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大叶蓼(红蓼)

大叶蓼(亦称红蓼,味清香且含辣味,有人家种为蔬,清炒、脍羹、做汤皆味美无穷,尤其烧鱼,鲜香又解腥。古《诗经》中有“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这“游龙”就是红蓼,在这首诗里红蓼被比成无知的狡童,桥松则比为才貌双全的子充─帅哥。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曾说:古人种蓼为蔬,而和羹脍。明嘉靖年间(1522—1566),白夏叶村的叶椿用制作大曲酒的曲药红蓼,研制成偏方“玉蓼丸”。此偏方专治妇科诸病,药到病除。神宗年间叶椿奉旨进京,治愈了皇太后的顽疾,神宗帝十分感激,心想赐婚于叶椿。无奈,当时叶椿已年过半百,家有小儿名叫锡龙,神宗皇帝将侄女(京山王孙女)赐婚于叶锡龙,诰封为郡马,并赐河南开封为邑地。大叶蓼主要有四种:小蓼草,植株小,茎细,叶椭圆形不辣。大蓼草植株又粗又长,可以长到半人高,茎杆粗,节膨大,叶较尖也不辣。辣蓼草,植株也比较大,杆深红色,叶子颜色较深,整张叶子狭长,顶部尖,最明显的是叶子上有不规则的暗黑色斑点,叶子是辣的,猪不吃。还有一种跟辣蓼草很像,但叶子稍圆稍大,整株颜色也比较淡,主要区别是叶子上的黑斑点是一团,而不是像辣蓼草一样密密麻麻全是。叶子也不辣或微辣。这种蓼草才是做酒药的重要原料。
红蓼(学名:Polygonum orientale
Linn.)为蓼科植物。一年生草本,高可达3米。茎直立,具节,中空。叶两面均有粗毛及腺点。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下垂;初秋开淡红色或玫瑰红色小花。生于沟边、河川两岸的草地、沼泽潮湿处。因其生长迅速、高大茂盛,叶绿、且花密红艳,适应性强,适于观赏,故适宜做观赏植物。果实入药,名“水红花子”,有活血、止痛、消积、利尿功效。除西藏外,广布于中国各地,朝鲜、日本、俄罗斯、菲律宾、印度和欧洲、大洋洲的其它国家也有。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一年生大型草本,株高1-3米,茎直立,中空,多分枝,全株密被粗长毛,叶大,互生,阔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6-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浑圆或稍呈心形,全缘;托叶鞘筒状,下部膜质,褐色,上部草质,绿色有缘毛。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柔软下垂如穗状,小花粉红或玫瑰红色,花期7-9月。多生于水边。
编辑本段花语
离别之情
红寥又名狗尾巴花、而另一种更常见的狗尾巴草的花语是暗恋、童心
编辑本段故事传说
代表离别的红花
古时候,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不是车马,而是船只。每当有人要远走他乡,亲朋好友们就会聚集在码头送行。从初夏时节开始,在码头周围的河岸上,人们会发现一种野花,它们宽大的绿色叶片,配着红色的穗状花——这些野花成片出现在水边,就像火一般热烈,为送别的人们渲染着离愁别绪。这种以“红配绿”的方式出现的野花,就是蓼花,植物学家称它为红蓼、荭草,而民间则喜欢把它叫做狗尾巴红、狗尾巴花。唐朝有位诗人名叫司空图,写过一句关于蓼花的诗:“河堤往往人相送,一曲晴川隔蓼花。”诗中将码头堤岸上人们送别的情景和水边的蓼花相呼应,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蓼花作为代表离别的野花,在古人的生活中正式登场。
