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泡桐树花──开在树上的美丽佳肴(七)

(2012-05-14 07:28:01)
标签:

杂谈

1http://s7/middle/65045ce7gbff1bac78df6&690

http://s13/middle/65045ce7gbff1ba6bdf0c&690
            泡桐树花    拍于儿童医院西侧健康街  2012、5、13
    
     在市儿童医院西侧和大工化工学院东墙外,有一条僻静的小巷。小巷两侧长着两排郁郁葱葱的泡桐树,每到五月之初,小巷两侧的泡桐树花就会率先开放。泡桐树先花后叶,花期有二十多天。届时,大连的大街上尚没有绿荫出现,这条小巷两侧盛开的泡桐花,就像两条紫红的祥云,笼罩在人行道上,格外引人注目。我的家住在一二九街,和这条小巷相邻,每每看到这些异常美丽的,略带紫色的花朵,我就会异想天开地想:这些挤在一起的喇叭花,鲜鲜嫩嫩的,肯定能吃。
    想归想,毕竟没有采取过行动。后来,我看了一本台湾人写的叫《百花茶餐》的书,书中例出了那么多能吃的花名,我据此推想泡桐树花也一定能吃,尽管书中并没有提到泡桐树花的芳名。前年五月的一天,我又走过这条小巷,几朵雨后落在绿草坪上的泡桐树花,鲜嫩的模样让人爱不择手。我捡了一把带回家中。怎么吃呢?我想,不就是怕有毒吗?我采取的办法是先焯后泡,为了安全起见,干脆泡了一宿,换了三遍水。
    
    泡桐树花这东西不出数,看似一大把泡桐花,焯、泡后捞出来才一小点。这也不够干什么用的呀?做个汤吧。我在锅中先放了油和葱花姜沫,烧出香味后放水烧开,再将勾兑好的面粉,倒进沸水里搅拌成汤。然后放入调味的精盐和泡桐树花,又在上面甩了一个鸡蛋花,往翻花的汤锅里倒了几滴小磨香油。这碗泡桐树花的高汤,就算完成了。你猜怎么样呢?就说这颜色吧,鸡蛋花是黄色的,面粉是白色的,葱花是绿色的,零星的香油花是飘动的。啊,那扑鼻的香味,我就不说了。最使我预料之外的是:看似不起眼的一小团泡桐树花,谁知一入锅,立刻铺展开来,那一片片飘浮在汤中的、微微略透一点紫色的泡桐花,简直让人垂涎欲滴。
    实践让我知道了泡桐树花无毒好吃,我在登山的时候,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山友们。可惜,那年的泡桐树花已经凋谢了,山友们失去了品尝的机会。去年,山友赵凤枝照着我的办法做了一次,她悄悄地对我说:“队长,你去年介绍的办法我用了,很好用,用泡桐树花做的汤很好喝。”今年,山友凤行天下又做了改进,她将泡桐树花焯后没泡,只用清水过了过,就上锅了,也很好吃。她做的是泡桐花八宝粥,带到了山上让大家尝。我尝了一口,一股泡桐树的幽幽花香,直透唇齿。
     上周日,我又站在儿童医院工地边上的矮墙上,采了一大包。泡桐树花花朵大,一堆一堆的挤在树枝上,很好采。回家后拔掉卉蒂也很简单,不像其它野菜摘洗起来费功夫。这一次是我老伴下的厨,她做的是用泡桐树花烙软饼。具体步骤是:先将焯、泡过的泡桐树花放在盆里,加精盐、姜沫、葱花和少量面粉,调成糊状备用。锅中放少许油,免得沾锅。油热后倒入一个软饼量的面糊,翻倒烙熟装盘即食。味道怎么样?不用我说,自然是大连一绝。我边吃边品边夸奖说:“老婆子,你的手艺真高。任他多么高级的大饭店,也吃不到泡桐树花烙软饼这道主食呀─哈哈哈哈!”
    泡桐树花一年一开,平时无人保存,等一年才有品尝的机会。经过这些年的琢磨了解,现在我已经知道了泡桐树花不仅能吃,还是一味 。药名就叫“泡桐花”,资料上说功效为: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治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急性扁桃体炎,菌痢,急性肠炎,急性结膜炎,腮腺炎,疖肿等;同时,泡桐果还有降压的作用。真没想到,在我们大连城乡,随处都能看到的泡桐树花,还有这么多的用处。
    有一天,当我把这个新发现讲给大姑爷听时,他笑了。他说小时候在河南老家时,他母亲和老乡们经常采大筐的泡桐树花,用来烙饼和蒸饭吃,满好吃的。原来,我只是身处大连一隅,孤陋寡闻而已。近日,我又在网上得到新资讯,有位网友回忆小时候,曾听外公说把泡桐树的果果(籽)和叶煮成水,用来洗澡,可以治疗皮肤病;籽还可以炒着吃呢。另一网友的发现更有创意:摘几杂泡桐树花,用手搓出水,晚上睡觉前摸在脸上,第二天清晨洗净,可以治愈脸上青春豆。
     山友们,让我们感恩泡桐树花带给我们的健康和美丽。泡桐树花,是上苍馈赠给我们大连城乡的一道早春的花环和彩虹;是一道开在树上的天然的美丽佳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