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自号诚斋。江西吉水人。他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四大诗人。他的儿子扬长孺把他的作品编辑成书,名《诚斋集》,其中诗歌二十卷。虽然说他的诗歌名气不如陆游、范成大大,但在当时,他却是诗歌转变的主要枢纽,他创劈了一种新鲜活泼的诗歌写法,对于冲破保守陈旧的诗歌写法,来了一个冲击。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美称他那些平易自然清新活泼的诗歌为“诚斋体”。
杨万里创新“诚斋体”的目的,是为了挣脱旧的束缚,脱却老的窠臼,作出活泼自然的诗。所以,他要努力与事物——主要是自然界——建立亲切友好的关系,要恢复耳目观感的天真状态,不让鲜活生动的事物在自己笔下变成腐鱼僵尸,而是要用灵动的笔墨描写形形色色他人从未写过以及很难描摹的美妙景象,故而,大词人姜夔就夸赞他说:”处处山川怕见君“,是说,美好的山川,只要一入他的笔墨,就更其生色美妙得不可再加。此一类描写天然景物的华章妙歌,在杨万里的《诚斋集》中,着实不少。拙选几首短章绝句,例说一下——
(一)、闲居初夏午睡起
(二首)
其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緑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诗写主人公闲居初夏时分午睡起来后的观感。一句写感受,梅子乍黄,午睡而后,依然觉着口酸齿软。二句承写所见,偶瞧窗上,芭蕉绿影分映窗纱,静谧一派。三句折转,虽然午睡已了,而却情思欠佳,百无聊赖。四句作结,宕开一笔,拓展意境,闲眼一看,几个儿童正在热热闹闹喜喜乐乐追追跑跑跳跳跃跃地扑捉飞飘荡游的柳花飞绒,此一时候,主人公忽然童心复萌,随着孩童们的欢乐戏耍,情思悠然舒适恬淡而又活泼起来。
整首诗情调闲适,语言平易,意象淡然,特别是”留“、”软“、”分“字,用得极为精致而毫不费力
。
其二
松荫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注
半弓:半弓之地,形容面积小。弓,诗中指旧时丈量地亩的工具和计算单位,五尺为一弓(约等于1、6米),360弓为一里,240平方弓是一亩。
掬:两手相合而捧物。
蕉叶:芭蕉叶。
全诗是说坐于仅只半弓青苔之地的苍松阴凉下,无情无绪,偶尔想翻看书页,却又懒得动手。百无聊赖,转而双手合掬,捧些儿清清泉水,洒于芭蕉浓绿肥大的叶子上。没成想,滴滴答答的的声响,让正在玩耍的儿童们以为是雨打芭蕉,一个个都张嘴瞪眼惊奇地回头张望。生活情趣现于眼前睫下,散淡情怀溢流字里行间。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首,
语言极为平易浅显,明快清新,却又充溢着浓浓的真情真趣,语调活泼轻快,读来轻松愉快。
(二)、过宝应县新开湖
天上云烟压水来,湖中波浪打云回;中间不是平林树,水色天容拆不开。
题目明白告诉人们,此诗为诗人过江苏高邮之北的宝应县新开湖所见之奇景奇趣的记录。不过,诗人观察入微,化平易浅俗为新鲜警奇的深厚功力,着实了得。一二句妙手撷取,巧言摩绘天上云烟,湖中波浪,你压我打,来来回回,交缠一体的混沌情状如在眼前。“压”、“打”二字,信手拈来,却用得极具功夫,巧妙至极。三四句进一步状写出水天一色,却又似隔非隔,似融非融,色光相揉似一抹绿树的美妙,警奇,迷人。
“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是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的,杨万里这首《过宝应县新开湖》就做到了这点。
新开湖,通运河而后入于淮河。
(三)、不寐听雨
雨到中宵寂不鸣,只闻风拂树梢轻。瓦沟收拾残流水,并作檐间一滴声。
诚斋体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善于巧妙地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动态,写出新颖活泼,极富情趣的醉美诗篇。这首《不寐听雨》就是此类佳章。诗人说自个儿睡不着了,便细听雨声。中宵夜半,雨声寂然,只是听到风拂得变轻了的树梢摆动的音响。想来,这一会儿,瓦沟大概正在收拾着残剩流水,合并汇聚起来,成为零零落落的一两滴檐头声响,叮咚入耳,增益夜静。不寐听雨此等生活细节,经诗人妙笔描绘,竟然如此怡兴悦情,醉美人心。
(四)、桑茶坑道中 (二首)
(其一)、田塍莫道细于椽,便是桑园与菜园。岭脚置锥留结屋,尽驱柿栗上山巅。
(其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荫西。
注
桑茶坑:地名,在安徽泾县。
便:适宜。
岭脚:山岭脚下。
置锥:仅可立锥的狭小之地。
两首绝句为诗人于桑坑道中所见的真实记录。
第一首摹写所见景物:不要说田埂窄细得如同一根椽子,到处都是是人们趁便就利,因地制宜地种植的桑园、菜园。地力尽用,仅只在山下一块仅可立锥之地,搭起小小屋舍,把栗树、柿树全都赶到坡头山腰去了。作者用那平实浅俗的语言,给我们活画出了一幅疏朗淡远的江南田园风景图于睫下,怡悦倦眼,安闲心境。
第二首别开生面,写景记事。一二句仅用寥寥十四个字,就描摹出了一幅好雨乍过,风和日丽,花草遍地,溪水漫流的水乡江村美丽图画。而在这个时候,牧牛童子甜睡酣眠于浓密柳荫之下,任由牛儿自由自在地吃草直到树影儿的西边去了。恬静,安闲,疏朗,淡远。一读至此,悠然心会,气平意舒,天高地阔。
(五)、两首理趣诗歌
诗歌发展到了宋代,诗人们多有以理入诗者,尽管说杨万里善于巧妙地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动态,写出新颖活泼,极富情趣的醉美诗章,然而,也总时不时地于华章中渗透些儿理趣意蕴。举二首简单说于后——
(1)、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松源、漆公店
:均为地名,在安徽皖南山区。
赚得:骗得。
这首诗是诗人于宋光宗赵惇绍熙三年(1192年)在建康(今南京)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之作。诗说,不要说下了山岭之后就没有难行之路了,其实那不过是欺骗路人错误喜欢罢了;这个当口,行人正始进入万山圈子里,这一座山刚刚越过,前边又被另一座山阻拦。
诗人就景说理,因物寓情,语言浅淡,含义深刻,把深刻的人生哲理,用寥寥二十八个字,说了个通途明白,而又不觉着枯燥乏味
(2)、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
泉眼:泉水出口处小如人眼,故谓之为“泉眼”。
晴柔:晴日里柔和旖旎的风光。
尖尖角:初出未展开的柔嫩荷叶呈显之尖尖形状。
一眼细泉,逗人爱怜不已地静静流淌;一池清水,让喜爱柔和明丽的树阴影印于中;出水小荷刚刚露出尖尖叶子,早就有蜻蜓站立上边。作者描摹给我们的,难道仅仅是柔和旖旎醉人的风光么,难道不是还有着些儿做事得有一股子占领先机,方始为好的意思么?
2020年11月20日