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周边山野菜宝典(7)──把蒿

标签:
杂谈 |
听说我们这次要去桓仁,登老秃顶子山,山友穿林海特别提醒我,那里有一种特别好吃的山野菜种子,叫‘把蒿籽’。他说:“我前些时回桓仁,还带了一些回来,拌酱老好吃了;若焖个半月二十天,发酵了更好吃。那玩艺满山都是,告诉山友们带着大剪刀,不大会就能剪一大抱。不过,一大抱才能收不点籽。”
有这么好的事,当然不能错过。我和队里的几位“野菜迷”,都暗中带上了大剪刀。可是“把蒿”长什么样呢?心中没底。在老秃顶子山风景区入口处,买完了门票后,我见缝插针地问一位当地的管理人员:“什么是‘把蒿’呢?”,他在路边顺手拔起了一棵干枯的植物说:“这就是‘把蒿’,嫩的时候,叶子可以拌醤吃。”
认识了把蒿,心中很高兴。上山时,我和山友“静心”、“北纬38度”边走边采,不几步就采了一大把。一闻,那个香味就别提啦。怎么吃呀?把蒿虽然有穗,却找不到籽。是不长籽?还是已经落了?问了几个当地人,都摇头说,没听说过用把蒿籽做醤菜吃的事。我有些泄气了,把手中的一大把干把蒿,丢在了路边上。
返回大连的头一天,我和静心在农贸市场里,发现了一个摊位上,摆着一袋子叶片上绿中带着点紫红色的山野菜。一问,原来这就是“把蒿”,在大棚里种的,25元一斤。问明了吃法后,我和静心各买了一兜,带回车上。晚上,我和同房间的常万福、岳敦茂两位山友,说起了在农贸市场买到了把蒿的事,常万福无意间说道,他每年都要从家乡吉林,带两瓶搓碎了的把蒿来大连,炖魚菜时放上一点做调料。他的话让我忽然明白了,穿林海说的把蒿籽腌小菜,所用的主料就是这种搓碎了的干把蒿吧?真可惜,登老秃顶子山时,我把采到手的干把蒿又扔掉了!
返程路上的最后一个景点,是游览沙尖子乡地温异常地带。静心在当地人的指点下,在那里的山坡上,为我采到了一大棵把蒿。太好了,因为这里的地温异常,这棵约一米高的大把蒿上,还带着部分绿叶。附近还有没有呢?上车前,我又在附近采到了几棵干把蒿,一并装在兜里带回大连。
回到家里,我爱人拿出了一小把鲜把蒿,摘洗干净了,在案板上拦了几刀,按要求切了一棵生葱,混在一起用炒过的大酱调了调,别的什么佐料也没放。能好吃吗?我爱人有些怀疑,我也觉着心里没底。尝尝吧,反正人家就是这样说的。你猜怎么样?我母亲先动的筷子,她品了品说:“好吃。”我爱人也跟着挟了一口说:“嗯,不错。”我是最后一个尝的,只把挟起的把蒿叶和葱叶,往鼻子下面一闻,那一股异样的香味就冲上了脑门。我边吃边说:“剩下的把蒿别吃啦,明天是礼拜天,孩子们准来,让他们也尝尝吧。”第二天上午,我的女儿带着孩子来了,大侄子也从新疆援疆回来了。我招待他们的第一道菜就是凉拌把蒿。孩子们都说把蒿味道独特,很好吃;连三岁刚上幼儿园的外甥女秋秋,也望着空盘子说“还要吃”。
带回家来的干把蒿,目前还在干燥的过程中,还没有搓碎,也没有吃。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资料,得知“ 把蒿”,也叫猫把蒿,猫把虎,猫荆芥,猫草,属于唇形科藿香属,全国各地都有分布,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中药材,具有祛暑化湿,和胃止呕,行气的作用,也是一种十分好的调味品。我对照了一下它的实物和图片,在我们大连周边的山上,生长着很多尚不为人熟悉的把蒿。正好,明天我们又要去南岔鞍登山,山友们,让我们有意识的去拜访一下这种叫“把蒿”的植物吧。
(山语者摄影)
前一篇:北纬38度─登五女山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