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涛
央视举办的诗词大会,本质上更应该叫 " 背诗大会
"。基本上没有脱离高考所划出来的诗词学习范畴。不能说没用,至少以一身传统文化的行头,引发了群众的观赏欲,提高了收视率。
对于诗词大会的评委: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北京大学蒙曼教授、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从搜得的资料来看,大多从事古典文学、历史文化研究。并不以诗词创作名世。当然,作为一档娱乐节目,他们的工作在于做好引导、给予评定、对优美的诗词进行赏析。这些工作并不难,以他们的声望、学养,应该足够充任评委。
现在高校里古典文学教育,比如诗词教育,最大的弊病,在于学者对于创作极度外行,他们的研究对象,不是创作,甚至不再是诗词本身,而是对作品其他关联项的研究,甚至是对研究成果进行再研究。
比如李白杜甫研究,高校大量的研究成果,是研究前人怎么研究李白杜甫;研究李白杜甫哪年生哪年死哪年在哪里写了哪首诗;研究李白杜甫的朋友是哪些人做了哪些事;研究李白杜甫哪首诗对应了哪一历史事件;研究李白杜甫的研究者分了哪些派别出了哪些著作都有什么特点等等。
一口口剩饭吃下去,距离李白杜甫的诗本身越来越远。
你见过大厨出书,讲烹饪头头是道,但不会做菜吗?
各大高校的古典文学教育尤其是诗学,基本上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很多教授著作等身,研究对象从李白杜甫,到李商隐李清照,到杨慎和纳兰性德。但自身连一首符合格律的诗词也写不出来。
郦波教授自己说是即兴创作的一首集句,一下子暴露了其诗词知识贫乏的短板。
他是集苏轼的作品:
人间有味是清欢,
照水红蕖细细香。
长恨此身非吾有,
此心安处是吾乡。
集句,是诗词文化中的一门技艺。本意是将不同人的诗词作品里的句子,按照严格的格律规则,重新组合,形成一首新的作品。
这种技法对使用者要求极高。有些集句,因为失去了上下文的连贯而失去了灵魂;但对于高手而言,巧妙的安排,赋予了新意,能够巧夺造化之工。
那么郦波教授这首集句有哪些问题呢?
第一,自从有格律以来,绝句首句如果以平声字收尾,一定是要押韵的(整首诗压仄韵的除外)。历史上数以百千万计的绝句,无一例外。作为诗词大会的评委,这样的常识没有,令人遗憾。这个常识,相当于有人问:太阳都会出现在白天吗?郦波答:有一天不是。
第二,郦波所集的这首七绝,二十八个字,除了必要重复如 " 细细 "
之外,还出现了两个 " 是
" 字,两个 " 吾字
",两个 " 此
"
字。除了特意为之,从没有哪个诗人这样遣词造句。因为诗词是一门非常讲究凝炼的艺术。
第三,平仄出了问题。按照最简单 " 二四六分明
" 原则," 长恨此身非吾有
" 的平仄不对。因为是苏轼的原作,一查就知道,原文是 " 长恨此身非我有 "。" 吾
" 字是平声," 我
" 字是仄声。苏轼的平仄没错,郦波搞错了。
第四,这首诗一共四句,第一句的 " 欢
" 字没押韵。而押韵的两个字,一个字是 " 香
",一个字是 " 乡
"。这样押韵,苏轼的棺材板都压不住了。这叫 "
撞韵 "(不规范的术语叫 " 连韵
")。就跟我们撞衫、撞脸、撞鞋子一样,女士都不喜欢。诗人也不喜欢撞韵。两个读音一摸一样,没有变化,极其死板。
第五,集句,不是乱集一气,四句话需要构成新的关联性。郦波所集的,没有关联性。尤其是第二句,在整首诗里极其突兀,不知所云。当然,这属于意思连贯的范畴。虽然也很基础,但对于郦波而言,显然难度大了一点,也就不苛求了。
千百年来,诗词作者时常会用到集句形式,其中有许多优秀和值得品味的,比如一首写官员失势的集句
:
几家欢乐几家愁,(宋
无名氏)
山雨欲来风满楼。(唐
许浑)
说尽心中无限事,(唐
白居易)
悔教夫婿觅封侯。(唐
王昌龄)
其实广大观众并不苛求评委都是下笔千言的诗人,但毕竟是这一领域里浸淫多年的专家,错误太多总是说不过去。而且,作为评委,非要自己登台作诗,那自然免不了接受批评。很不幸,诗词大会的闭幕式上,康震教授也兴致勃勃作了一首总结性的七绝:
大江东去流日月,
古韵新妍竟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
一代风流唱春晖。
在高大上的央视舞台,面对众多的诗词爱好者与观众,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国学大师霍松林的弟子、俨然是诗词权威的康震,同样露了败笔。
这首绝句平仄全错,粘对有失,语句不通,诗味全无,连诗词入门级都没有达到。这与他之前在屏幕上朗诵点评优美诗词的形象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国学式微,复兴传统文化,先得让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更专业一点。
娱乐大众不是不可以,普及常识不是不可以。但娱乐和普及的前提,不是形式精彩,而是内容准确!
在遭到质疑后,郦波教授率先做出了回应。
郦波在承认了一部分错误后,也做了辩解,他认为自己是在两分钟内做的集句,时间仓促,因为没有遵守《平水韵》而遭到了诗词保守派的攻击。
回应暴露了郦波对格律的无知。他集句里的问题,是诗词的基础问题和常识问题,无论是遵守平水韵还是使用今韵都不该出现。
郦波更引用《庄子》,将质疑者比喻为蜩与学鸠,将自己比为鲲鹏。蜩与学鸠飞得很低,反而去讥笑背负青天,直上九万里的鲲鹏。
这一回应引起了民间诗词爱好者更大的抵触,有人表示希望央视在诗词大会上开辟创作环节,并要求与郦波进行限时、限韵的创作
pk。他们认为:有理有据指出郦波教授的错误,但对方用这种侮辱人格的方式进行回应,实在有失水准。在诗词之林里,多的是蜩与学鸠
" 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郦教授自称是鲲鹏,大家是不认账的。能不能飞,是检验的唯一标准。要是飞不过蜩与学鸠,那不是鲲鹏,而是母鸡。
无题
将军忍辱岂伤怀,
细柳营前免战牌。
雪起风消都不管,
凭空万骑破长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