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行囊
(2011-07-01 15:27:15)
标签:
《禅的行囊》比尔·波特读后感生活禅茶禅一味文化 |
分类: 读书写字 |
南普陀寺旁就是闽南佛学院,有时进得寺内,上香拜过菩萨,爬过山,便有意要从佛学院这边的大门溜出来。那里总是很静,鲜见和尚的影子,只见外面绳子上滴水的黄褐色或青灰色的僧袍,窗台上晾晒的僧鞋,还有房前种在地上或花盆里的各种植物。蓝天烈日,蝉鸣呱噪,院内高大翠绿的菩提树在光影里晃啊晃的;偶尔也会听见水房里哗哗的水声,伴有和尚哼的小曲,总有一种身在未知世界的恍惚。山的这一边又有一座叫紫云竹寺的,是个尼庵,住了大群比丘尼。盛夏时节的山上盈翠欲滴,拾级而上便有荫凉可乘。有时正赶上比丘尼们鱼贯而入正殿诵经,个个素衣素面,谦卑温和,平静如月。我和友人闲极无聊,就会偷偷咬耳哪个尼姑脑袋最圆,哪个尼姑皮肤白净,哪个尼姑生的俏嘞。万丈红尘中的我们竟然毫无察觉,实际上在比较的无外乎都是我们自己在意的东西,我们根本无法了解僧尼们的内心生活和修为。若干年后,我才知道自己对于佛,对于禅的疏浅和无知。
没想到日后有机会帮助我深入了解禅宗的,竟然是这个长着大白胡子的美国老头比尔·波特。有人说,他是21世纪的唐僧,因为他的这本书其实就是他一路由北向南跋涉的朝圣之旅,用自己的脚丈量并探索了禅宗的历史发展足迹以及六位禅宗祖师的道场,并且和读者分享了他认识和思考后的禅法,中国文化以及各地风土人情。
我的一位台湾朋友曾跟我说,在台湾,所有的僧侣都要自己耕作,自力更生,尊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既发展农作又修行并行的信条,而大陆的僧人看上去要安逸得多,大多数的禅堂寺院都有居士们整理打点,每天做做功课,吃吃饭,轻松的很。我并不知如何辩驳和解释,因为我确实无法知晓寺院的僧伽是如何运作养活自身的,城市寺庙中的僧侣又和偏远山中修行的僧侣之间到底有何差异。这个对中国禅宗和佛教感兴趣的比尔·波特却在书里给了我答案,使我有机会更深入地认识僧侣和寺庙。他不断提示我们如何在现代世界、日常生活里实践禅的思想。禅的根本,是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修行。禅关心的是我们此刻的想法,而不是历史上的那些仪式或戒律。如果我们一直用分别的眼光注释这个世界,我们的内心自然就不会平静开阔到哪里去。
我常常知难而进,看德国的电视,尽管我的德文还远远不行。里面经常播放百万千万富翁的生活以满足世人的好奇之心,毕竟那是一个很少人能够企及或想象得出的世界。一个身价不俗的小伙子轻松地说:‘我早已不再留恋什么豪车了。’亲爱的观众,你要清楚他的言外之意,因为他的下一个目标或许是游艇,或许是私人飞机,或许是一个足球俱乐部,或许是一座金矿,钱对于某些人来说只是一个庞大的数也数不完的数字。而另一个节目也揭示穷人的悲惨境地:一个身体残缺不能谋生、想要自杀的丈夫,一个照顾家庭无米下炊、邋遢的主妇,当主持人把愁容满面又贫苦交加的主妇交给形象设计师,给她换上新颜并帮助她找到工作的时候,不论是她还是作为观众的我,难以置信到泪流不止,狂喜又心酸,她的丈夫也一次再次地拥抱她,久久不能说出话来。这看起来更像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童话故事,因为这样的幸运并不常常发生。这里,我们无需评判谁的命运好,谁的命运不济,只是同大多数社会底层的人比起来,我们的生活过得平静而有条不紊。‘禅的本质是脱离苦海。而解脱的唯一方法是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无非是自己内心生成的幻境。’世俗中的人们往往过多寄望梦幻泡影,一味质疑生死离别,执着挣扎荣华富贵之中,贪婪而执着地背着日益沉重的行囊,把自己变成名副其实钢筋水泥中的困兽,而忽略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求心即是一种智慧修行。
僧侣们呢,他们有着自己的秩序和清规戒律,并完成自己修为的使命,和我们每个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同。晨钟暮鼓的寺院,‘起床、坐香、诵经、用斋、劳作、就寝,一切依钟板号令而行。如果愿意,你可以在这里走完一生,不必说一个字。这是一个存在于语言之外的世界。’
比尔·波特真是个道地的中国通,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和研究,足以让一个中国人自愧不如。他喜爱并熟悉中国古诗和佛经,他喜欢贾岛、白居易、李白、王维等等,一有机会,都会特意去墓园之中去拜祭他们,有的甚至去过6-7遍,并致力于把他们的作品翻译推介到国外,这足以让你敬重他。他也向僧侣和宗教人士建议如何把佛教推广到全世界去,因为他更了解西方社会环境和人群。另一方面他尽量享受,尽情体验这样的旅行,你在这本书里经常会看到吃茶沏茶的情节,禅茶一味,杯中有禅,真是所言不虚。其中一个沏功夫茶的细节真是有趣,令我这个在厦门生活多年,常喝铁观音的人抿嘴而笑:‘在一只紫砂茶壶里装上三分之一壶茶叶,浇上开水,然后立刻倒掉---第一泡是用来洗茶和‘醒茶’的。开水再一次倒进紫砂壶,泡上二十秒钟,便被斟进茶盘上的四个小茶碗里。’书里类似这样趣味的细节还很多:旅程之上,比尔同的士司机打交道砍价钱,坐频频故障的长途大巴,吃路边好吃的本地小吃,住寒冷令他难以入眠的小旅馆,甚至夜半闹鬼的房间等等,智慧,幽默,生动,自然,并且用到与时俱进的国人用的现代语言,这令他的游记亲切平实,笔下的禅道平易近人,而非艰涩高深难懂,当然这也和叶南的翻译功底分不开的。实际上,这是一趟清苦艰辛的旅程,每每看到他长途辛苦劳顿后终于能够舒舒服服地洗一个热水澡,或按摩后能让自己能重新挺直腰杆走路,或喝到一壶热茶或咖啡暖和身子,我都会替他长舒一口气、由衷宽慰;尤其是看到他能吃到一顿令他知足欢喜的饭食,哪怕简单的只有青椒豆腐、白菜萝卜,煎蘑菇,炒面筋,也能让我这个吃素的人顿觉美味无穷,滋滋生出口水来,真是一桩怪事。
总而言之,这样的旅行,这样的经验,都是一种难得的对禅亲身的感知和体会,在乎一心。禅,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也读过作家程然对于这本书的感想,有一句话印象深刻:‘认真地去读他的书,体会他的所得,对自己未来的践行发掘出借鉴的经验,就是不辜负了。’是的,读书的终极理想,莫过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