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10)野绿豆

(2013-10-03 06:52:25)
野绿豆野绿豆是一种野生的豆科植物,有根瘤菌,茎叶也富含氮、磷、钾。我吃过。发绿豆芽挺不错。和家种的一个味。家里老人摘了好多要磨粉以后做面汤,我一直就不放心呢,有没有知道 的啊

药师朱锐锴/文记者黄宅裕/图

  野绿豆多生于村边及荒野路旁杂草地上。在连州、连南、阳山称为夜关门,在英德叫草决明,清新叫猪屎豆,连山、佛冈叫假绿豆,在清新三坑镇叫竹仙豆。

  野绿豆一年生,粗壮草本,高二尺左右,羽状复叶,有小叶2—3对,上端的小叶较下端的大,倒卵形或矩圆状倒卵形,先端钝而有小锐尖,基部稍偏斜,边全绿,叶背被柔毛,在总叶柄上两小叶间有线形的腺体,秋季开花,花黄色,生于叶腋外,果细长,近四枝形,长可达4寸,成熟种子绿褐色,光亮。野绿豆药用种子(决明子)及根叶,秋冬采集,晒干备用,味苦咸,性平,清肝明目解毒,主要用于眼结膜炎,高血压之头痛,习惯性便秘,用干决明子15g煎水服用。在我老家三坑镇枫坑,野绿豆使用很广,小儿有疳积时,用鲜根适量蒸猪肝食、小孩的症状很快消失、另外,每到十一月初,村中上了年纪的人都割野绿豆来晒,待决明子脱落后将其装起来,可以煎水喝,亦有作枕芯用。

  (如需服用,请遵医嘱)
又称野豆子、野绿豆。旱田荒而不播,球场弃而不用,必生满畈。茎直立或斜立,渐生如蔓,可缠绕他物。下茎青绿而圆,上茎方而沟,有细绒毛。叶有长柄,一枝三叶,卵圆有尖,双面被柔毛。仲秋叶腋开花,色黄,形如蛱蝶。结荚长细双生,如豆豇而小。子,色。全草药用,种子可食或榨油。
野绿豆是一年生,粗壮草本,高二尺左右,羽状复叶,有小叶2—3对,上端的小叶较下端的大,倒卵形或矩圆状倒卵形,先端钝而有小锐尖,基部稍偏斜,边全绿,叶背被柔毛,在总叶柄上两小叶间有线形的腺体,秋季开花,花黄色,生于叶腋外,果细长,近四枝形,长可达4寸,成熟种子绿褐色,光亮。野绿豆药用种子(决明子)及根叶,秋冬采集,晒干备用,味苦咸,性平,清肝明目解毒,主要用于眼结膜炎,高血压之头痛,习惯性便秘,用干决明子15g煎水服用。在我老家三坑镇枫坑,野绿豆使用很广,小儿有疳积时,用鲜根适量蒸猪肝食、小孩的症状很快消失、另外,每到十一月初,村中上了年纪的人都割野绿豆来晒,待决明子脱落后将其装起来,可以煎水喝,亦有作枕芯用。祝生活愉快!
据说这个煮不烂

科名:豆科

属名:鹿藿属鹿藿

学名:RhynchosiavolubilisLour.

【异名】鹿豆(《尔雅》郭璞注),豆豆、野绿豆(《纲目》),野黄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老鼠眼(《广州植物志》),老鼠豆、野毛豆、门瘦、酒壶藤(《湖南药物志》),鸟眼睛豆、大叶野绿豆(《浙江天日山药植志》)。

【来源】为豆科植物鹿藿的茎叶。

【采集】5~6月采,晒干。贮干燥处。

【性味】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无毒。"

【归经】《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厥阴经。"

【功用主治】凉血,解毒。治头痛,腰疼腹痛,产褥热,瘰疬,痈肿,流注。

①《本经》:"主女子腰腹痛不乐,肠痈,瘰疬,疡气。"

②江西《草药手册》:"祛痰,解毒,杀虫,祛风湿,和血气。治肠痈,瘰疬,头痛,眼痛,腹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放汤,3~5钱,外用:捣敷。

功能主治

消积散结,消肿止痛,舒筋活络。用于小儿疳积,牙痛,神经性头痛,颈淋巴结结核,风湿关节炎,腰肌劳损;外用治痈疖肿毒,蛇咬伤。

选方处方

①治惯发性头痛:鲜鹿藿七钱,水煎服。

②治妇女产褥热:鹿藿茎叶三至五钱,水煎服。鹿藿

③治瘰疬:鹿藿五钱,豆腐适量,加水同煮服。

④治流注,痈肿:鲜鹿藿叶适量。捣烂,酌加烧酒捣匀。外敷。

资源分布

多生于山坡,旷野溪边,路旁灌丛中,生长杂草中或附攀树上。分布四川、浙江、江西、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台湾、湖南、湖北等地。本植物的根(鹿藿根)亦供药用。

植物形态

鹿藿,多年生缠绕草本,各部密被淡黄色柔毛。茎蔓长。3出羽状复;侧生小鹿藿叶斜阔卵形,或斜阔椭圆形,长2~6厘米,阔1.5~4.5厘米,先端短急尖,基部圆形:顶生小叶近于圆形,长2.5~6厘米,阔2.5~6.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小叶纸质,上面疏被短柔毛,下面密被长柔毛和淡黄色透明腺点;托叶线状披针形,不脱落。总状花序腋生,有花10余朵;花黄色,长7毫米;花萼钟状,5裂;花冠蝶形,龙骨瓣有长喙;雄蕊10,2体,花药1室;子房上位,胚珠2,花柱长,基部弯曲被毛,柱头头状。荚果短矩形,红紫色,长约1.5厘米,阔约9毫米;有1~2颗黑色有光泽的种子。花期5~9月。生长杂草中或附攀树上。分布四川、浙江、江西、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台湾、湖南、湖北等地。

名家论述

1.《本草经疏》:鹿藿,解毒凉血之药也。故主肠痈瘰疬疡气。女人以血为主,血虚有热,则腰腹痛不乐,得苦凉之气,则热退而血得所养,故主女人腰腹痛不乐也。鹿藿

2.《本经》:主女子腰腹痛不乐,肠痈,瘰疬,疡气。

3.江西《草药手册》:祛痰,解毒,杀虫,祛风湿,和血气。治肠痈,瘰疬,头痛,眼痛,腹痛。

http://s10/mw690/65045ce7gx6D7OMggZza9&690

http://s2/mw690/65045ce7gx6D7OMis9P41&690

http://s7/mw690/65045ce7gx6D7OLC6j476&690

http://s1/mw690/65045ce7gx6D7OLHcOI10&690


http://s5/mw690/65045ce7gx6D6MGkbWI64&690
拍于2013、10、2日由家村钟楼花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109)悬钩子
后一篇:(111)水荠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