:陶渊明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追求,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图大愿,孙中山再次提出“天下为公”,无不彰显了他们“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终极目标。现代人如果真能像《大学》中所要求的境界修养身心,做到内心纯正,道德合于天地,其对社会的影响之大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大学之道,就是学做“大人”之道,就是通过修养身心来实现社会理想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