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登遍了辽宁三大“屋脊”
于宪东
早就策划好了,租车去登岗山。临行的前一天,天气预报说,明、后两天大降温,有风雪。有人建议延后行期,女山友莲姊说:“雪有雪的风光,雨有雨的景色。”我说:“对,风雨不误是我们的传统,走!”
2012年11月1日早7点10分,我们大连歌友登山队一行27名山友,在市内希望广场准时登车,开始了叁天两宿的岗山之行。刚刚开通的鹤大线大连至通化段高速公路,车辆很少,不到七个小时,我们就在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大门口,展开队旗,拍下了第一张合影。
金润山庄的男主人金润,早早的就站在景区的门口欢迎我们了,经他帮助讲价,50元一张的岗山门票,我们每人只花了10元钱,好爽!
岗山是长白山龙冈支脉的主峰,海拔1373、1米,位居辽宁诸峰之首。书法家国俊在岗山主峰上写有四个镏金大字“辽宁屋脊”。
在辽宁省内的群峰中,被尊为“辽宁屋脊”的,除岗山之外,还有海拔1367、3米的老秃顶子山(主峰在本溪市恒仁境内)、海拔1336、1米的花脖山(主峰在丹东市宽甸境内)。这三座高峰,虽然海拔标高不等,但都称自己是“辽宁屋脊”、“辽宁第一高峰”。在老秃顶子山主峰上还立有一块石碑,上书“辽宁第一高峰”六个行书大字。2011年10月19日,我队35名山友,曾经登上了老秃顶子山的“辽宁屋脊”,并在“辽宁第一高峰”石碑前,展开队旗,合影留念。同年9月21日,我队39名山友,包括80岁高龄的孔教授在内,首登花脖山的“辽宁屋脊”,并在花脖山的主峰─大花脖峰上的石碑前,合影留念。
登遍辽宁三大“屋脊”,始终是我和山友们的共同心愿。今天,我们终于站到了第三处“辽宁屋脊”岗山的面前!
岗山,也是辽宁和吉林两省的界山,主峰在抚顺市新宾县响水河乡腰堡村北。这里是辽宁省东部最偏远的山区,映入眼帘的,就像是一段拍摄于几十年前的老电影中的镜头:坐落在岗山深处的小山村悄无声息,家家的烟囱里冒着炊烟,房前堆着整齐的劈柴垛,一匹黑色的老骡子正卧在地上打盹,十多只白色的鸭子迈着不紧不慢的步伐,摇摇摆摆地走下路旁的小河…躺在金润山庄烧得滚烫的小火炕上,听着窗外哗哗的小河流水声,我想起了小时候,在黑龙江农村度过的那些艰难岁月,久久不能入睡。
第二天上午七点半,我们开始登山。岗山主峰虽然巍峨高耸,但登山道路并不险峻,小型车辆可沿着水泥盘山路,直达海拔500米处的第三停车场。我们租用的是中巴,只能开至第二停车场。下车后,此次登顶岗山的“总指挥”莲姊,安排我走在前面,副队长天南海北负责押队。“总指挥”的“登山令”刚刚出口,急不可待的山友们,就像一群冲出了鸟笼的山雀,叽叽喳喳地向着主峰的方向走去!
俗话说“山多高水多高”,眼下虽然是枯水期,山腰间的小溪,仍然迂回转折,叮咚作响。生长在小溪旁边的白桦林,像一群楚楚动人的少女,婷婷玉立在茫茫的林海间。看到根须虬劲的古树,盘根错节的老藤,生长在几近无土的青石上,我脱口吟了一句诗:“树在石上长,水在石下流。”走在我身边的山友“海流”说:“我好像看到了,在每一棵大树后面,都闪动着一双抗联战士的眼睛。”岗山曾经是杨静宇将军的抗联司令部所在地,眼前的每一条山谷,都染红过抗联英烈们的鲜血…
没有一点风,高高的树梢一动不动。偌大的景区内,除了我们这一队来自大连的老人外,没有看见一个游人。显然,前几天这里下过一场雪,登山的小路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雪,这对老山友们来说,算不了什么;对头一次随队外出登山的“觅秋”来说,却格外兴奋,她说:“真幸运,我第一次外出,就登了雪山!”出发前,我最担心的是八十多岁的孔教授和第一次走出家门参加登山的雷冬莲,能否跟上队伍。没想到他们俩人越登越勇,一点都没拉后。反道是常万福、我及“登山翁”几位“老登山”,滑了几个无碍的腚墩,引起一阵轰笑。
虽说脚下的登山小路不萛难走,但步步高升,要登上这座海拔1373、1米的“辽宁屋脊”,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场意志和力量考验。我不停地用手抹着流进眼睛里的汗水,大口地喘着粗气,心跳得似乎要蹦出自己的胸膛。经过两个小时的顽强攀登,27名山友全部登上了岗山主峰。
“我们胜利了!”
“我们登遍了辽宁三大‘屋脊’!”
在主峰上,27名山友又喊又唱,全都学着年轻人的样子,摆出各种张扬的姿势,争抢着站在一处写有“辽宁屋脊 海拔一千三百七十三米”字样的山字形人造石前,拍下了一张又一张,见证这一胜利时刻的照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