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驾山
观驾山,位于庄河市观驾山乡境内,海拔233.7米。传说薛礼征东时,在此山观望太宗李世民从海上来没来,因此得名。而1921年《庄河县志》上记载为“相传唐王驻跸于此,万民观驾于此,因以命名,《通志》作:关家山。”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而《奉天通志》上却记载为“关家山”。
因为此山紧濒临海边,远望能望到石城岛,海王九岛,因此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上面有古代遗留的墩台痕迹。山下有一处大庙寺院遗址。查老县志记载为“大庙,城南二十五里坡子,乾隆十三年建,祀龙母,经理人”(《庄河县志1921》)。说明这是一处供奉龙母的庙宇,正殿应该三楹,可惜今已不存。
远眺观驾山
山巅奇峰
转自庄河冷雨轩博客:联系电话:18641113683
庄河驴友登此山简介
庄河西大山
城山(又叫西大山),位于庄河市镇西面,海拔255.4米,南北走向。上面最高处建有庄河电视塔。
观驾山,位于庄河市昌盛街道(原观驾山乡)境内,海拔233.7米。
西大山、观驾山,一个简单而响亮的山名,2013年04月20日,由七月流火、铁观音领队的庄河市户外驴友十一人,齐聚西山公园门口,穿越城山(西大山)——观驾山。
今天天气晴暖,很适合登山。8:00准时出发,经过一番辛苦的努力全队于10:00登上第一座山峰。放眼东望,城市的美丽近收眼底。
自早上8:00开始登山到16:40下山,共8个多小时的路程,走过六座主峰,谁说不算高和险,但是对我们这群小驴们来说,累的也算是够强。这是一条不算很虐的休闲穿越好路线,很合乎徙步登山的线路要求。一路好风景,有“登山望海”之美誉,各有千秋,亦宜游焉。
观驾山——古时传说薛礼征东时,薛礼上此山观望太宗李世民,是不是从海上来的,由此而得名。
而1921年《庄河县志》上记载为“相传唐王驻跸于此,万民观驾于此,因以命名,《通志》作:关家山。”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所以《奉天通志》上却记载为“关家山”。
因为此山紧濒临海边,远望能望到石城岛,海王九岛,因此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上面有古代遗留的墩台痕迹。山下有一处大庙寺院遗址。查老县志记载为“大庙,城南二十五里坡子,乾隆十三年建,祀龙母,经理人”(《庄河县志1921》)。说明这是一处供奉龙母的庙宇,正殿应该三楹,可惜今已不存。
唐朝征辽东,在历史上先后经过六次,即自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至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历时23年方灭高丽国。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出征只是一次,即贞观十九年二月出兵,十月班师,“拨十城,置三州,大获胜捷”。观驾山,就是这一次遗留的名称。
唐太宗亲自督师征辽东,分陆水两路进军。陆路,
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水路,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这里着重说张亮。张亮率军从山东东莱乘船至辽东南部沿海登陆,先攻取卑沙城(金州大黑山),随后联络陆路张俭一军,同时攻取建安前后城(即城山古城),辽南捷报传到唐太宗耳里,他非常高兴。这时陆路进军,更是捷报频传。在这种情况下,唐太宗决定到辽南巡察一下。一部分将领护驾行程。晓行夜宿,不必细述。那时,到处是荒野古林,没有像样的道路,就错过张亮、张俭军队驻营,来到东南沿海了。
张亮、张俭听说皇上要来巡察,一等没到,二等没来,按时间计算巳过了,就心里着急。立即派出人去打听,回来的人说已经向东南走去,张亮、张俭将军营安置一下,立即带着随从骑马追去。经过跋山涉水,穿林越岭,终于在一座山前(即观驾山)相遇。张亮、张俭滚鞍下马,参拜皇上。连连说:“臣未能及时迎驾,罪该万死!”唐太宗李世民见到张亮、张俭前来,非常高兴,互相交谈进军获胜情况。君臣在山前席地而坐,共进午餐:随后登山远望。一看大海相距很近,唐太宗说:“曹操曾经观沧海,并著有诗篇。我们也去临海突出部观赏大海,众卿以为如何?”众将领齐声说:“愿遵旨前往!”下山晚餐后,荒野宿营,一夜无话。
第二天早餐后,众将护驾来到临海突出部,登上较高一座山顶,观赏大海。这天晴空丽日,风丝不动,众人心情格外爽快。唐太宗说:“各位爱卿,可即景赋诗。”张俭先说了一句:“海天一览千里目。”张亮接着联上一句:“江山永固帝王心。”正在这时,忽然从悬崖唷壁上飞起一只雄鹰,凌空翱翔,盘旋高空。众人观看雄鹰,唐太宗心有所思,便说:“朕与众卿来此不易。常言道,
‘人过留迹,雁过留声’。众卿可想一下,我们留点什么遗迹,可传于后世?”众人寻思一阵子,张亮先说:“我和张俭拜谒皇上那座山,就叫观驾山。”张俭说:“这里就叫唐太宗观海台。”众人听说,都赞同,建议张亮、张俭分别刻石传世。
这就是观驾山名称的来龙去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