民间有一则关于蓼花的经典故事,说有一位姓铁的官员,要去远方工作,临别之时,他的各路朋友都来相送。送别的队伍中以文人居多,但也有一名看似粗鄙的武官,和这些文人显得格格不入。文人们打算为难这位武官,于是提出,到场的每个人都即兴作一首诗,赠给这位姓铁的官员。当这群文人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吟诵出诗句之后,终于轮到武官了。文人们猜想,一个武官能有什么才学,等着看他出丑吧。只听武官开口:“你也作诗送老铁,我也作诗送老铁。”这两句诗太俗了,文人们暗自得意,正想着怎么嘲笑他时,武官的后两句诗,却令他们震惊——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这首诗虽然朴实,其中的意境却非常符合送别的情绪。这首诗曾出现在《还珠格格》,由紫薇所作。
水边的“游龙”
古人把蓼花形容为水上的火焰,并有“蓼花蘸水火不灭”的说法。因为蓼花如火一样的红色,所以古人又把蓼花叫做“红”,植物学家也把蓼花称为“红蓼”。其实蓼花还有个更古老的名字,听起来很有气魄,叫做“游龙”。《诗经·郑风》里有诗句说:“山有桥松,隰有游龙。”意思是说,山上生长着高大的松树,而潮湿的水边则生长着蓼花——因为蓼花的茎和整个红色的花序都比较纤细,就像龙的体形,而展开的枝杈和叶子,则像龙的爪,加上蓼花常生在水边,和龙的习性也比较类似,所以古人用龙来为这种野花命名。
在夏季,蓼花绿色的枝叶生长得很旺盛,而到秋天,红色的花会集中开放。其实,蓼花从初夏开始,就陆续开放了,只不过在夏末秋初开放得比较旺盛,而那个时候,很多花正渐渐枯萎,对比之下,尤其显得蓼花繁茂。
编辑本段蓼花大家族
蓼花不但在江南地区的水边时常能够见到,在北方也比较常见,人们喜欢把蓼花栽种在水边、湖畔,当作观赏花卉。如果身在北方,在水边往往也可以发现一片类似蓼花的植物,只不过它们的花没有那么红,而是粉白色,植株也没有蓼花那么高大。这就是蓼花最常见的亲戚之一,也是北方湿地上最常见的植物——酸模叶蓼。
看出来了吧,酸模叶蓼和蓼花的名字,都带有一个“蓼”字。有些专家认为,古人之所以把蓼花和它的家族都叫做“蓼”,是因为这个家族的植物,叶子吃起来有一种火烧火燎的感觉,有点辣,有点涩——因为感觉到“燎”,所以用同音字“蓼”来给这些植物起名字。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准确,因为有些蓼并不辣。在有辣味的蓼中,最知名的是“水蓼”,也叫“辣蓼”,嚼在嘴里确实很刺激,在华北地区的民间,辣蓼经常被当作炖肉的作料,用来祛除肉的腥味。
在蓼花家族中,很多种类都是生在水边湿地上的,不过也有一些蓼花,不但不喜欢潮湿的环境,反而选择在高山、荒地、草坡上生长,如长在石缝中的头花蓼。还有一些蓼,就生活在人类身边,在城镇中的草坪上、房前屋后,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编辑本段辨认蓼花
现在问题出现了——蓼花有的生在水边,有的生在山上,还有的生在城市里,植物学家们用什么样的共同特征,来认定它们属子同一个家族呢?
植物学家把叶子的特征作为最重要的判断标准——蓼花家族的叶子和茎连接的部分,也就是叶柄的根部,都有一层薄薄的、膜一样的结构,植物学家称之为“膜质托叶鞘”。这种膜一样的结构有时候上面带有长毛,有时候像光溜溜的意大利通心粉,但只要是蓼花家族的一员,都会有这样一个托叶鞘。去户外找找蓼花吧,别忘了观察一下“膜质托叶鞘”哦。
午时花,【别名】半支莲、草杜鹃。马齿苋科马齿苋属植物大花马齿苋.,以地上全草入药。四季可采,一般鲜用,或晒干。【性味】淡、微辛,平。【功能主治】散瘀止痛,解毒消肿。用于跌打损伤;外用治疮疖肿毒。【注意】孕妇忌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