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中华以农立国,自古以来都是非常重视农业的。《国语.周语》有云:“民之大事在农”,是说老百姓的大事就是种好庄家,获得丰收,过上“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美好生活。
因而,古代那些聪明的帝王,弄明白了内里意思,就于每年初春时候依时举行一个亲耕农田,鼓励农桑,以奉祀宗庙,祈求丰年的隆重仪式,谓之藉(ji)田。也写作“籍田”、“耤田”。《诗经.周颂
.载芟序》云:“载芟(shan),春籍田而祈社稷也。”即铲除杂草,整好田垄,皇帝亲耕,向土地神、农神祈祷五谷丰登。“《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leisi),.....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天子三推,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即农历正月初春时候,皇帝选一个吉利的日子,向天帝祈祷五谷丰登,囤满仓盈;选一个吉利的时辰,带上耕田用具,领上百官,到”耤田“执鞭驱牛,扶犁耕田。天子三个来回,三公五个来回,卿和诸侯九个来回。
《史记.周本纪》就已有“舜耕历山”的记载。周人举行耤田时候祭拜的“先农',即尧帝时代教民稼穑的农官周人的首领,中国的农神后稷。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始立先农坛,祭拜农神后稷,其后历朝继沿不变。
坛,祭场也,在平地上夯土筑高臺,以为祭祀天神远祖之所也。《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祭天也。“是说,遇见大事,就要立坛烧起柴火举行祭拜仪式,以示郑重。太坛,祭天之坛也。
《汉书.文帝纪》载:“(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春正月丁亥,诏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诏书中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开土除草,耕耘田地,我亲为天下表率,好来供给祖庙粢盛丰赡。粢(zi),谷类总称。粢盛(cheng)者,盛于祭器内之黍稷一类祭祀祖先之供品也。
朱元璋建国不久,便于南京城中轴线南端的东边筑天坛,西边建先农坛并置籍田。他规定,每代新皇登基之初,必须在先农坛前行耕耤礼。
先农坛内设观耕台,台下有田一亩三分地,缘此,人们便仿照榜样,把自个儿的私人田产,从事的事业势力范围,也美誉之曰“一亩三分地”了。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依照其父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意志,坛庙建置悉如南京旧制,于北京永定门内西侧建坛立庙,以为耤田祭祷之神圣场所——“先农坛”。
满人建立清王朝之后,融入中华文化之主流,也便遵循重农固本的思想,各代皇上不但到先农坛行驶耤田仪式,而且推广至全国各地。那位爱写诗的皇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还写有“耤田”诗多首。其中一首为——
司农京兆进犁鞭,黄道迎南直似弦。恭己倡民宜用慎,却思将事隔经年。
至于说为啥“耤田”恰恰是“一亩三分地”,乃是由于“一”、“三”乃阳数中最小的两个,皇帝乃阳,而且“耤田”时候不能过于劳累,于是礼部官员便议定这“一亩三分地”恰是最为吉利最为合适不过的了。
2022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